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1年12月30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变色龙》中的狗和《套中人》的安全

园地耕耘者 一枚园地6 2021-12-12

从《变色龙》和《套中人》说开去……


梅子|文

安然以待|编

                 

一、


四十年前,1982的春天,是文学艺术空前繁荣的春天。傍晚下班路经一家主营文学书籍的书店,于是停下脚步。推开那扇简陋的木门,里面曲径通幽,图书之多,超出我的想象。


第一次接触契诃夫的作品就是在这个小书店里,而《变色龙》与《套中人》两部短篇小说就收编在《契诃夫短篇小说选》中。

 

契诃夫是十七世纪末到十八世纪初,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他在中短篇小说的创作上有很高的成就,集小说家与戏剧家于一身。

 

《变色龙》是契诃夫早期作品。小说通过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处理狗咬人事件中的滑稽表演,活灵活现,塑造出一个见风使舵,媚上欺下,反复无常的小官吏形象,寥寥几笔,便把人物描绘得栩栩如生,使其灵魂的暗影昭然于天下。

 

小说讲述的是沙皇俄国时期小人物的生活状态。一条狗在广场上咬了一个工人的手指,工人赫留多是位金饰匠人。事情发生时,巡官奥楚蔑洛夫正好路过此地,于是干预了这件事。


在众目睽睽之下,他在短短几分钟内不断变化自己的态度,像极了因坏境改变而保护自己的自然界动物变色龙。(变色龙又名避役,是蜥蜴的一种,善于很快根据外界的颜色来变换自己的肤色,以适应四周物体的颜色,保护自己。)


故事情节过渡得无声无息,连续五次180度的转弯,将故事一次次推向平中见深的境地。而巡官奥楚蔑洛夫不讲是非,处理事情只看狗的主人是谁,决定对待这件事的态度,暴露出一份可恶的奴才相。

 

巡官奥楚蔑洛夫说:“……这是谁家的狗,我绝不会轻易放过这件事,我要拿点颜色出来给那些放出狗来到处乱跑的人看看。那些老爷,即使不愿意遵守法律,现在也该管管他们了。等到他那个混蛋受了罚拿出钱来,他才会知道放出这种狗来放出种种的野畜生来会有什么下场,我要好好地教训他一顿。

 

故事若到此,无非是一桩市井小民纠纷而已。然而,事情没那么简单。扬言要给狗的主人一点儿颜色看看,并非常同情受害者赫留金的巡管,这时听到有人说,这只狗可能是将军家的,他态度马上一变,从威胁狗的主人转变成申斥受害者赫留金。

 

难道它能够得着你的手指头吗?他是那么小,你呢,说实在的你长得这么魁梧,你的手指一定是给小钉子弄破的……

   

站在他身旁的巡警叶尓德林,这时略加思索说,“不对,这不是将军家的狗,他家的狗全是大猎狗。”巡官立刻浑身发热,连大衣也穿不住了,看着那狗厉声道,“鬼才知道这是什么玩意!毛色既不好,模样也不中看……完全是个下流胚子,谁养的,哼……


正巧这时将军家的厨师路过,有人说,“你来看看,这条狗是你们家的吗?”厨师神情不屑地说,“瞎猜,我们那里从来没有这样的狗。”


巡官立刻说,“这是条野狗?既然是野狗 弄死它算了!


没想到厨师喘口气,说出了下半句,“……这是将军哥哥家的狗,我们将军不喜欢,可他的哥哥却喜欢。”

 

神态多变的巡官,凑近厨师问道,“难道他哥哥来了?”脸上顿时洋溢着感动的微笑。“哎呀,天!……他是惦记他的兄弟了。……这么一说是他老人家的狗?……这小狗还不坏,怪伶俐的,一口就咬破这家伙的手指!哈哈!……

 


整篇小说没有一个“变”字,却使得全文一开始就围绕着“变”展开一波五折的情节递进,使事态一次次发生改变,“变”成为了整篇作品的灵魂。于是三千多字的小说,在不动神色中完成了环环相扣,简单而奇妙故事的旅程。表面是描写日常琐事,实际却嘲讽俄国专制制度的仆役们的暴戾无耻和某些小管吏的奴才心理。同时也在告诉我们,人活着要有尊严,要平等待人,要保持自己的本色。

 

“媚于上者,必欺于下”,在这个官大半级压死人的封建体制下。这样的事情,成为普遍的社会形态就不奇怪。文中描写的场景想必我们似曾相识,见风使舵,媚上欺下,指鹿为马者,大有人在。他们的行事原则就是看人下菜,对不同身份,不同地位的人用尽了所能用到的千奇百怪的脸面和姿态。


小说中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细节,被狗咬了手指的赫留金,原来为了取乐开玩笑,用烟头戳到小狗的脸上,狗才咬他。而他自己就是靠手艺维计的底层市民,却不放弃对小狗的欺负,这就是受害者赫留金为什么并未引起他周围的人以及读者同情的原因。

 


二、


《套中人》则是契科夫晚期作品,更是特色独具的杰作。作品的主角别里科夫是顽固保守势力的代表。他是一所学校的希腊语教师,“性情孤僻,像蜗牛那样极力缩进自己的硬壳里去。即使在极晴朗的天气,也穿雨鞋,带着雨伞,穿暖和的棉大衣。他的雨伞总是用套子套着,表也是用鹿皮套子裹着,连削笔刀也装在套子里。"


他的脸也好像蒙着一个套子,衣领竖起,戴墨镜,用棉花塞耳朵,总之,他想要制造一个套子,把自己包起来,于世隔绝,不受外界影响,他的口头禅就是“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来。”以至于全校全城的人都怕他,在他面前不敢大声说话、写信、看书、交朋友、周济穷人,都得躲着他。

 

别里科夫的可怜,不仅是把身体裹在套子里,给自己的思想也极力地套上套子,只有政府的告示和报纸上的文章明确到让做什么,禁止什么的时候,他才觉得自己清楚了做事的准则。当看到“禁止中学生晚上九点鈡以后上街”和有关否定性爱的告示和文章时,他觉得心里清楚而又明白。

 

可当见到学校新来的年轻女教师瓦连卡时,他竟然露出了罕见的甜蜜笑容,带有逢迎挑逗的口吻,对来自俄罗斯的瓦连卡说,“哦,这小俄罗斯语言柔和,清脆,让人联想到古希腊语言。”逗得瓦连卡“哈哈”地笑,两人于是相识,不久开始谈起了恋爱。

 

然而别里科夫深陷套中,难以自拔,面对爱情到来时,也没能忘记自己在套子里,使得许多事情变得既矛盾又令人费解,于是又陷入百般的不解与纠结中。终于在与瓦连卡的一次郊游后,他们的爱情亮起了红灯。


失去了瓦连卡,别里科夫用更加厚实的套子裹紧自己,从此一蹶不振,不久得了重病,在郁郁寡欢中离世。瓦连卡为此流下伤心的泪水。但是她还是与所有的教师一起,为了终于摆脱掉妨碍他们自由的影子而高兴,而庆幸!

 

这一形象真实而深刻地揭露了在俄国沙皇残暴统治下,对一切新生事物的无情扼杀。禁锢着人民的思想,从而进一步剥夺人民的自由。而别里科夫是沙皇统治制度的实行者,更是受害者,或者就是那个制度的代表。别里科夫的死一定程度也表达了作者的心声,沙皇专制最终一定会走向他的坟墓。

 

若换个角度去审视别里科夫的死,感受到无比的沉闷和压抑。他周围的人宁愿去讨厌他,诅咒他,远离他,在他死后庆幸终于摆脱掉这个妨碍人们自由的影子。也不愿意去帮助他改变处境,联合起来共同反对不合理的套子,一起跳出这个看似无形,却如紧箍咒一样禁锢着人们生活思想的套子,所以说,他们的本质是一样的。

 

因此若没有改变,别里科夫走了,别外科夫要来,仍然有装在套子里的人存在,也仍然有产生套子的土壤,也许这才是现实的结局!

 

三、


现实生活中的我以及我们,有意无意也在走进一个个形状各异的套子里,就像明知在走向歧路,由于惯性的裹挟,由于种种谬误认知,在随大流中,不愿意也不肯做出选择来停下已偏离的脚步,或者尝试着努力去拆除自己身上的种种套子,去看看套子以外的世界。

 

在河南洪灾这件事情上;在山西暴雨受灾事情上;在高考分数上;在给学生成绩排名事情上;在城管驱赶小摊小贩等等事情上,不都是与别里科夫的“别弄出什么乱子来。”的论调如出一辙?而事物的发展往往是,越固守套子不松手,越不想让出什么乱子,也许等来的是更加麻烦的不可收拾的乱子。

 

就拿大多数的媒体说来,他们的套子比别里科夫的更高大上,不仅仅躺在纳税人的怀里,也躺在各种规则的套子里,有别人给套的,自己也套。宁愿捂紧嘴巴不出气,不发声,憋出个气管发炎加哮喘“也别弄出什么乱子来。”做了个严丝合缝,不跑光,不漏气,合合适适的套子,将自己安稳无忧的套在里边,固步自封,自娱自乐,什么新闻人的操守,职业媒体人的责任,统统挡在“套子”之外。

 

他们的恶不仅在于捆绑自己,还以别里科夫“套子式的论调”辖制着人们的思想,蒙蔽着人们的眼睛,影响着人们的判断。硬生生将本该是真实而自由,清朗而又活力四射的媒体编制成了一个晦暗无光的套子。

 

然而,套子毕竟是套子,有人编织,就会有人拆!

 

悲哉!别里科夫若重生,穿越时光隧道,现身当下,看到如此这般的将“套子”文化,历经了两个世纪后竟被演绎的如此登峰造极,定会仰天顿足,自叹弗如!


再或者,不妨积极的去想象,或许他能顿悟,借助重生优势,成为一名智者,快穿回他的时代,(我们又有何资格说,我们处在不同的时代,当一切都未曾发生改变时,谁又能说我们与别里科夫不是同时代人。)启蒙开智,坚定勇敢地敞开心胸,让缕缕灿烂骄阳穿过雾霾般的蜘蛛网,照向心底。从而有了坚定的意志,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活得快乐,磊落,回归正常人的行为,与同事和睦相处,教书育人,下自成蹊,也与他爱恋着的瓦连卡重归于好,续写那段曾无限憧憬又不得不夭折的爱情故事。

 

有独立意志的人是美丽的。

 

世界上再也没有比放弃独立思考的权利,而更窝囊的事情了。”这是作家张炜在一次文学研讨会上的演说。别里科夫放弃思考同时也放弃了他的人生。生活在黑暗年代中的底层小人物,他们的命运最后无不是以悲剧结尾。

 

四、


契诃夫的小说,善于从平凡日常小事中,开掘出社会主题和心理主题,笔触辛辣直入灵魂。使读者在人物和情节的叙述中看清社会的本质,人性的复杂,得到真善美启迪,引发思考。不能不说,这就是契诃夫式语言的魅力。当我们读着这些精彩的小说时,是不能忘掉这其中还有着优秀的翻译家汝龙的功绩。

 

汝龙是我从年轻时就崇敬的一位俄国文学翻译家,学识渊博,中年自学俄文,在巴金建议下,开始翻译契诃夫的小说,并使之成为终身的事业。通过长期大量阅读翻译,渐渐深入了解到契诃夫思想情感的深处,从而真正热爱着契诃夫,他的热爱,是一种发自内心真诚的热爱,所以汝龙生前有个愿望,已在构思,希望有生之年,能写出一篇有关契诃夫的论文,以此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因为契诃夫在某国被权威说成太灰色,说他的作品消极悲观,只看到社会阴暗面。汝龙则认为:契诃夫忧郁冷静的外表下,有着一个炽热的,为着自己国家与人民能更加美好的内心。他热爱美好新生的东西,憎恨当时社会上丑恶庸俗的东西。揭露他们,抨击他们,就是要人们不要那样的活下去,要有独立的意志,要有尊严。所以,他的眼光明亮清澈,在向前看,对前途充满着希望。因着这希望,他把自己的一生献给文学,使得每篇作品,无处不在散发着来自灵魂深处的思考。

 

汝龙的夫人文颖曾说,“汝龙的论文,终因身体原因未成。”简短的话,是深沉的遗憾。论文没有完成也不遗憾,因为每个热爱契诃夫的读者都十分懂得:正是汝龙多年不懈的努力,翻译出大量契诃夫的作品(占契诃夫全部作品的90%),才使得更多的读者通过他的翻译,读懂了契诃夫的小说,从而了解了契诃夫,热爱上了契诃夫。

 

我们所处的时代,与契诃夫的年代相去很远。事隔四十年重读这两部小说,竟然有了新的感受,新的认知,新的体检。


此刻初冬的暖阳,跃于纸面,我心欣然,因为年轻时的我,也是套中人。 

 

 

【作者简介】梅子,五零后,汾河边长大,一枚园地耕耘者。




关注一枚园地,共筑心灵家园
聆听良知,坦鸣心声
一枚园地欢迎您来稿(来稿请确认未在其他公号发表)                  投稿邮箱:yimeiyuandi@163.com
微信号:anranyodai(请注明“投稿”)
进园地读者群请加微信:anranyodai
《一枚园地文集电子版》对接微信:657767929


点击阅读更多

神机妙算还是机关算尽?
风吹沙:河南封丘午餐事件,校长失声痛哭的背后
“萝卜寓言”诗两首
“萝卜寓言”诗两首
汉水伊家:人性与爱一一记弘一大师与茶花女
汪晶晶:寄给我最亲爱的妈妈!
黑麦:小雪--叶落木凛凛,如今小雪时
梁艳萍:我的母亲
于无声:胡编战司马 光满拉偏架

民声VI(5)青禾:丁晓岚下岗记

说事儿(133)追忆我的父亲(三)

说事儿(131)南宫踏舞:做一道菜,想一个人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