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有知识的人不一定有见识,更不一定有良知

林语堂 一画一语 2023-07-29

按|林语堂(1895年10月10日-1976年3月26日),福建龙溪(今漳州)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语言学家,新道家代表人物。早年留学美国、德国。回国后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任教。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 。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国际笔会副会长等职。曾创办《论语》《人间世》《宇宙风》等刊物 ,作品包括小说《京华烟云》《啼笑皆非》、散文集《人生的盛宴》《生活的艺术》以及译著《东坡诗文选》《浮生六记》等。


林语堂

魏韶华| 绘


论 教 育


林语堂

图:柯罗


一、什么样的人具备鉴赏力和见识

一个人能够知道何所爱何所恶,便是尝到了知识的滋味。

世界上有一些人,心里塞满历史上的日期和人物,对俄国或捷克时事极为熟识,可是他们的态度或观点是完全错误的;在社交集会里碰到这么一个人,真是再气煞人也没有的事了。

我曾碰见过这种人,觉得谈话中无论讲到什么话题,他们总有一些事实或数字可以提出来,可是他们的见解是令人气短的。

这种人有广博学问,可是缺乏见识或鉴赏力。

博学仅是塞满一些事实或见闻而已,可是鉴赏力或见识却是基于艺术的判断力。

中国人讲到学者时,普通是分为学、行、识。

对历史学家,尤其以这三点为批评标准;一部历史,也许写得极为渊博,可完全没有见识,在批判历史上人物事迹时,作者也许没有一点独出心裁的见解或深刻的理解力。

要见闻广博,要搜集事实和详情,乃是最容易的事。任何一个历史时代都有许多事实,我们要将之塞满心中,是很容易的;可是选择重要事实时所需要的见识,却是比较困难的事,因为这要看个人观点如何。

一个人必须能够寻根究底,必须具有独立判断力,必须不受任何社会学、政治学、文学、艺术或学究的胡说所威吓,才能够有鉴赏力或见识。

有独立判断的人,也是有“胆量”的人

我们成人的生活,无疑受着许多胡说和骗人的东西包围:名誉的胡说,财富的胡说,爱国的胡说,政治的胡说,宗教的胡说,以及骗人的诗人,骗人的艺术家,骗人的独裁者和骗人的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家会告诉我们说:

一个人儿童时代的肠胃官能活动,对后来生活上的野心、进取心和责任心,有切实关系,或者说大便秘结造成一个人的吝啬性情;有见识的人听见这种话时,只好一笑置之。

一个人做错了事,便是错了,用不着拿出伟大名誉以威压人,也用不着说他曾读过许多我们不曾读过的书,以恐吓人。

所以,见识和胆量是有密切关系的,中国人往往把识和胆连在一起;而我们知道:胆量或独立的判断,是人类中一种多么难得的美德。我们看见一切有特殊建树的思想家和著作家,在幼年时代,都有这种智能上的胆量或独立性。

这种人如果不喜欢一个诗人,便表示不喜欢,纵使那个诗人是当时最有声望的诗人;当他确实喜欢一个诗人时,他便能够说出喜欢他的理由,因为这是他内心判断的结果。

这就是我们所谓文学上的鉴赏力。如果当时盛行的绘画学派主张,使他的艺术本能感觉不快,他也会加以反对。这就是艺术上的鉴赏力。

一种流行的哲学理论或时髦观念,纵使得到一些最伟大人物的赞助,他也会表示漠然态度。

他要等到自己心悦诚服,才愿相信一个作家的话;如果一个作家能使他信服,那个作家便是对的,可是,如果那个作家不能使他信服,那么,他自己是对的,而那个作家是错的。这就是知识上的鉴赏力。

这种智能上的胆量或独立判断,无疑地需要相当孩子气的、天真的自信力,可是这个自我便是一个人唯一可以依附的东西,一个研究者一旦放弃个人判断的权利,便只好接受人生的一切胡说了。


二、“文凭”和“分数”代替不了“判断力”或“鉴赏力”

孔子似乎觉得学而不思比思而不学更危险,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在当时一定看见过许多学而不思的学生,所以才提出这个警告;这个警告,正是现代学校里极为需要的。

大家都知道现代教育和现代学校制度大抵是鼓励学生求学问,而忽略鉴别力,同时认为:把学识填满脑中,就是终极目的,好象大量学问,便能够造成一个有教育的人似的。

可是学校为什么不鼓励思想呢?教育制度为什么把追求学问的快乐,歪曲成堆塞学识的机械式、有量度、千篇一律的、被动的工作呢?我们为什么比较注重学问,而不注重思想呢?

我们怎么可以因为一个大学毕业生念完了若干规定的心理学、中古史、逻辑和“宗教”学分,而便称他做受过教育的人呢?学校为什么要有分数和文凭呢?分数和文凭在学生们心中为什么会代替了教育的真目的呢?

理由是很简单的。我们之所以有这个制度,就是因为我们是在教育大批人,像工厂里大量生产一样,而工厂里的一切,必须依一种死板、机械的制度而运行。

学校为保护其名誉,使其出品标准化起见,必须以文凭为证明。于是,有文凭便有分等级必要,有分等级必要,便有学校分数;为要给分数起见,学校必须有背诵、大考和小考。这造成一种完全合理的前因后果,无法可以避免。

可是学校有了机械化的大考和小考,其后果是比我们想象的更有害的。因为这么一来,学校里所注重的是“事实”的记忆,而不是“鉴赏力”或“判断力”的发展了。我自己也曾做过教师,我知道出一些关于历史日期的问题,是比出一些含糊问题更容易的。同时,批定分数也比较容易。

这个制度实行后,我们便会碰到一种危险,就是我们会忘掉我们已背弃了教育的真理想,或即将背弃教育的真理想;所谓教育的真理想,我已经说过,就是发展知识上的鉴赏力

孔子说:“记问之学,不足为人师。”这句话记起来还是很有用。世间没有所谓必修科目,也没什么人人必读之书,甚至莎士比亚著作也不是必读之书。

学校制度中似乎有个愚蠢观念,以为我们可以制定一些最低限度的历史知识或地理知识,要做一个受过教育的人,便非念这些东西不可。

我们必须放弃“知识可以衡量”的观念。庄子说得好:“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知识的追求,终究是和探索一个新大陆一样,或如佛朗士所说“灵魂的冒险”一样。

如果一个虚怀若谷、好问、好奇、冒险的心智,始终保持着探索精神,那么知识的追求就会成为欢乐的事,而不会变成痛苦的工作。

我们必须放弃那种有量度、千篇一律、被动的填塞见闻的方法,而实现这种积极、生长的、个人的欢乐的理想,文凭和分数制度一旦取消或不被人们重视,知识的追求便可成为积极活动,因为学生至少需要问自己为什么要读书。

学校现在已经替学生解答这个问题了,学生知道他读大学一年级的目的,便是要做二年级生;读二年级的目的,便是要做三年级生,心中一点疑问也没有。这一切外来计划都应该置诸不顾,因为知识追求是一个人自己的事,与别人无干。

现在的学生,是为注册主任而读书,许多好学生则是为父母、教师或未来的妻子而读书,使他们对得起出钱给他们读大学的父母,或因为他们要使一个善待他们的教师欢喜,或希望毕业后可以得到较高的薪俸以养家。

我觉得这一切的思念都是不道德的,知识追求应该成为一个人自己的事,与别人无关。

只有这样,教育才能够成为一种积极的、欢乐的事情。


让·巴蒂斯特·卡米耶·柯罗(jean baptiste camille corot,1796-1875),法国画家。


心浮气燥对心神有害。正在自持,则外邪不能侵。一个万恶不能入侵的世界,自然是一个使人乐观奋斗的美好世界,自然活在如此的一个世界的人会有勇气,能奋斗,也能忍受。


精彩回眸:
加缪《鼠疫》:同鼠疫作斗争的唯一办法就是实事求是
面对疫情,我们应该如何缓解焦虑与恐惧(5条心理健康建议)
“疫情期间”宅家里,“室内旅行”利身心
叔本华:今日仅有一次且一去不返,你需珍惜此刻的健康与爱
罗素:别以为多数人在密切留神你(值得细读)
祝福2020:读懂生活向后看,活出精彩往前走
老舍:人是不容易看清楚自己的
罗素:得到爱的人正是给予爱的人
卓别林:当我开始真正爱自己
《海上钢琴师》:宁愿一生孤独,我不愿随波逐流
劳伦斯:男人和女人的关系是贯穿一生的旅行
弗洛姆:什么才是成熟的爱
培根:哪些人容易嫉妒,哪些人容易招来嫉妒
菲茨杰拉德:当一个人痛苦的时候才会变得才华横溢
渡边淳一:婚姻并不只是一对相爱男女的结合
黑塞:每个人都很孤独,需要音乐的抚慰
来自400年前的28条生命智慧信息(值得收藏)
博尔赫斯:读书就是唤醒沉睡的精灵
歌德格言35句,句句透悟人生奥秘(值得收藏)
纪念||鲁迅:秋夜(附鲁迅手绘及平面设计60幅)
马斯洛:做到16条,你就是百里挑一的智者
22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22幅手绘肖像,22句精粹格言
未曾读过弗洛伊德,不能说了解人心
影响世界的苏格拉底36句格言,句句值得你逗留

10幅画作,梵高一生|纪念梵高诞辰166周年

朱光潜:关于生活,我有三条建议

尼采格言40句,提升你人生境界的极简方式

朱光潜:烦恼多,是因为做事少

罗素:有爱好的人不担心衰老

陀思妥耶夫斯基:人有时不知道自己是幸福的

狄更斯:在你的人生中永远不要打破四样东西

罗素:对生活充满热情的人更优越

茨威格:世上只有一件事会使人疲劳

毛姆:你得搞清楚自己是什么样的人

尼采:精神层次越高,心理越健康

黑塞:远离自己是一种罪过

萧伯纳:生活不是寻找你自己,而是创造你自己

里尔克:学习爱,是人一生的功课

黑格尔:人们往往把任性叫做自由

伍尔芙:生命不是安排,而是追求

山本耀司:我从来不相信什么懒洋洋的自由


本公众号肖像画版权属于“一画一语”微信公众号,转载文章请务必注明出处包括:作者、公众号ID或二维码。

转发/在看是点赞

关注我们·每天更多精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