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李小平:一支毛笔话古今

肖国瑞 当代江西 2024-05-12

相较于个人的荣誉,李小平更多的是为毛笔制作而开心,因为他知道,毛笔需要更大的舞台,需要被更多人看见。


日前,首届福布斯中国·文化人物系列评选结果出炉,江西进贤文港镇制笔技艺大师李小平获评首届福布斯中国·文化影响力人物。

本次评选分为“福布斯中国杰出文化名家”和“福布斯中国文化影响力人物”两个子评选,其中“福布斯中国文化影响力人物”聚焦投身于文化艺术创作、生产、管理等领域的杰出人士,在文化行为及成果、行业影响力、商业价值三个维度上进行评选。

李小平的入选,缘于其30多年深耕毛笔制作工艺,更在于他对毛笔文化的传承和传播。

工作室里的李小平。作者供图


从“一桌毛笔”到“一支毛笔”

李小平的淳安堂笔庄古色古香,布置传统韵味十足,屋内摆满各式毛笔,还有各种不同笔头的原材料。笔者进去时,他正在笔杆上刻字,这是毛笔制作的最后一道程序。

“跟文港镇其他世代做笔的人相比,我算是一个外来户,也是一个另类。”招呼我们坐下后,李小平娓娓道来。

文港被誉为“华夏笔都”,家家会做笔,户户出笔工,有着逾1700年的毛笔制作历史。

1988年,祖籍浙江淳安的李小平跟着父母来到文港,从此与毛笔结缘,开启了30多年的制笔生涯,那一年,李小平15岁。

“熟能生巧,每个手艺人都是不断重复的过程,毛笔也是一样。只有通过不断地练习,才能把毛笔制作过程中的各种细节、窍门变成我们自己的身体记忆。”李小平告诉我们,文港人学制笔一般三年而成,有些工序一学就要半年,就算出了师也要不断地琢磨,才能做好“一桌毛笔”。

为什么是“一桌毛笔”?这是毛笔界特有的量词。“一桌”指一批,即数百支起,由多位制笔匠人担任不同工序,在笔庄这个制笔流水线各司其职,共同完成。

“师父告诉我自古以来都是一次做一批,数以百计,我却总是自己琢磨怎么把一支笔做好。”因为种种原因,李小平放弃了跟师父学艺,但他并没有放弃毛笔。

从最基础的工艺到毛料的选取,再到不同种类与粗细的毛的搭配……一有空闲,李小平就琢磨研究,最终通过自学掌握了全套毛笔制作工艺。

随着制笔技艺的提升,李小平对毛笔文化兴趣的越来越浓:毛笔的本质是什么?各个时代毛笔的形态是怎样的?毛笔作为书写工具的原理是什么?古人的书写场景、书写方式、书写工具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

“别人说我是研究型的毛笔手艺人,研究谈不上,我只是一直有研究的行为,希望我制作的每一支毛笔都能因其前世今生而笑谈古今。”李小平说。

喜欢思考的李小平不满足于把毛笔制作当成一个只凭经验传承的传统手工业,他花费大量时间与精力投入毛笔文化和古代毛笔研究,这也为他研制古代毛笔奠定了基础。

工作室里的李小平。作者供图

一个论坛引出的唐代缠纸笔

李小平很早就开始使用互联网,为的就是能收集各种毛笔、书画、历史相关知识。

那时还是论坛时代,李小平经常逛一个叫书法江湖的论坛,里面汇集了大量书法爱好者,大家经常讨论书法,而李小平则讲毛笔制作。

“2006年,论坛里有一位美国网友讨论王羲之和‘雀头笔’的帖子,热度很高,很多人好奇古人的书写工具是怎样的,能不能复原。”说起当时的场景,李小平脸上也多了几分激动,“当时论坛里面大部分人是研究书法的,只有我是制作毛笔的,不发声都不行。于是脑子一热,就说我来研究和复原,没想到这一研究就再也停不下来。”

李小平拿起一支他复刻的唐代缠纸笔,向我们展示它的内部结构。“最开始的两三年实际上是毫无头绪的,根本不知道如何下手。能够进行下去主要得益于信息的收集,很多网友把各种信息汇总到我这里,给我提供了很多帮助。”

2009年的时候,有网友告诉他日本正仓院保存了17支唐代毛笔,并给他发来了图片和X光透视的内部结构,事情也迎来了转机。经过持续多年的努力,最终复刻出唐代缠纸笔,而这也成了李小平的成名作。

“当时最困难的还是自证,笔造出来了,怎么证明它是仿唐代的笔?这需要写论文论证,需要把自己的东西拿给大众检验,而我只是一个手艺人,没什么文化,写论文这件事在当时想都不敢想。”李小平说,当时他都想打退堂鼓,然而很多人鼓励和支持他,让他坚持到了最后。

自此,李小平研究热情一发不可收拾,先后推出了“仿唐缠纸笔”“仿宋三副笔”“仿汉笔”“仿明笔”等具有时代特征的古笔,取得较好的反响。

在研究古代毛笔的同时,李小平也一直在创新。2020年,李小平与深圳慢物质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的文创产品“小管”自来水毛笔市场表现不俗,并获“IF”“德国红点”奖项。

“仿制古笔,既要有其形,又要有其能,我不希望我仿制的古笔只能放在一个地方展览,我希望它是能同时被使用与欣赏的。”李小平说。

仿唐代缠纸鸡距笔、仿清代紫毫笔、“剑胆琴心”式胶囊笔、三连环仿古式行囊笔……李小平为一支支毛笔注入生命,让他们与现代人的需求完美契合。

李小平在指导学生做笔。作者供图

毛笔需要传承 更需要传播

去绒、齐毛、切料、混毛、剔毛 ……下午一点半,跟着李小平走进他的制笔工坊,只见几位工匠正全神贯注地在工位上忙碌,其中就有李小平带的学生吴京京。

“我跟着师父学了6年,现在是工坊的掌作师父。虽然已经出师了,但我还想再多学点。”26岁的吴京京谦虚地说。

李小平说,自己算是文港带学生比较早的人了,前前后后带了20多个,既有文港本地人,也有来自广东、山东、四川的。

为了将文港毛笔制作技艺更好地传承下去,除了带徒弟,李小平还积极与国内各大高校对接,曾在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设立讲座,并于2018年与中国美术学院对接成立了中国美术学院教育系文港实践基地。

“我想要教给他们的不仅是毛笔的制作工艺,还有制造技艺背后的科学道理以及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毛笔不仅仅是可以养家糊口的技艺,更是对话古人、体验传统之美的工具。”李小平说。

传承是将文化、传统、技艺等从一代传给下一代的过程,而传播则是将这些传承的内容传递给更广泛的群体,使更多人能了解、接受和参与其中。

除了毛笔手艺人,李小平现在还是中国文房四宝协会文房雅玩专业委员会常务主任。用他自己的话说,以前主要是传承毛笔技艺,而现在主要是传播毛笔文化,因为传播同样重要。

对于这次入选首届福布斯中国·文化影响力人物,相较于个人的荣誉,李小平更多的是为毛笔制作而开心,因为他知道,毛笔需要更大的舞台,需要被更多人看见。

随着时代的发展,毛笔已经从主流书写工具转变成了书法爱好者的小众产品。

如何丰富它的文化内涵,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去传播,从而形成一个磁场,吸引越来越多的人了解毛笔,爱上毛笔,这是李小平一直在思考和实践的事。

李小平告诉我们,他计划把中国文房四宝协会文房雅玩专业委员会的总站设在文港,让文港成为像景德镇一样具有人才吸引力和行业向心力的地方。

“我们协会去年在全国策划了6场文房展览,吸引了很多年轻的高素质人才加入。今年我们布局5个工作站,计划准备6~10场国内及国际性展览会,各种线上的直播以及文创产品的引流推广也都在逐步推行,未来也一定会越来越好。”李小平信心满满。

工作室里的李小平。作者供图


来源:当代江西
原创荐读↘
“赣剧之父”石凌鹤
诗词背后的人生:曾巩的故乡往事
从《追风者》看苏区的红色金融实践
一凿一斧中的指尖“琴”缘
从“出圈”到“出海”,武功山做对了什么

一个徽派古村的新“活法”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