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李浩|生与死的唯一路径

AnArtSpace 一甸艺术 2022-09-20

 李浩|1983年生于湖南,2005年毕业于湖南科技大学艺术学院油画系。你可以看到李浩对各式图像被定格前的内在气质的反射,亦可以察觉到他对某一图像先天的敏感性把控力。现工作生活于深圳。(由李浩工作室供图)


李浩创制的绘画图像,基以单一的形象元素和强烈的色彩布局统摄画面,看似不经意或是随性的走笔路径,直观地表意了他对人性原初的欲望描述及生动的心理洞察。通过对图像的多次解构和分布,与眼前现实语境下的既定图像迅速勾连,再现其自赋的特定的观察视角,一种由艺术家主导控制的生灵虚像将缓慢呈现,在异样落差的特殊环境中自然而然生成。


——惠书文



 李浩 --《唯一路径 向死而生》展览现场

The Only Path - Be Born to Die Exhibition site

© 一甸艺术|An art space &Li Hao’s studio




2019猎质·历史的个体症状 西安当代艺术展

艺术家个案研究之李浩个展《唯一路径 向死而生》

.........................................................

Li Hao|The Only Path - Be Born to Die

--- 生与死的唯一路径 ---


李浩个展《唯一路径 向死而生》, 策展人:惠书文 , 2019

© Li Hao’s studio / Xi’an CuiZhenkuan Art Museum


本文共分为个部分一.图像表皮下的生灵二.生与死存在的真实路径三.展览后记 This article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1.Creatures beneath the skin of the image,2.The real path of life and death,3.Exhibition afterword




 序言 ◇◇◇◇【文/惠书文】

关于“生与死”,是我们人类需面对的永恒问题和终极的生命意义所在。“唯一路径 向死而生”这八个字是艺术家李浩西安个展的名称,也是他对此次展览作品阶段性的整体描述。在虚妄、真实的现实世界之中,李浩将个体的生命感悟导入至其绘画的纯粹意识观念里,你可以看到各式图像被定格前的内在气质的反射,亦可以察觉到他对某一图像先天的敏感性把控力。


除此之外,这些图像文本在潜移默化中,也引导着观众关注艺术家所创造的另一种现实图景,并指向李浩在绘画本体中的精神特质和语言表达,往外延伸的图像本相将变得更加尖刻、深沉。


©李浩,《克莱门特的生命重建》, 布面油画 , 2017

Li Hao’s studio, Artwork ©Li Hao Studio


李浩的绘画艺术,不仅体现在他对实际图像凝练的相对简化,还是对图像繁缚多次的概括及消减,他将它们隐于形象的每一层色域和结构中;直接果断地切分物象本身,并置不同情状的末节关联,多余的边角成分被祛除;只剩下一具不安惴力、失魂落魄的“骄纵”皮囊,其散发出的气息不断地加印着个体的以往记忆。


©李浩,《一个普通人的超新星纪元梦》, 170x65cm , 布面油画 , 2016

Li Hao’s studio, Artwork ©Li Hao Studio


从完整生命体的生活经历或感官体验而言,任何记忆的回溯都会依附个人主体的情思意绪,从而在较完备的状态下进行自我放大与缩小,就像死亡是人无法避免的结局一样,从生至死这一过程,我们要尊重的便是这个生命的路径过程。


©李浩,《动机剖析》, 布面油画 , 2017

Li Hao’s studio, Artwork ©Li Hao Studio




(一)

···· 图像表皮下的生灵 ····


绘画艺术的神秘之处,并不在于一定要去寻找某种语境下可以对应的历史渊源及关系。从艺术美学、风格,甚至是一个全新的语言图式来说,艺术的个性魅力反映着它在艺术史中的节点脉络,而我们行为本身开始绘画的所谓起点,都会在每一次对绘画的重复变奏和衍生中逐步地确立完善,即是对自我绘画的重新认知、审视。


©李浩,《常规下的癫狂》, 布面油画 , 2017

Li Hao’s studio, Artwork ©Li Hao Studio


李浩创制的绘画图像,基以单一的形象元素和强烈的色彩布局统摄画面,看似不经意或是随性的走笔路径,直观地表意了他对人性原初的欲望描述及生动的心理洞察。通过对图像的多次解构和分布,与眼前现实语境下的既定图像迅速勾连,再现其自赋的特定的观察视角,一种由艺术家主导控制的生灵虚像将缓慢呈现,在异样落差的特殊环境中自然而然生成。


©李浩,《论强者》, 布面油画 , 2017

Li Hao’s studio, Artwork ©Li Hao Studio


人类视觉的基础是由图像形成,是自然景物或现实景观的客观反映,也是对客观对象的一种相似的、生动性的状描提及,这种信息载体也成为了我们了解相关事物的主要信息来源。李浩的绘画艺术无疑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个人化语言的符号指向,其内含的潜在力量的存在性在画面中无序蔓延。


©李浩,《在当下,善良和智慧其实完全可以解救你》布面油画 , 2016

Li Hao’s studio, Artwork ©Li Hao Studio

如果说图像存在是物象本质的外在体现的话,我想,李浩的绘画恰如其分地把我们的身心反应进行了高度浓缩和转换,在图像表皮下,不再具有生命表征的“生灵”依然流露着他赋予的独有的心性温度。《没有了灵魂,肉体有何用!?》以显亮的暗粉红色铺设着人物外观,站立不定或是畸形的动态造型:颤微地观望,暗自浮跃且燥烈。躯壳的表层底色被艺术家无限刷平,皮肤裸露的粗糙感和规整性更贴近原型人物的本质状态;“矫揉造作”的趋势动向,惊诧的无形有声;传神意状的形影被不断剥离和冲散,立向的朝势坚定地愕然,彼时灵魂与肉体的从属联系变得更加紧密。


©李浩,《没有了灵魂,肉体有何用!》, 170x65cm , 布面油画 , 2016

Li Hao’s studio, Artwork ©Li Hao Studio


笛卡尔[1]认为:“灵魂与肉体之间存在明显的分别,其分别在于灵魂是一个‘在思维的东西而没有广延’,肉体则‘只是一个有广延的东西而不能思维’,我之所以为我是因为灵魂,而非肉体,故此,灵魂是‘完全、真正跟我的肉体有分别的,灵魂可以没有肉体而存在’。”


©李浩,《心我论》, 布面油画 , 2017

Li Hao’s studio, Artwork ©Li Hao Studio


从这个层面来说,李浩对于“没有肉体的灵魂”的图像释义,更真实地切中了虚拟镜像所呈现的另一种可能性图像,在绘画本体的内在沉淀下先验地强化了他的语言力度,并置异质方向的跳跃躁动的指力范围,以一种更为恣意饱满,以及戏谑的沉默景状直抵我们的心灵。李浩似在狭窄的实景空间中,检视每一个生命初始的来至时间,于现实世界中提取为之感动的那一刹惊艳寂寥、虚靡颓废,怪诞不经的鲜活的语言图像和客观物象。


©李浩,《看见约色感觉蓝色》, 布面油画 , 2017

Li Hao’s studio, Artwork ©Li Hao Studio


(二)

···· 生与死存在的真实路径 ····


对于西方哲学、诗歌的理解和深读,我们可以从李浩的艺术微喷和数码绘图作品中窥得一二。《双子贝塔星金正恩的彩虹糖》,通过对多种新颖网络词汇的运用,数据编程的抽象代码集,明晰或隐现的字母符号的影射,对比突兀的结构修辞……画面的色彩构成就像被电流穿引而过一般,激烈的平整陈设和色影浮动,逾显人物的内在张力。

©李浩,《双子贝塔星金正恩的彩虹糖》,170x65cm

数码绘图、油画布微喷,2018

Li Hao’s studio, Artwork ©Li Hao Studio


不同于此件作品的是《弗拉基米尔的百年孤独》,《百年孤独》,作为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详尽地记述了拉美文化和西方现代派的表现手法,并将二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它以一个家族的孤独处境诉说了拉丁美洲近百年的历史文化。李浩对于这四个字的截取,深刻地阐释了当代人们在全球语境下,不同文化、语言和信仰多方面深入观察后的异样表征,为我们真实展现了其绘画背后隐匿的讽刺性和批判性。

©李浩,《弗拉基米尔的百年孤独》, 200x160cm

收藏级艺术微喷,2018

Li Hao’s studio, Artwork ©Li Hao Studio

在西方现代社会中,“孤独”是被赋予着一定的哲学内涵。而在存在主义哲学思潮中,“孤独”是被描述为一个核心概念,通常用来指涉整个人类一种永恒的处境。在艺术家李浩看来,可以被言述的不仅仅是他感受到的个人孤独,还是整个社会中人性的麻木状态:一片充斥着大面积黑色块且扭曲的人物外形,面部只残留下错位变形的五官造型,与左下角的红色球体保持着相应距离,静寂的互视对立。


©李浩,《人性方程式》, 布面油画 , 2017

Li Hao’s studio, Artwork ©Li Hao Studio

伴随着图像占据具体媒介场域时,当我们从时间和空间的密集程度来看,李浩实际地揣摩了关于媒介、技术、社会三者之间的互动形态,对于信息体制的挪用也将时时支配着人们的目光和意识。《图像的生与死:西方观图史》[2]指出,所谓图像的“生”和“死”,是展示“艺术媒介学”的基本样貌——通过对图像各种风格、手法、部族、世系进行(非恒定不变的,非标准化的)编年记录,去“解释每种文化如何让时间之流暂停,或解释奇迹的制造秘诀”,并描述人们是如何“对可见物进行整理,对体验加以组织”的。相较于人的生与死来说,这些图像的演变可能会更加虚幻,但我们能够真实地感受到自我存在的强烈感和虚无度,而个体则在这个向死的过程中“在场”,所以,死的过程与亡的结果相比较,这个向死的过程产生的图像将更本真和真实。

©李浩,从左至右:《愤怒在当下是一种不科学的情绪

请你收起那颗愤怒的心》,他看待世界的方式

170x65cm , 布面油画 , 2016

Li Hao’s studio, Artwork ©Li Hao Studio

富有极具辨识度的艺术语言和“临时角色”的场域扮演,是构成李浩绘画艺术的主要特质。他以类如手术刀一般的犀利劲势,尖刻地划过每一个形象肌层,在嫌隙之间散透着的光亮温度,意似紧密的线条在形与形交接处起伏转折。韵律节奏的型的显影勾勒着人物内含的丰富表情和体态特点,并在一种全面被静止的场所中退回,这些形象“飘离躁动”过后,最终消失于远处的黑色背景之中。

©李浩,《同情心的丧失》, 布面油画 , 2017

Li Hao’s studio, Artwork ©Li Hao Studio


当马丁·海德格尔[3]提出“向死而生”这一重大的死亡哲学概念时,他其实是站在哲学理性思维的高度上,并用“死”的概念来激发我们内在“生”的欲望,以此激发人们内在的生命活力。

©李浩,《是爱还是沉溺》, 布面油画 , 2017

Li Hao’s studio, Artwork ©Li Hao Studio

对于海德格尔而言,以人贪恋欲望满足的本能力量相比,不在思想上把人逼进绝路,人在精神上是无法觉醒的。一个在精神上无法觉醒的人,他的存在对于这个世界是没有任何意义和价值的,最多也就是体现了存在者自身在世界这个“大存在”中的“小存在”。

©李浩,《抛却沉重》, 布面油画 , 2017

Li Hao’s studio, Artwork ©Li Hao Studio

而德布雷认为,彼岸,需要此岸的媒介。没有不可见的实质,则不会有可见的形式。缺乏对短暂脆弱的忐忑不安,则不需要回忆纪念。神灵之间,用不着拍照留念。上帝是光,而只有人是摄影师。因为只有过客,而且自知是过客,才会有留下的欲望。越是知道某些东西濒于消失……越是担心宽限期即将结束,越是疯狂地进行记录。反之,李浩所提及的“唯一路径 向死而生”,更多的是回应当下人们之于“存在”的绘画思考和哲学论辩。

©李浩,《亚历桑德拉先生的智齿》, 布面油画 , 2017

Li Hao’s studio, Artwork ©Li Hao Studio


(三)

···· 展览后记 ····


在当今全球信息传播迅及的背景下,艺术家李浩敢于突破信息技术给我们生活带来的逼迫感,固定的图像样式不再是他所要表现的主旨内容,继而,他以一种源于自我内心的真实境态面对周遭变迁的事物,重置,或是叠加相减,让意念真实的图像原景回归到纯粹的临界状态。


©李浩,《一颗找回自我的心》, 布面油画 , 2017

Li Hao’s studio, Artwork ©Li Hao Studio

诗人纪·哈·纪伯伦[4]说:“当你解答了生命的一切奥秘,你就渴望死亡,因为它不过是生命的另一个奥秘。生和死是勇敢的两种最高贵的表现。”


©李浩,《发现自由意志与个人责任》, 布面油画 , 2017

Li Hao’s studio, Artwork ©Li Hao Studio


从李浩的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他除了对既往生命经历照耀个体间的深入观察外,还可以嗅觉到他生命时长是否可以永恒的命题回答。就像“死与向死”说明了死亡是最终归宿,一切指引的结束便是死亡。生与死的唯一路径,将在我们每个人的生命过程中持续的链接,并在某一时刻,视见一个无法言说,甚至只是一个空壳皮囊的精神哑语世界,而艺术家李浩也将在他的绘画世界里龋龋独行……


李浩 ·《唯一路径 向死而生》个展现场三,2019
©Li Hao’s studio / Xi’an CuiZhenkuan Art Museum




李浩 ·《唯一路径 向死而生》个展现场四,2019
©Li Hao’s studio / Xi’an CuiZhenkuan Art Museum




李浩 ·《唯一路径 向死而生》个展现场五,2019
©Li Hao’s studio / Xi’an CuiZhenkuan Art Museum



注:

[1]勒内·笛卡尔(又称勒内·笛卡儿,公元1596年3月31日—公元1650年2月11日),法国著名哲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神学家。

[2]《图像的生与死:西方观图史》,作者雷吉斯·德布雷(Régis Debray),1940年出生于巴黎,法国作家、思想家、媒介学家。

[3]马丁·海德格尔(德语:Martin Heidegger,公元1889年9月26日—公元1976年5月26日),德国哲学家。20世纪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

[4]纪·哈·纪伯伦(1883年1月6日——1931年4月10日)黎巴嫩作家、诗人、画家,是阿拉伯文学的主要奠基人,20世纪阿拉伯新文学道路的开拓者之一,被称为艺术天才、黎巴嫩文坛骄子。




■ ■ ■ ■ ■ ■

关于2019猎质当代艺术展·西安站

 艺术家个展文献研究梳理·公告 


2019年6月22日上午10:30猎质·历史的个体症状 西安当代艺术展在西安崔振宽美术馆盛大开幕(展期两个月:6.22-8.22),接下来每一期推文将由策展人惠书文对30位艺术家个展进行逐一分析梳理,为大家呈现从如何选择艺术家到展陈方式;以及个体思想表述等多维度全面透视艺术家个展的面貌和脉络。


一位策展人,30位艺术家个展6月22日同时亮相西安•崔振宽美术馆


本期推介艺术家·李浩


参展艺术家(按姓氏拼音排序):

曹亮/陈清勇/陈蜀/董冰清/黄凌云/蒋佑胜/李浩/李勇/林惠兴/刘强/米小西/邱兴健/时永华/孙小川/王朝/王琳/王韦/王文聃/王旭/吴江涛/谢蓓/谢珍良/杨加勇/杨涛/曾臻/张丹/张海君/郑大弓/郑龙一海/朱峰


 往期艺术家推介


陈蜀|贰柒拾——符号里的生命表达
杨加勇|解读自我的作品就像强奸自己一样
谢蓓|宿命的另一种归属
王韦|这个世界里的“临时”病人
朱峰|两极空间中的语言张力
张丹|多重宇宙中的虚拟代码与引力现场
王旭|从梦的褶皱到图像的转译
蒋佑胜|抽离皮囊里的灵魂
曹亮|秘境中的氤氲余温


2019猎质 · 历史的个体症状——西安当代艺术展 

开幕时间丨2019.06.22(星期六)/10:30 am

研讨时间丨2019.06.22 15:00 pm

展览时间丨2019.06.22—2019.08.22

展览地点丨西安崔振宽美术馆

策 展 人 丨惠书文

出 品 人 丨崔迅

学术主持丨廖廖 沉默

特邀批评丨苏中秋

展览总监丨上官争奇 刘玲

主办单位丨西安崔振宽美术馆、西安市水墨长安艺术博物馆

协办单位丨上海惠泱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郑州彩虹盒子美术馆、 重庆目击者当代艺术空间、一甸艺术空间





 往期精彩回顾 

🌈点击蓝色文字🌈



人物专访|惠书文:我只是一个配角


格哈德·里希特|艺术家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人


弗朗西斯·培根|像蜗牛留下黏液一样,留下人类存在的痕迹


Louise Bourgeois|路易丝·布尔乔亚


王音|WANG YIN


耿建翌|GENG JIANYI


毛焰|剩山图


纪录片 ■ 89现代艺术大展




© An Art Space

This article is published by exclusive AN-ART SPACE, the artist authorized to publish, without permission, please do not reprint.


AN ART SPACE

DIGITALl  MEDIA  OPERATION  PLATFORM

Copyright © 2019 AN ART SPACE. All rights reserved.

/

Learn More About Art Information


© AN ART SPACE

© 2019 AN ART SPACE | Design by Think Web Strategy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