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论坛回顾 | 城市建筑有温度,艺术文化可流动


日前

“马岩松:流动的大地”

邀请了19位嘉宾

于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

举行主题论坛


在3小时的圆桌论坛里

嘉宾们共探讨了

“城市和建筑的公共性”

“流动的艺术”“文化跨界”三个议题

内容囊括文化、建筑、艺术等方面

所探讨的话题涉及到了

与市民生活相关的各个方面



嘉宾们以各自的视角和经历

分享了对“城市和建筑的公共性”

“流动的艺术”“文化跨界对话”的

不同见解


点击下方图片可查看

论坛详细回顾内容








01

城市和建筑的公共性


从大量兴建的美术馆、音乐厅等城市公共建筑中,可看出城市、社区、建筑的软实力营造备受重视。建筑的社会属性正在发生转变。从尝试到实践,我们可以期待什么?



“当我们在创造空间、创造城市规划的时候,“人造”和“自然”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


“关于“公共性”,作为建筑师和规划师,我们的批判性在哪?对日常生活的反思又是什么?”


这是主持人MAD建筑事务所合伙人党群在“城市和建筑的公共性”议题中抛出的问题。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副总规划师朱荣远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并非简单的对立,而是一个相互联结、互相让步的关系。我们对未来的想象源自于当下,但对未来想象的立场和价值权重才是最关键的。




PILLS建筑工作室主持建筑师,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副教授、建筑系副系主任王子耕认为,我们不应该把“自然”片面地理解为城市里的绿化种植,而“人”本身也是一个不固定的概念,它是不断流动和变化的概念。



▲左:朱荣远;右:刘晓都




坪山美术馆馆长,URBANUS都市实践建筑事务所创始合伙人、主持建筑师刘晓都表示,很多概念在当下都需要被重新定义,包括“人造”“自然”以及“公共性”。同时,我们也需要重新审视“公共性”这个概念。我们应当摒弃过去脑海中形成的固有观念,重新思考。




来自日本的MAD建筑事务所合伙人早野洋介认为,是“人造”与“自然”的相互作用塑造了每个城市的独特风貌。在处理每个项目时,都将会面临着挑战,需要思考如何使这个项目成为未来城市的一部分。建筑师需要改变设计方式,场地不应被视为一个孤立的切片或缺乏特色的片区,而应视为横向、连续的城市的一部分。




南沙原创建筑设计工作室创始人、主持建筑师,深圳大学特聘教授,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设计实验室主任刘珩更加强调两者之间的平衡。她认为“人造”与“自然”的定义具有复杂性和动态性。




MAD建筑事务所创始合伙人马岩松则强调了“人造”和“自然”之间的关系主要取决于人们的看法和理解。如果一个公共空间没有让人感受到任何东西,那么它的开放或不开放其实并没有什么意义。此外,公共空间的价值在于其精神性,而不仅仅是人多或人少。




02

流动的艺术


艺术是文化的着色剂,不同介质的艺术共同定义着每个时代和社会的面貌和态度。本次论坛的演讲嘉宾,游走于东西方文化之间,见证海内外艺术的发展。自内、对外,他们是如何实现各自的文化转译?



“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包容态度来看待多元的艺术语言,以及如何创新艺术的构建?”


这是主持人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馆长颜为昕在“流动的艺术”议题中提出的问题。




当代艺术评论家、策展人费大为在国外工作时经常会遇到跨文化方面的问题。他认为中国的文化背景与西方存在显著差异,需要找到自己的位置,揭示西方中心主义的缺陷。




编舞家、视觉艺术家、导演沈伟则认为“流动”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状态。它能够引导我们进入一种松弛的状态,这种状态对于整体结构的构建至关重要。除了视觉上的“流动”,思维的“流动”更动人。在创作过程中,他会主动思考各种媒体,包括舞蹈、绘画、摄影以及文字等。它们之间的关系可能已经超越了某一条界限,而是处于思维的流动状态。




艺术家汪建伟指出,在跨文化交流之前,艺术就已经存在了。跨学科的条件是,双方本身的主体不自足,才有了跨越。如果都自足,这个跨越实际上是虚幻的,不存在。



▲左:颜为昕;右:西川




诗人、作家、翻译家西川表示,在过去,任何一种艺术形态背后往往受限于地理、文化和各自的历史。而在今天这样一种现实当中,当我们提出来“流动”的概念的时候,里面充满了生命、呼吸、偶然,过去的艺术当中可能必然的因素特别多,但我们需要提出偶然的可能性。




MAD建筑事务所创始合伙人马岩松总结道,“流动”不仅是实现自由的方式,也是表达生活环境的一种方式。建筑并非独立存在,而是与文化和艺术并行的。它们之间有许多相互关联和反映的元素。建筑的考虑因素与多种条件有关,包括社会环境、文化环境、技术限制和艺术形态等。




03

文化跨界对话


艺术是联结人、思想、空间、城市之间的纽带。当人们在城市中的幸福感日益被重视,文化艺术的跨界如何成为城市生活的催化剂?



第三议题主持人MAD建筑事务所创始合伙人马岩松表示,以往对建筑的考虑较为局限。如今,设计、艺术、城市运营以及艺术运营等话题都与建筑紧密相连。因此,“文化跨界对话”不再局限于某一主题进行发言。




一直从事当代艺术创作的艺文创新IDEAS创始人、综合艺术策划人翁菱认为,在当今社会谈论“跨界”几乎是一个伪命题。今天所面临的问题,无论是讨论历史、如何看待历史、如何看待东西方文化,还是展望未来,我们都必须综合所有的背景和我们的思考力、知识,去做出正确且可持续的选择。




据大地艺术节中国项目发起人、艺术在浮梁及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总策划人孙倩的观察,中国大约有2,000多个县域,它们的发展状况非常不均衡。然而,这些地方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国的未来。她呼吁艺术家、建筑师和文化人应该走出城市,去了解和参与县域的文化。这些地方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也能帮助个体的成长。



▲左:朱哲琴;右:翁菱




作为艺术家的朱哲琴表示,当代艺术最具魅力的地方在于,它赋予了创作者打破或重建所有概念的可能性。选择用什么方式认知世界和表达自己是自由的,重要的不是特定的门类,而是在不同思想和平台上,如何进一步寻找新的可能性。




在建筑行业工作了53年的设计师、艺术家陈幼坚调侃自己,“生来就是一个‘跨界’的人”。这源于他在香港长大,他从1970年开始在广告公司工作,一直到1979年,期间所共事的老板、同事都是外国人。因此,他的很多作品都秉承了“东情西韵”的理念。




为了能够更好地传达建筑对社会和公众的重要性,香港M+博物馆设计与建筑策展人Shirley Surya认为,需要一个中介人来促进这种对话。同时,在面对复杂性的情况下,不能仅从一个领域来审视世界,而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观察。



▲左:孙倩;右:张宇星




趣城工作室创始人、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研究员、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学术委员会主任张宇星认为,他之前的很多工作,本质上都是在把整个世界割裂的东西重新连接起来,而这些连接的工作各个领域都在做,包括音乐界、艺术界和建筑界,因为其背后的价值是极大的。在当今社会,一个人的多元性远超过职业本身的多元性。




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副会长,同济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顾问教授孙继伟经历了多次身份的转变,从建筑师到政府官员,再到城市规划管理者。尽管与建筑、城市设计和城市建设的关系时而紧密,时而疏远,但他始终坚守一个观点:积极地推动和关注城市的正向发展。他觉得,无论是文化还是艺术,都需要坚持、积累和不断转化。






本次展览通过

对不同维度内容的展示和发问

开启观众对

城市、社区、建筑、人文、自然

之间联动关系的探讨和思考

也开启了观众对未来的展望





“马岩松:流动的大地”

即将进入闭展倒计时

欢迎来

带着情感去体验不一样的建筑


展览名称

马岩松:流动的大地


展览时间

2023年9月29日-12月17日

(17:30停止入场;周一闭馆,节假日另行通知)


导览时间

每周二、周四15:00
每周六、周日16:00

(持续至展期结束)


展览地点

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一层

综合展厅、A1展厅、B1展厅


购票方式

单人票价 ¥68

优待票 ¥48

(全日制硕士及以下学生购买使用)

敬请扫码购票,或查看免票政策

及其他票务详情


指导单位

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主办单位

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


承办单位

MAD建筑事务所


支持单位

深圳市福田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参展艺术家

马岩松


总策划

颜为昕


特别鸣谢

党群

早野洋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