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集成电路市场报告(68页)


纵观过去半个世纪,半导体产业的迅猛发展为现代信息技术革命提供了基础。如今,半导体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小至智能手机、智能手表,大到卫星、飞机,半导体已经无处不在。半导体(Semiconductor)是指常温下导电性能介于导体与绝缘体之间的一类材料。半导体的特殊之处在于其导电性可控性强,可以在外界环境(如光照、温度等)变化下呈现导通、阻断的电路特性,实现特定的功能。这一特点使得半导体成为科技和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角色。根据应用场景的不同,半导体可以分为四个大类,分别是:集成电路、分立器件、光电器件及传感器。


集成电路是四类半导体器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据世界半导体贸易统计协会统计,2020年集成电路占全球半导体各类器件市场的82.03%,相比2019年占比80.8%又有一定提升。


集成电路主要分为数字集成电路和模拟集成电路,其中数字集成电路主要包括逻辑器件、储存器和微处理器。逻辑器件是进行逻辑计算的集成电路;存储器是用来存储程序和各种数据信息的记忆部件;微处理器可完成取指令、执行指令,以及与外界存储器和逻辑部件交换信息等操作;模拟器件是模拟电路集成在一起用来处理模拟信号的芯片,如运算放大器、模拟乘法器、锁相环、电源管理芯片等。


市场方面,以集成电路为主的半导体行业在过去几十年里整体处于上涨趋势,据WSTS统计数据,自2017年起全球半导体销售规模已经连续四年超过4000亿美元。2019年,由于存储芯片厂商产能扩张,市场供大于求;且模拟芯片需求也有所下降,导致世界半导体销售规模出现下滑。随后的2020年,疫情导致芯片出现短缺,全球销售规模又随价格波动和需求的增长而小幅上扬。


从区域分布来看,WSTS统计结果显示,2020年亚太地区(除日本)半导体市场规模为2675.90亿美元,占全球市场的61.78%。


而据美国半导体协会(SIA)数据,2020年中国半导体行业市场规模为1517亿美元,占全球比重34.5%,虽然较2019年世界占比34.9%有所下降,但仍是全球最大半导体消费国家。


在前文中我们介绍过半导体包括集成电路、分立器件、光电子器件、传感器等,其中又以集成电路份额最高。作为全球最大半导体消费国家,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为半导体产业带来了广阔的发挥空间,中国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快速增长。


据IC Insight统计,2020年我国集成电路市场规模为1434亿美元,约合9894.6亿人民币(以2020年美元兑人民币平均汇率6.90计算),市场规模逼近万亿。我国芯片制造的产值也有了一定的提升,但这一产值数据包含外国及中国台湾公司在中国大陆投资的制造厂贡献的产值,仅仅中国大陆的公司2020年芯片制造产值仅为83亿美元,相比千亿美元的市场规模,大陆芯片企业制造的产品仅满足了内需的5.8%。


据芯思想研究预估计,2020年中国大陆地区芯片制造公司营收排名前五名的企业中,三家都由外资投资建设,其中三星西安、英特尔大连两家企业占据前两名,海力士无锡排名第五;中资企业中,中芯国际、华虹集团跻身前五,营收与三星西安的差距还很大。据IC insights机构预测,中国集成电路市场规模自2021年起将保持9.2%的年复合增长率,在2025年达到2230亿美元。而中国的芯片制造规模将略快于整体市场规模的增长,保持13.2%的年符合增长率,至2025年约为432亿美元。目前我国集成电路的国产化替代率还很低。


集成电路:集成电路是采用特定的制造工艺,将晶体管、电容、电阻和电感等元件以及布线互连,制作在若干块半导体晶片或者介质基片上,进而封装在一个管壳内,变成具有某种电路功能的微型电子器件。集成电路产业既是当前国际政治和经济竞争的重要砝码,也是国际竞争最激烈以及全球资源流动和配置最彻底的产业。


分立器件:主要包括晶体二极管、三极管、整流二极管、功率二极管、化合物二极管等,被广泛应用于消费电子、计算机及外设、网络通信,汽车电子、LED显示屏等领域。


光电器件:指根据光电效应制作的器件称为光电器件(或光敏器件),主要包括利用半导体光敏特性工作的光电导器件,利用半导体光伏效应工作的光电池和半导体发光器件等。


传感器:利用半导体性质易受外界条件影响这一特性制成的传感器,按输入信息可分为物理敏感、化学敏感和生物敏感半导体传感器三类。主要应用领域是工业自动化、家用电器、环境检测、生物工程等领域。









👇 原创阅读 👇


👇延伸阅读👇

碳中和背景下低碳科技关键技术发展与机遇-(71页)


法拉利深度:历久弥新的超豪华跑车领军者(79页)


2022中国新能源汽车颠覆与重构、分化与竞逐(73页)


2022年氢能重点产业链报告(76页)


2022年下半年宏观策略展望(42页)


一文读懂氢能源(48页)


2022年新能源汽车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的升级方案与发展趋势(31页)


“双碳”背景下新能源投产快车道布局(22页)


商业革新、中国双碳战略新机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