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在人间丨孙毅安:高考第一天,妈妈给我煮八个荷包蛋

关注本号☞ 新三届 2024-04-01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作者简历

本文作者
孙毅安,1963年生,西安人。1981年就读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1985年分配到西影文学部任责编。1987年开始剧本创作,著有电影剧本14部,电视剧本5部近200集。现为西影集团高管、国家一级编剧。


原题

鸡 蛋




作者:孙毅安



可可因为在别处寄养了八个月,寄养人又不怎么爱狗,所以可可常常处于半饥饿状态,这次回到家,瘦骨嶙峋让人心疼,另外毛色也暗淡了许多。

毛色不金黄的金毛,不是好金毛。为了改善可可的毛色,每天早晨在喂食之前,我要给它煮六个鸡蛋,作为可可的开胃小菜。蛋清可以补充营养,而蛋黄,是为了增加它体内的微量元素,让毛色更润泽。

鸡蛋于我而言,曾经是很难享用的奢侈品。在我小的时候,只有到过生日,妈妈才会为我煮一颗鸡蛋,煮好了放在水里凉一会儿,然后剥掉鸡蛋皮,蘸一点点盐后放进嘴里,味道好极了。

那时候过生日吃鸡蛋,我都要坐下来,把一颗鸡蛋掰成很多小块,蘸着盐慢慢享用,蛋黄我会留在最后吃,不蘸盐,就吃它原本的味道,太好吃啦。

十一岁那年过生日,早晨起来就盼着妈妈会主动提起,然后给我煮鸡蛋。可是那天不知为什么,我妈忘了这件事,我眼巴巴等了一天,晚饭都吃过了,妈妈也没提过生日这茬事。一直到了晚上十点多,我妈都睡了,我却睡不着,在床上翻来覆去烙饼,最终没忍住,摇醒了我妈。

我妈是纺织女工,工作强度很大的,再加上还有五个孩子要照顾,一天劳作下来疲惫不堪,所以睡得很死。我摇了半天才把我妈摇醒。我妈醒来,先是习惯性看了看挂在墙上的钟表,然后睡意惺忪地看着我:“小五,都十一点了,咋还不睡?”

我说:妈,今天我过生日。

我妈听到这话,立刻清醒了,她啥也没说,起身穿好衣服,走到厨房打开灶火,为我煮鸡蛋。

鸡蛋还是只有一颗。但是当我妈又睡下后,我坐在桌前,蘸着盐慢慢吃那颗盼了一整天的煮鸡蛋,我没法形容那种感觉,我只能说,味道好极了。

改革开放后没几年,家家都有了电视机,那时我已经读大学了。每次我看到雀巢咖啡的广告,听到那句著名的广告词:“味道好极了”,脑海里就浮现出一颗剥了皮的煮鸡蛋,圆圆的,白白胖胖的,很诱人。

我有一位姓穆的小学同学,名字记不住了。有一天他父母不在家,于是他就偷偷在家里煮鸡蛋吃。两颗鸡蛋刚煮好,剥了皮还没吃,院门哗哗响,他妈回来了。小穆害怕被妈打,将两颗鸡蛋囫囵吞枣咽下去,结果噎着了,出不来气,躺在地上翻白眼。他妈不知道是咋回事,喊来邻居抱着他送到厂里的医务所,已经来不及了。

小穆卒,享年十二岁。

在1976年以前,独自一人吃一颗白水煮蛋,是平素想都不敢想的。如今47年过去,我的狗子每天在正餐前的开胃小菜,就能吃到六颗鸡蛋。

回想当年,真心觉得我的童年很悲催,活得还不如一条狗。

1981年,我高中毕业参加高考,临考前一天,我妈问我明早想吃啥?我想都没想,脱口而出:吃鸡蛋。

第二天早晨,我妈为我做了荷包蛋,一共八个,满满一大碗。我妈在里面放了一点盐,喝一口咸咸的。我坐在桌前,慢慢地一个接一个,把八个荷包蛋吃完了。不得不说:味道好极了。

顺便说一句,那年我的高考成绩也好极了。不知道是不是那八个荷包蛋起了作用。

今天是2023年6月7日,在我居住的这座城市,有数以万计的孩子要参加高考,我很想知道,他们的妈妈会不会给他们做荷包蛋?

孙毅安专列

朋友一生一起走,那些日子还会有

手足,那是一辈子的缘分

孙毅安:牵着母亲的手,

我们就是幸福的孩子

孙毅安:姐姐,我要回家,

牵着我的手,你不要害怕

孙毅安: 小学班主任陈老师, 

宁给好心, 不给好脸

让好人过上好日子,才是天道

孙毅安:她的眼神令人心碎,

如两行凝固的眼泪

这吃相,简直不要太难看

大年初三,凌晨5点的越洋电话

白山黑水,那年那月那些事

老兵老白,百战归来独留我

孙毅安:越狱四十年,

中国版“肖申克的救赎”

孙毅安:在战斗中成长,

我家住在道北河南人社区

习惯成自然,媳妇也就孝顺了

文图由作者惠赐本号分享

给老编续杯咖啡

请摁下打赏二维码吧


衣食住行

余祥明: 一代人的早餐进化史

罗维开:有钞票没粮票怎么办?

朱普乐:计划经济时

普通人的衣食住行

陆耀文:上海穷人家孩子,

怎么帮家里养活自己

陆耀文:从灾年吃到古稀,

舌尖上的时代风云

炮司大院:吃食堂饭长大的孩子们

程远:从吃喝不愁到拾人残羹,

这辈子折腾好几回

李晶:腊肠长绿毛,洗一下照吃

谢侯之:关于吃的故事,

在延安插队的日子里

冯印谱:我家办过“人民公社大食堂”

周如福:乡下人的衣食住行

读懂40年国人衣食住行之巨变

史宝良:破衣烂杉进北大,

寒门子弟的高光时刻

刘会军:复习高考期间的衣食住行

王骥:白衬衣,革命时代的青少年标配

将校呢,将校靴,白边懒汉及其它

刘武晶:我们从小光脚丫的日子

苏若男:高考体检我走烂一双新棉鞋

张先发:高考完了身无分文,

回家的路还有百里之遥

40年国人衣食住行之巨变

“尿素裤”:当年农村干部的小特权

刘克文:厂社挂钩,

我们还是饿肚皮的“好吃鬼”

陶正:每月24号家里粮食就吃光了

陈新民:买私粮补饥荒,

我的“投机倒把”往事

史铁桥:粮食够不够吃?够吃个鸡儿

景文:灾荒年口粮月均17斤,

忍饥受饿的日子真难捱

陈蔚:没饭吃啥都“去个毬”

熊代坤:粮食的记忆

吕贡呈:粮票不够的日子

老鬼:1960年代爹亲娘亲没有粮票亲

冯印谱:以粮为纲 缺钱少粮

李振中:简陋工房里成家,

师傅求看大学证啥样

胡道轨:从恋爱到结婚,

70年代上海青工成家记

一个上海人的五处住宅和四次搬家

刘福泉:骑一辆凤凰18自行车如在梦中

李其容:那辆女式单车,

右派爸爸买的,造反学生抢走了

蒋海新:徒步大串联,我的朝圣之旅

成广生:文革徒步串联,出双入对鸳鸯行

敖艾莉:一个女生的徒步“大串联”

张炜:翻越崇山,徒步两天去报考

李镇西:站在手扶拖拉机上去赶考

苏永生:供销社拖拉机送我进大学

秦晖:放弃本科补录,

搭手拖转飞机“赶考”研究生

哈晓斯:牛车吱呀中的插队纪事

不想与您失联
请关注备用号
余轩编辑、子夜审校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