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物回家之路为何那么难

陈智辉 当代江西 2023-12-14

每一件遗失在外的中国文物,背后都有一段唏嘘的往事。


近期,一部名为《逃出大英博物馆》的短剧在网络上迅速走红,连续多天在多平台热榜上冲顶,央视网、“共青团中央”微公号等多家官媒纷纷点赞推介。

短剧讲述了一盏玉壶化成人形后逃出大英博物馆,在一位中国记者帮助下踏上归国之路的故事。

“是盏,是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家人,我在外面流浪了好久好久”“你要带我回中国吗”等剧中台词在网上爆火出圈,引发网友热烈讨论,也将“文物归国”这一话题再次拉回大众视野。

无数文物流失海外,令人痛心的同时也引发我们深思。中国文物是如何遗失的?流出海外的文物为何难以“回家”?

网剧《逃出大英博物馆》。

有人曾说,中国最好的文物不在故宫,而在大英博物馆。文物的大量流失一直是国人心中挥之不去的伤痛。

没有一个中国人,能笑着走出大英博物馆。

大英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中有3件来自中国,很多文物都是绝世珍藏,乾隆皇帝挚爱的《女史箴图》唐代摹本、唐代的殉葬三彩,还有敦煌的壁画等。作为世界上最具规模的博物馆,大英博物馆藏品超过800万件,其中仅中国的文物便接近3万件。

这还只是冰山一角。我国文物遗失数量之多、规模之大,让人触目惊心。

据中国文物学会统计,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有超过1000万件中国文物流失到欧美、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及地区,其中,国家一、二级文物有100余万件。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数据显示,在全世界47个国家220个博物馆中,至少有167万件中国文物置于馆中收藏,而民间收藏的中国文物是馆藏数量的10倍之多。

文物遗失品类之繁杂,价值之贵重,令人痛心。公开资料显示,大英博物馆现有的中国文物囊括了新石器时代的石器、仰韶文化的彩陶、商周春秋战国的青铜器、汉代的漆器玉器以及唐宋三彩、名窑瓷器、元青花、珐琅器等几乎所有艺术类别,涵盖整个中国历史。

很多文物都是绝世珍品。例如西周青铜礼器康侯簋、砂岩观音立像等,此外还有敦煌的壁画以及上万件敦煌经书书稿。这些背井离乡的国家瑰宝,并没有因其艺术价值而得到英国的善待,反而陈展时被随意摆放,任由来往游客随意触摸,面临着被肆意损毁、被偷盗买卖的凄惨命运。

就在最近,大英博物馆被曝约2000件馆藏文物失踪,其中一部分甚至被挂到网上低价出售。这桩失窃丑闻引发了世界各国舆论的强烈声讨,网友也再次呼吁“请大英博物馆无偿归还中国文物”。

可以说,短剧的一夜走红不仅仅是其“脑洞大开”的创作艺术,更在于它展现的“文物情怀”将我们植根于五千年华夏沃土的民族情感唤醒,唤起历史传承与文化回归的心灵共鸣。

部分流失海外的珍贵文物。


每一件遗失在外的中国文物,背后都有一段唏嘘的往事。

以大英博物馆为例,最初的展品主要来自私人收藏家的捐赠。而在接下来的百年“日不落帝国”扩张岁月里,数之不尽的历史文化典藏以及奇珍异宝流入馆内,也让这座世界上最大的“赃物博物馆”闻名于世界。

列强掠夺与不平等条约签订致使文物蒙受“战争阴影”。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3000余名英军闯入圆明园,将园内收藏的所有金银珠宝、文物古籍、国宝奇珍洗劫一空,并纵火焚毁,使之变为残垣断柱,一片废墟。

据统计,散失在国内外的圆明园文物至少有150万件以上,其中十二生肖铜首、《圆明园四十景图》原画、《瘦马图》等国宝级文物,被堂而皇之地拿到市场上拍卖。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八国联军入侵中国时,英军劫掠中国的文物数量更是达到惊人的400多万件,其中包括了极富盛名的《女史箴图》和“元青花之祖”青花龙纹象耳瓶,现在也成为了英国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除此之外,其他列强对中国文物也是觊觎已久。

例如,法国从1870年开始在北京燕京地区挖掘,抢夺文物多达60万件;德国人在晋冀地区进行织锦、漆器、皮革制品和纺织品方面的大规模掠夺;英美联合盗取了清朝国子监40多卷《永乐藏经》。抗日战争期间,日军在占领区大肆搜刮文物,共掠夺各式文物达360万件之多,其中甲骨文有1.3万片,名画8000余件。

盗墓走私与非法倒卖进一步暴露文物“流失之殇”。

20世纪前期,西方列强在中国开始势力瓜分,区域局势动荡,文物领域存在立法空白,部分西方探险家趁机深入新疆搜求古代艺术品,大量中国古董商也抓紧“商机”,鼓动地方宗族势力勘探挖掘古墓葬,并主动向外国收藏家献上自己搜集的文物。还有不计其数的中国破落贵族的败家子们、穷途末路的不法之徒等,也纷纷加入大肆擭取利益。

特别是1911年辛亥革命后,各地盗掘成风,近千万件文物如潮水般地涌出国门。如军阀孙殿英野蛮盗掘清东陵慈禧太后陵寝,墓中所藏国之瑰宝被洗劫一空,这些遭变卖哄抢的文物精品绝大部分流失海外。

历史的悲剧再一次警醒我们: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会受制于人。

部分流失海外的珍贵文物。


民族弱则文物失,国运强则文化兴。

1949年以来,我国通过执法合作、司法诉讼、协商捐赠、抢救征集等各种方式追索流失文物,成功促成了300余批次、15万余件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回归。

特别是近年来,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海外文物争相踏上了回家的旅程:曾伯克父青铜组器被跨海追索回国、意大利返还中国700余件文物艺术品、天龙山石窟“第8窟北壁主尊佛首”从日本回归……数千件漂泊在外的文物终于回到了魂牵梦绕的故土。

文物的回归需要当代人的努力,更需要世世代代国人的坚持。《逃出大英博物馆》既是当代中国青年骨子里的家国情怀的生动展示,也印证了他们有能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如今,从《国家宝藏》《古韵新声》等文博节目频频“破圈”,到巧克力盲盒、“天工之物”系列明信片等文创产品广受欢迎,文物不再只是尘封的历史、展柜的摆设,它正跨越时空,以全新的姿态走进现代人的生活,向世人诉说古老的岁月山河。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每一件文物都有着自己的生命,不管飘向哪里、走到哪里,都知道家在哪里,心里的根在哪里。

尽管道路遍布荆棘、曲折坎坷,但有着无数人的心血与付出,相信未来的某一天,他们会迎来最美的“母子重逢”。

愿每一个流浪的“孩子”都能早日归家!


来源:当代江西
原创荐读↘
“新质生产力”是什么生产力
追“光”的90后教授
南昌市红谷滩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胡军:用“红谷红”凝聚奋进力量
华为究竟安了什么“芯”
九江有“数”
高品质生态环境如何支撑江西高质量发展
年轻人缘何爱上新中式养生
江西师大苏区振兴研究院院长、教授刘善庆:提升赣州省域副中心城市承载力辐射力
一根翠竹何以撑起亿元产业

九江市委书记刘文华:高标准建设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