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全职儿女”:双向奔赴还是变相逃离

曾德斌 当代江西 2023-12-14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全职儿女”背后的问题值得我们关注和深思。


这个假期,有自称“全职儿女”的网友分享假期不出游的经历,引发网友“围观”。

随着青年就业竞争加剧,一种叫“全职儿女”的新工作成为一些年轻人无奈的选择,不仅冲上热搜,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顾名思义,“全职儿女”就是年轻人不外出工作,选择在家为父母打工:9点起床,10点遛狗,偶尔去厨房帮帮忙,没事陪长辈唠唠嗑买买菜,包吃包住,钱多活少离家近。关键是远离了职场内卷,拒绝了领导PUA,更不用早起晚归。

简单地说,就是告别老板,全职在家,代替保姆,陪护爹妈,包吃包住,工资几千,灵活就业交社保,别人问你老板是谁,答案很豪横:我爹。

网友们戏称,不得不说啊,这一届“全职儿女”是懂上班的,“整顿职场”还得是他们。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全职儿女”其实并不是新鲜事物,但以某类群体的方式出现,确实值得关注。

我们说古代的王公贵族也好,或者近代的八旗子弟也好,包括我们身边同龄的一些人,也包括我们的父辈,就是自己不工作,靠上一代积累的财富来生活,这样的现象是一直存在的,在中国历史上并不新鲜,在世界历史上也不新鲜。

突然被社会关注起来,有很多原因,最主要的就是当下年轻人的就业压力问题。

据统计,过去三年,全国毕业生总数达到了2900万,一些毕业生没有顺利找到工作,或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而今年的高校毕业生超过1100万,庞大的高校毕业生群体,面临的就业压力可见一斑。

现在就业难的一些年轻人中,本科生占比不小。在高学历的人才中本科生并不占优势,和大专生、中专生比起来,专业没有人家对口,找工作已经很难了,偏偏还要“整顿职场”。

他们拒绝加班、拒绝内卷,“未经贫洗难成人、不受打击总天真”,一些年轻人刚走出校园就尝到了社会苦涩的味道。

于是,这些暂时找不到工作,或者没有遇到理想工作的年轻人,就无奈选择在家当起了“全职儿女”。

有人说,“全职儿女”是一种新型不孝,认为“全职儿女”是一种“啃老”,而且是打着为父母打工的名义,清新脱俗的“啃老”。

持该观点的人认为,这是当下一些年轻人对社会责任的逃避,对就业压力的躲避,以父母经济条件为支撑,远离了职场的“996”,不吃外卖不长胖,没有加班和出差,从校门出来,直接回到了家门,对温床存在依赖,缺乏社会的捶打和历练,难以成长成才。

反对者则认为,“全职儿女”其实也很心酸。

别看“全职儿女”表面笑嘻嘻地坐享其成,其实父母内心很焦虑,首先父母得有不错的收入,有过硬的经济基础,其次父母还得放下面子,不听邻里的闲言细语。

的确,一些年轻人确实遭遇了还没毕业就失业的尴尬。

走出校门后,又赶上了大厂企业频繁裁员,大城市里学历倒挂,甚至还有10个“985”争一个县城编制的现象,工作确实不好找,尤其是要找一份专业对口的理想工作。

即使工作了,一年到头“996”,工资还不够给父母请个保姆,也不舍得为父母做一次健康体检。

忙碌奔波的年轻人,可能很久才会给父母打一次电话,一年可能见不到一次爸妈,看起来上班很努力、很上进,但最后买房还得靠家里贡献,搞不好还得掏空“6个钱包”。

从年轻人的角度看,“全职儿女”表面上无忧无虑,但自我价值感其实都在一路下滑,寒窗苦读十几载,却不得不“赋闲”在家,怎么可能心安理得的“躺平”?

其实更多的还是一种无奈和过渡。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全职儿女”背后的问题值得我们关注和深思。

面对竞争激励的就业环境,部分年轻人选择做“全职儿女”作为暂时失业、休养调整的过渡,为后续的职业规划和人生发展蓄能,这本身无可厚非。

我们真正要警惕的是,一些年轻人把“全职儿女”作为逃避社会责任的挡箭牌,以低欲望的价值追求为人处世和戏谑自嘲,这对主流价值的积极弘扬和社会活力的正向影响毫无裨益,甚至有害。

那我们应该如何去正确看待和引导这种现象,笔者以为,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是个人不要蹭热度,盲目跟风。鲁迅先生曾说过,你在街上走,有一个人吐口唾沫,你在那儿看,马上就有一两个人过来看,然后一群人来看,后来发现,就是口唾沫,人群呼啦就散了。说的就是一种盲目的从众心理。

“全职儿女”属于个体结合自身家庭情况,作出的个性化选择,其他民众应该从自身实际出发去正确看待。

每个家庭、每个个体的情况是不同的,有的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确实需要聘用保姆或者其他家政服务。

而年轻人毕业后暂时没有工作,或暂时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过渡代替保姆和其他家政工作,既缓解了就业压力,也为个人更好地思考规划未来提供了港湾,不失为一种现实选择。

需要过渡的理由可以有很多,但无论哪一种,前提是需要有家庭基础,但不能因为家庭基础好就盲目去跟风,滋养懒惰,消磨斗志,回避矛盾。

对大多数普通家庭的孩子来说,肩上的担子要更加沉重,更不能跟风。既然无法“躺平”,那我们就果断按下前进的启动键,骑驴找马,在干中找、在找中成,相信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二是社会需要有温度,理性宽容。“全职儿女”这种现象的既然存在,就说明有其一定的合理性。

我们不能把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强加到选择做“全职儿女”的人身上,而应该对其保持应有的理解和尊重,维护社会应有的温度。

首先在认知上,我们要把通过自食其力、按劳取酬的“全职儿女”同坐吃山空、饭来张口的“啃老族”区分开来,两者的性质有着本质的不同,我们要做到理性疏导,而不是“一棍子打死”。

其次,教育机构要履行好职责,不仅要在课程设置上与时俱进,与社会就业结构紧密挂钩,做到课程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更要教育引导年轻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其独立自主、吃苦耐劳的品质和能力,帮助学生结合自身条件做好职业规划。

再次,家属邻里要保持必要的宽容,要基于当下激烈竞争的现实,多一些感同身受,少一些苛责抱怨,在尊重理解孩子的基础上,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帮助,用带着温度的支持鼓励孩子走进社会,创造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

三是主体必须有高度,厚植情怀。青年强,则国家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因此,青年人作为社会责任的主体和社会发展的未来,要有强烈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担当。

青年人应该站在国家民族的高度,保持过硬的家国情怀,自立自强,在身处竞争激烈的当下,也勇敢面对难得的建功立业际遇。

“全职儿女”在暂时“寄居”家庭的同时,中心应该还是蓄能。

要在有限的“蛰伏”期内,重新规划未来,挖掘自身的潜力和创造力,不断提升自我的价值,尽快投入到社会实践中去。

把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统筹起来,不辜负党的期望、人民期待、民族重托,不辜负我们这个伟大时代,而不应该把父母提供的门槛和台阶,当作瞌睡的枕头。

相信,只要坚持正确的方向,脚踏实地地奋斗,我们每个人的前方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星辰大海。


来源:当代江西
原创荐读↘
小小工作室直通乡村振兴大舞台
欧阳修为何自撰《新五代史》
吉州“窑变”
永丰百合也有“春天”
小小荸荠如何成致富“香饽饽”
一颗辣椒的翻身记
油画《井冈山会师》创作的背后
亚运会的“中国范”
年轻人缘何爱上新中式养生
一根翠竹何以撑起亿元产业

江西维A水稻诞生记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