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卞媛 | 画行者的“内世界”镜像

三七二十艺 三七二十艺 2023-05-03






卞媛



江苏南京人

职业画家

江苏省文联书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2012年获南京艺术学院硕士学位


bianyuan.arthub.cn






《即鹿无虞》系列  91.5x42cm  纸本水墨  2013




寻找“内世界”

——我的艺术创作历程


文 / 卞媛




我是一个喜欢沉寂于思考但又欠缺语言组织能力的人,从小除了画画其他方面都很普通,常常沉浸于自己幻想的世界而不愿意在现实生活里与人交际。





《这么近 那么远》系列  42x91.5cm  纸本水墨  2014





《这么近 那么远》系列  42x91.5cm  纸本水墨  2014




《即鹿无虞》系列让我真正脱离学院里对纯技法学习的状态,开始寻找属于自己的艺术道路。“即鹿无虞”语出自 《周易·屯》,说的是进山打鹿,没有虞人的帮助,结果就很难有所收获。这正合了我当时迷茫中艰难寻找的心境。创作这个系列时我只是觉得画境的营造应该大于技法的表达,后来在创作《这么近 那么远》系列的时候,我才意识到人有“内世界”的存在。这是一个只属于自己却又无法被真正触及的地方,而绘画却可以把它镜像化地展现到现实里。





《维纬之界》系列   80×80cm  绢本水墨  2017




《维纬之界》系列  80×80cm  绢本水墨  2017




“内世界”的体悟过程与我不同阶段的创作感受紧密相连。开始我只是觉得它不同于我的幻想,像是传说中“彼岸”一样的存在。看着触手可及,可当我想靠近时又离得很远。一个偶然的瞬间,我感觉自己进入了一个空白的空间,很大,但并不黑暗。原来极致的空就是无尽的牢,原来无尽的白与无尽的黑一样让人恐惧。之后再一次,我看到了一片苍凉净洁如撒满月光的山脉,瞬间震撼于眼前的壮观,以及不限于时间之力的无垠,我感到一种浸入骨子里的莫名苍凉与寂寞。


随后我将自己那次体悟中的景象画了出来,便有了《维纬之界》系列。它有着泛着微光的白山,氤氲缭绕的云气,黑白的几何图式分割出各种的“维度”与“纬度”, “维”代表着虚与实、聚与散、黑与白等对立空间;“纬”则代表着文化、审美、信仰上的差异。二者和谐相处,在同一视觉语境里完成更加宏阔的力量延展。





《心临性·蜃》  53x46cm  日本硬卡  2015





《心临性·游》  53x46cm  日本硬卡  2015




《心临性》系列我尝试以自己的心性为本体进行技法与语言上的研究,想表达的依旧是寻找,但完全不同于之前的技法和语境,它让我意识到人物造型语言拓展的可能性,于是有了后来的《沙与沫》。画面里人体指涉人的精神体,它们被某种冥冥中的力量牵引着,走向一切的终极、归处,亦或是起点、元初。幽深神秘的蓝色幕布将现实与梦境交揉在一起,在这样的世界里,我找到了可以自由表达生命思考与体验的坦途。





《沙与沫》系列  35x70cm  纸本设色  2018




《沙与沫》系列  35x70cm  纸本设色  2018





《沙与沫》系列  70x35cm  纸本设色  2018




《沙与沫》  48x48cm  纸本设色  2019




多年的探索,让我找到了自己的路,比起尽头的景象,我更在乎自己所要走的方向。一开始,我以为是思想引导出各式各样的艺术,随着时间的推移,才慢慢发现是艺术带着我的思想成长,并一步步打破桎梏,“看到”更广阔的“世界”,引领我去寻找“本源”或者说是“终极”。现在,艺术已经变成浸入我骨髓的东西了,它带我看到的世界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我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Arthub x 卞媛






Arthub:卞老师,您好。您在寻找自己“内世界”的过程中,有遇到过阻力吗?如何克服的?

卞媛:“内世界”是我长年艺术创作过程中逐渐产生的内心体悟,因为是感受性的东西,所以我不知道该怎样表述清楚。我对于自己的艺术探索是有个脉络的,简单来说是从艺术创作思路这一条轴线上进行思考的。

开始时,我以为是由人的思想引导出各式各样的艺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才意识到了什么是艺术,艺术应该是纯粹的自我表达,它本身是具有自为生发的能力。这时我又开始思考,自我是什么?如何纯粹?我的根是什么?蔓延向哪里?我这期间去了解了下宗教与哲学,当然只是了解而非专研。我觉得这两种学问的宗旨都指向了精神世界,甚至直达人的本心。



《小窗幽记 -1》  55x45cm  纸本设色  2019



关于“内世界”的探索过程我先后花了很多年,我不喜欢以提出问题寻找答案的方式去探索,这样很容易踏入自己的思维陷阱,更喜欢以本能的感觉来判断自己的方向,一旦感觉不对而又不知该往哪里走的时候,我会停下来等待,答案会自己慢慢浮现出来。这样说起来好像很容易,其实一开始我会很焦虑,只是单纯地觉得不对劲,问题是什么却不知道,也无人可以沟通这种模糊的感知。可是越焦虑,人就越像没头的苍蝇,看着光就会想往上撞,根本不管死活。这种状态经历了几次,才知道执念的可怕,就像手抓沙子一样,想要的越多,手握得越紧,最后流失得就越快。





《游弋》系列之《汉节》  32x22cm  纸本设色  2018




Arthub:“内世界”是您与现实世界隔离开的另外一个世外桃源吗?

卞媛:现实生活中我非常不善于处理各种的人际关系,一遇到问题就会本能地逃避。而画画却是一件可以独立完成的事情,面对它时我可以很纯粹,不需要顾忌太多。对于我来说,如果有一个与现实隔开的“桃花源”,那就是我的工作室。

而“内世界”是一个宏观的精神世界,在这里我不再是以三维生物的视角,而是以精神的触角与它接触。因为认知的限制,人很容易活在当下,有限的认知把我们限制在了有限的生命状态里,也可以说我们的投影源被我们有限的认知阻碍了。“内世界”是一个不同于潜意识,是一个更深层次或者维度的地方,那里不受我的精神支配,我只能去感知它。




《心临性--噬》  53x46cm  日本硬卡  2015




《心临性--瀛》  53x46cm  日本硬卡  2016




Arthub:《沙与沫》系列跟您之前的创作不太一样,更加幽深神秘,这个系列的创作与您当时的心境有关吗?

卞媛:我是从我认知的“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两个方向进行艺术探索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讲,“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又说:“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如果说,《维纬之界》系列是境生于象外的“无我之境”,画面宏大壮观且肃穆苍寂 ;那么《沙与沫》系列则是“有我之境”的展示,是我以个体的精神作为创作的本体。在我眼中,那里是个散发着清丽色泽的纯净世界,无时无刻不在变化,又显得是那么的安然自洽。如柳枝拂风般地轻轻一带,便会优美地划出一串绮丽梦幻的神秘景象,生命的意志在这里得以无限地延展。





《维纬之界》系列  80×80cm  绢本水墨  2017




《沙与沫》系列  47x35cm  纸本设色  2018




《沙与沫》系列  52x47cm  纸本设色  2019




Arthub:您觉得自己是一个活在梦幻世界中的艺术家吗?     

卞媛:我其实更愿意将自己定位为一个“画行者”,一个以画来修心的人。学习绘画之初,我并不知道艺术会带给我什么,只是意外地通过绘画找到了心性修习的路径。在这之前我只是单纯地进行着造型和技法的训练,希望自己能有更高的技艺。直到开始创作,需要独立在一张白纸上构建出自己的世界,才逐渐意识到画境比画技更重要。可是一旦牵扯到纯精神层面的时候,这条路就没有人能帮助你,需要你自己去披荆斩棘。




沙与沫》系列  48x48cm  纸本设色  2019




沙与沫》系列  52x47cm  纸本设色  2019




Arthub: 您在生活中修养心性的方式是什么呢?    

卞媛:我曾经练习过站桩和打坐,可能是职业的原因,我做这两件本该静心的事时候反而会很焦躁,心里总想着还有很多事没有做,没法静下来。可画画时心就能很静,能感受到精神触手的打开,会从心底透出一种愉悦的感受,觉得内心很充盈。这种感受也会由心底一点点蔓延出来,萦绕周身,并慢慢体现到画面当中,展现出一种天然的自洽。





其他作品赏析





 《沙与沫-9》 52x47cm  纸本设色  2019 




《沙与沫》系列  47x35cm  纸本设色  2018





《小窗幽记 -2》  55x45cm  纸本设色  2019 





《游弋》系列之《呦鹿》  32x22cm  纸本设色  2018





《沙与沫》系列  70x35cm  纸本设色  2018




《即鹿无虞》系列  91.5x42cm  纸本水墨  2013






END





往期回顾:


程三娃 | 与伪不断抗争


方达成 | 与材料相逢时的视觉奥秘


王开良 | 有趣的灵魂像是一本正经的自我放逐


宋建树 | 通向“真实”栖居的地方


马平 | 流年轻歌,宛如山水




戳这里,阅读原文更多艺术大咖资讯在等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