查看原文
其他

国际日报 | “世界文化之窗”第141期

国际日报 巴厘之窗 2022-06-08

“世界文化之窗”第141

投稿信箱:755792341@qq.com


诗 

戴宇诗选

戴宇(日本·东京)

 

 

夏音

2018.06.02

 

听风过竹梢的感觉

从远古走到昨日

 

流水无情

芍药有意

不知

谁是葬花人

 

读懂虚空

把思念拉长

 

 

咖啡的精神

2018.06.11

 

当滚烫的热情

注入你的躯体

你的思想

注定被溶化

在这混沌的世界中

沉浮

 

玄奘在女儿国中

早已颓废

从黎明到黑夜

 

伊甸园被夏娃的妒火

早已烧毁

从黑夜到黎明

 

当海边的岩石

在风中思考的时候

我在东西方的交接处

彷徨

从这一端

走到另一端

 

 

共鸣

2018.06.11

 

天空下

我用无声的节奏

等一阵风

折叠忧伤

 

你用折叠的忧伤

随着我的节奏

敲打诗行

等一场雨

 

我们在风雨中

用微笑

等一个結局

 

 

断层

2018.06.18

 

山地的愤怒

在深夜中复活

 

早已忘却了炊烟的符号

还有隐约微笑中

枯萎的滋味

 

扶住岁月的肩膀

柔和的灯光

还守望着平静的彼岸

以及

白色衬衣中

褪色的照片

 

作者简介:戴宇,祖籍无锡,上海人。1991年去日本就学、留学、工作至今。现任亚洲文化艺术家联合会上海分会会员,日本华文文学笔会会员,中国唯美诗歌原创联盟会员,华人诗学会会员,诗发表在《人民作家》等各个平台、《人民日报》海外版、新西兰《先驱报》、《长江诗歌报》及日本《华人》、香港《流派》、美国《诗殿堂》&《休斯敦诗苑》、《西南当代作家》、《湖北诗刊》、《零度诗刊》、《燕山》等诗刊报刊杂志,曾荣获凤凰诗社《墨德轩杯》荣誉奖。个人诗集《世界之外的雪》(上海文艺出版社)


诗 歌

王献翠诗选

王献翠(西班牙)

 

 

记忆里的中国年

 

矮灶前的炊烟

在村口的柿子树缭绕

柿子的红,照亮

陆续归来的人

 

伯父的毛笔再也闲不住

第一朵桃红

写满庭院,写满村庄

 

父亲,挂起沾满泥土的外套

围着篝火

讲穆桂英挂帅

讲薛仁贵征东

 

里屋外屋大红棉袄

追逐着———

山村,河流在孩子们的笑声里

丰满,摇曳

 

邻家窗台响起

“冰糖葫芦儿.......

 

 

红糖糕

 

年早已过

一些细微的神经

似乎入睡

一块沉甸甸的红糖糕

穿越一万公里

 

粗糙,干裂

一如母亲

一双缝补岁月的手

一双收集甘露的手

 

日子叠着日子

白发复着白发

 

那一年,春节

母亲也托弟妹带来一块

也是粗糙的,咬一口

红糖糕的甜颠覆早已麻木的味蕾

泪如泉涌

 

今日,这块

似乎更重———

 

 

油菜花

 

走近你,再走近你

第一次走近你

陌生熟悉,熟悉陌生

画面交替画面

 

大片,大片的金灿灿

 

我疯了似的,跑

指尖划过金粉

一垄一垄的春光

立马,奔腾

 

祖辈一亩三分地

孩子们的口粮

怎生得出

大片大片油菜花

牵起你的手,跑过油菜田

更是遥不可及

 

我种你在儿时的梦

在我肢体里蔓延

一点,一滴生长

 

作者简介:王献翠,女,网名石梦奇。浙江青田人,侨居西班牙。爱好摄影,喜欢文字,诗歌。诗是人类最美的语言。中欧跨文化作家协会会员。伊比利亚诗社副社长。海外凤凰诗社义工部长兼副秘书长。诗歌散见于《人民日报》《长江诗歌》《山东诗歌》等。


纪实散文

活着的依靠(上)

常约瑟(美国·南加州)

 

一、癌症第六次复发

去年十月的一个周末,南加州迎来了第一场秋雨。我佇立在窗前,倾听着秋雨轻轻敲打着房顶与庭院的水泥地。远处的山脉藏匿在浓浓的雨雾之中,后院山坡上的花草树木,失去了以往在南加州温暖阳光下婀娜多姿的风彩,她们在凄凉的秋雨下,显得阴沉翳闷。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感到空气中充满了寒意。

家里的电话铃响了,我拿起电话,听到是我的主治医生Dr.Pal熟悉的声音。这是我盼望了三天的电话。三天之前,我去医院做了CT扫描,那天主治医生答应我说他会在当天晚上打电话告诉我CT扫描的结果。但他食言了。

这是我患末期肾癌八年来,主治医生第一次食言。也许是他太忙了?也许是我的病情恶化,他需要一些时间与其他医生讨论下一步的治疗方案?三天来我的脑子在胡乱猜想。

一反常态,主治医生没有与我在电话里寒喧,他开门见山,以严肃的口气对我说:“你的太太在家吗?我想与你们二位同时讲话。”

与中国大陆的风俗习惯不同,在美国,当一个病人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时,医生是决不会瞒着病人,把坏消息只告诉其家属的。当然,对于病人来说,这样直接了当地听到死亡判决书,是一件很残酷的事情。但与那些被医生和家属蒙在鼓里,临到死也不知道自己是如何死的病人相比,我还是喜欢直接了当地从医生那里了解到自己的真实病情。

主治医生在电话里,首先为没有在CT扫描那天打电话向我们道歉,接下来他告诉我们,三天前的CT扫描,发现在我一个半月前的手术原处,猛然又长出一个与刚切除掉的肿瘤同样大小的肿块。另外,在我脖子上的肿瘤,三个月内也增长了一倍。这是八年来我的癌症第六次复发。他说他目前人在美东部开会,等他星期一回洛杉矶与其他医生会诊我的病情之后,再打电话告诉我下一步的治疗方案。

四天之后,我与内子去希望之城医院见到了主治医生。在这次会见中,主治医生让我在电脑屏幕上看最新CT扫描的影像。他说他与医疗组的医生重新研究了一下我的CT扫描,推翻了他先前在电话里告诉我的最初结论。他们现在确认我腹内的新肿瘤实际上比一个半月前切除的肿瘤大了一倍。我心里暗想,这不简直就像是在菜地里割韭菜似的,割掉一茬很快又疯长出新的一茬吗?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张从头顶往下拍的扫描图象。我看到原本是圆形的气管,已经被脖子上的新肿瘤压迫凹陷了。当主治医把扫描图片中的气管在电脑上放大时,它像是一个悬挂在夜空中的缺月,令我想起杜甫的诗句:“缺月殊未生,青灯死分翳。”一股阴森惶恐的气息袭上心头。我在想,如果按照目前这个肿瘤的增长速度,不出几个月我的气管就会被癌瘤堵死了。

我弱弱地问主治医生:“这个脖子上的肿瘤可以用手术割掉吗?“

“手术是不太可能了,因为在你脖子上的肿瘤是由许多小肿瘤组成的,这是一个非常敏感部位,切除它们会伤及其它的器官。”

我无语了。当医生告诉一个晚期癌症病人没有动手术的选择时,这个癌症患者剩下的日子应该是屈指可数了。

看到我沉默不语,主治医生继续讲道:“我己经决定了你的治疗方案。这次你用是一种免疫治疗新药物Nivolumab,我现在就为你写处方,你需要立即接受治疗。”

从主治医生的口气中,我可以感受到一种紧迫感。从他接下来为我做的只有在应急情况下才启动的处理安排,我意识到他在抢时间,想把这个免疫治疗新药尽快地输进我的体内,以此来抑制癌细胞的猖獗漫延。

一个小时之后,主治医生帮我在一个专为病人手术前做准备的地方找到一个临时床位。为我做药物输液的男护士好奇地问我:“你又不是要做手术,怎么跑到我们这儿来了?”

我躺在医院里这个特别病床上,看着挂在架子上满满一袋Nivolumab药水,顺着长长的塑料管一滴滴地流入我的血脉中,脑子里浮现出圣经里的一段经文:“凡事都有定期,天下万物都有定时;生有时,死有时;栽种有时,拔出栽种的也有时。杀戮有时,医治有时……”

二、生前预嘱

其实我在去年九月一日接受手术时,就已经想到过这段经文。一个人的生命是有“定期定时”的。当一个身患绝症的病人无可避免地走向死亡时,他应该在死之前做哪些“必须的”准备事项以免其家属在他失去了意识时无所适从呢?

那天清晨七点,我走进南加州希望之城医院办理手术前的手续。接待我的一位女医护人员问说:“你签暑过'生前预嘱'这份法律文件吗?”

“没有,我先前做过四次手术,但都没有签署这份文件。我总觉得若是在手术中发生了意外,我的妻子自然而然可以代表我处理一切紧急情况的。”

“四次手术都没有签署这份文件?“女医护人员不可理喻地惊叹道:“你的法律意识也太差劲了吧。像你这样做了这么多手术的人,这是必须的!”

在这位女医护人员的“这是必须的”说服下,我同意在手术之前签署这份“生前预嘱”。她告诉我,这份文件需要公证后才能生效,医院提供一条龙免费公证服务。她让我在医院大厅的沙发上仔细阅读文件,她会立即打电话联系医院的法律公证人在我进入手术室之前为我公证。

美国各州的法律不同,这是一份加州的“生前预嘱”,英文叫California Advance Health Care Directive,直译是“加利福尼亚州预先医护指示”。文件分两小部份。第一部份,要求我选择Medical decisionmaker,即当我失去意识时,要求我选择两个法定医疗代表人,防止万一第一个人无法为我做决定时,另外一个后?人可以执行职责。那天内子与我的大儿子路加陪伴我去的医院,所以我把儿子路加的名字做为后补人添写在文件上。

在这页上,我还需要声明,这两位执行人,有权改变我在失去意识之前所做出的医疗决定,如果医生在那时认为这是对我的最好的决定。

文件的第二部份有七个简单的选择题。

第一个问题我的生命只有在这样的状态下才值得活下去:

a 可以与亲友交通讲话

b 从休克中醒过来

c 独立洗澡、吃饭、照料自己

d 没有病痛

e 没有插管

f 不管我的病严重到什么程度,我都值得活下去

g 我不知道

除了最后两条,我在前面的五条上都打了同意的叉号。

第二个问题如果我快死了,我希望死在什么地方?

a 家里

b 医院

c 我不知道

我选择了第一条,我希望死在家里。

第三个问题你认为宗教或者灵性对你很重要吗?

我回答“是的”,並注明我是一个基督徒。

第四个问题在我病危时,我选择:

a 施实所有的生命支持疗法。如果这些措施无效,治愈无望,我希望继续被挂在维持生命的机器上,即使这样会导致我临终痛苦。

b 只有在医生认为对我的病情有益的情况下,才可以对我施实生命支持疗法。如果这些措施无效,治愈无望,我不要被挂在维持生命的机器上。如果我遭受临终痛苦,我要求立即停止这些生命维持机器。

c 我不要接受生命支持疗法,我注重临终舒适,我比较喜欢自然死亡。

d 我授权我的法定医疗代表人做选择。

e 我不确定。

我本想选择C,不接受任何生命支持疗法。但当我读到文件中写的生命支持疗法的定义时,我改变了主意,选择了B。文件上说,生命支持疗法是用来维持人的生命,它不只限于心脏复苏CPR、呼氧气机、插气管,还包括洗肾、输血、药物等人们常见的医疗措施。

第五个问题你愿意在死后捐献你的器官吗?

我选择让我的执行人去决定。我之所以没有自己做决定,是因为肾癌的癌细胞通过血液在人体内到处游荡,我身上的每一个器官都可能有癌细胞,因此我可能不符合捐献器官的条件。我希望我的执行人资询我的主治医生之后再做决定。

第六个问题你需要医生验尸去研究你的死因吗?

我的回答是:只有对我的死因有疑问时,才需要验尸。

第七个问题医生需要了解你死后应如何处理你的尸体,火葬还是土葬?

我的选择是:火葬

当我答完这份“生前预嘱”上的所有问题,並在文件上签了字之后,一位医院的年轻女法律公正人匆匆赶到现场,她验证了我的加州驾驶身份证后,便让我签字画押,在我进入手术室之前完成了这份文件的公证程序。临别时她告诉我,按照加州法律,这份“生前预嘱”的法律文件,要在公证后的二十四小时才能生效。(本文分上下两部分刊登)

 

作者简介:1952年生于青岛。1968年初中毕业后去山东潍县插队落户。1971年考入潍坊市文工团,担任小提琴,钢琴,手风琴师。成为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大学生,1980年毕业于北京中央音乐学院。1986年毕业于美国加里福尼亚洲的Biola University,主修财会企业管理。1986任职于美国农夫保险公司会计师。1995任职于苏黎世保险公司北美IT财会预算分析员,经理。2013年三月因患末期癌症离职后,开始中文写作,在新浪微博、海外文轩、博谈网、华夏文摘上发表散文,并在“境界”杂志上开设专栏,四年来读者点击数一千万次。现定居南加州钻石岗。


随 笔

教书匠

依然(美国)

 

我的家人们都是教书匠,父亲母亲退休前教了一辈子书,我的丈夫一直在教书,我自己也曾经教了好些年书。之所以不称老师而称教书匠,是因为现在被称作老师的人太多了,而我认为只有真正教过书和真正传授知识的人,才称得上老师,故只好用教书匠把真正的老师和虚称的老师区别开。

不久前读旅美华人作家刘荒田的书,其中提到有位老移民,出国前是个非常优秀的中学教书匠,而出国后只能以高龄从事体力劳动,维持生活,与之前对社会的贡献无法相比。想必刘荒田本人一定有过亲身的感受,所以对课堂上教书匠的描写非常到位和准确,引起了我的共鸣。

我上中学时正是文革复课闹革命阶段,教书匠的地位非常低下,他们总是小心翼翼,生怕被当作反革命揪出来,而学生们则根本不想学习,课堂里混乱不堪。即使这样,仍有一些很敬业的教书匠,引导着学生们学习,教学生们该学的知识。

我有一位语文老师,朗读非常好,充满激情,在课堂上能把革命课文朗读得十分动人,如果是读毛泽东诗词,则更是精彩,逢他上课,课堂纪律就比较好,而他也乐于指导学生朗读,选择一些散文练习。这样的朗读影响了一些同学,他们慢慢对朗读发生兴趣,后来果然有人爱上了文学。

另一位是化学老师。那阶段正逢邓小平短暂恢复工作,所以学生的学习意愿改善了许多。面对毫无化学基础的学生,他除了讲解外,还极生动地用身体表演各种化学元素的反应过程,学生们感觉有趣极了,总是盼望上他的课。受他的影响,我们班的化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我的父母都曾是中学的英语老师,父亲在文革结束后调到高校,回归对口的工商管理专业。我没有听过他们的课,但我知道他们上课都是很精彩的。由于他们的英语出自上海教会学校,很是正统,所以教学方法也不一般。比如我母亲教课总是强调发音和听说,那是正宗的英语教法,正宗的伦敦腔,她要求严格,使得许多学生后来得益非常。她的学生中有不少人选择了外语专业发展,至今在外交部、外贸部以及驻外领馆里都有他们的身影,还包括了再下一代 --- 他们的孩子有些也是我母亲的学生。这些是我后来从他们口中得知的。

纵观一个人的成长史,我觉得中学老师是至关重要的,人十几岁时,正是开启人生的年龄,许多人就是在这个年龄,幸运地碰上了一位对其人生有着影响力的教书匠,才极大地决定了他们对今后道路的选择。

激情的讲课能感染人,超众的才华能激励人,我很能想象那种听课或听演讲带来的享受,娓娓而谈也好,出口成章也好,妙语连珠也好,幽默深刻也好,都代表了讲者的才华和修养。

我的丈夫也是一位优秀的教书匠,除了科研外,他热爱教书。我没听过他的课,倒是听过几次他的即兴演讲,他的演讲无论用英文还是中文,都很吸引人,台下听众爱听。无论在美国还是中国,每学期结束时,他获得的学生评分都很高。我至今都记得谈恋爱时,他给我讲爱因斯坦相对论如同讲故事一般的情景。

听说现在国内大学课堂上绝大部分老师都坐着讲课,使用PPT,没有什么板书了,学校把能够坚持板书和站着上课,作为评选优秀教师的一个标准,令我感到十分可笑,我家教授更是为这样的风气感到丢人。试想,坐着讲课,不动手板书,能迸发出感染学生的激情吗?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吗?这样的课枯燥乏味、官气十足,长此以往,只会课将不课,为人之师也变成为人之官了!

 

作者简介:八十年代中出国,曾旅居德国,西班牙,现定居美国。身在异国他乡,每感孤独寂寞的时侯,喜欢用笔抒发思想和情感,也喜欢用笔记录身边的事。因着怀旧,写了《依然的记忆》(美国南方出版社),并有散文刊载于世界日报及家乡的侨报。



报纸版面


今日头版


征 稿

海外华人写 写海外生活

印尼雅加达《国际日报》是印尼最大的华文报纸,与美国洛杉矶《国际日报》是一家。

“世界文化之窗”(B7版)面向海内外征集纯文学作品,包括诗歌、散文、纪实、小说、杂文、文学评论等。

作品除署名外,还要标注国别和城市名,作者自我介绍,近照(头像)。

由于国际日报稿费是印尼盾,且不高,希望投稿者放弃稿费。

作者限于印尼、中国、东盟国家之外的其他国家。

投稿请寄

755792341@qq.com



《国际日报》APP



《国际日报》手机新闻网站

提示:点开二维码,长按二维码,再点“识别图中二维码”。


《国际日报》手机电子版

报纸原版面呈现,具有放大阅读、浏览版面、按日期搜索、多种社交媒体转发等功能。

提示:点开二维码,长按二维码,再点“识别图中二维码”。


近期《国际日报》微信版 链接

一退役将军牵头在普选大厦前示威遭警方解散

总统昨称:中加省金山县最具备成为新首都条件

佐科维总统亲赴加里曼丹视察迁都备选地点

总统佐科维透露:新首都三个备选地区

近年中国游客在巴厘岛意外死亡事件近50起

雅加达邮报:中国会参与新首都建设吗?

翁俊民:印尼“华社”爷爷们何时让贤?

印尼各地五一节工人大游行 总统会见工会代表

印尼昨决定迁都 总统称迁往外岛或加里曼丹

避免政府负债 印尼倾向B to B模式与中国合作

印尼有条件接受“一带一路”开出五项条件

卡拉:印尼是“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重要伙伴

近期微信平台专稿 链接

小记观察:印尼迁都——几家欢喜几家愁

对话小记:努力在东盟对接“一带一路”中发挥独特作用

小记观察:“大选经济”助力  印尼市场要火

小记观察:东盟内强化合作降低对美元依赖

南国亦田园:“雅加达渠道”致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对话小记:中资助力印尼更好融入全球价值链

南国亦田园:中国—东盟携手共创区域合作新局面

南国亦田园:“一带一路”建设要有人文品格

文学副刊:世界文化之窗 链接

“世界文化之窗”第140期

“世界文化之窗”第139期

“世界文化之窗”第138期

“世界文化之窗”第137期

“世界文化之窗”第136期

“世界文化之窗”第135期

“世界文化之窗”第134期

“世界文化之窗”第133期

“世界文化之窗”第132期

《巴厘之窗》为印尼《国际日报》唯一官方新闻公众平台,《国际日报》是印尼最大华文报纸,《人民日报·海外版》随《国际日报》在印尼落地发行。印尼《国际日报》与美国《国际日报》均由熊德龙博士创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