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东北!东北!【CK47】

2018-01-21 CK47 校长运营圈

各位朋友好,我是校长运营圈专栏作者CK47。


过来这周事情不多,我和老刘驱车四天走了辽宁六个城市,每个城市核心学区全部走一遍,对我们已经斗了5年的东北教培市场有了更深的理解。



全文共计3200字,建议阅读时间10分钟


目录


一、教培市场情况分析

二、公立学校老师代课阻碍行业发展?

三、经济增长停滞对行业发展有一定阻力

四、新中产阶层不够壮大


教培市场情况分析

这几天考查的城市,除了沈阳,几乎都算四线城市(鞍山不服——我是3.5?)。加上青藤所在的锦州,以及我比较熟悉的葫芦岛,我认为教培行业的发展情况排名大概为:


鞍山,锦州,盘锦,营口,葫芦岛,辽阳,本溪(最后三名有争议)。


我分析一个城市的教培行业市场,除了城区人口,人均GPD,有无优质大学,商业业态等常规因素外,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1、有无全国性大型连锁机构,如新东方、学而思、学大等。大机构看上的市场一定不差,鞍山有新东方和学大,据说学而思也筹备进入,应该说市场很好。另外,鞍山有个很典型的情况是,名师工作室非常多,鞍山二中对面的一栋20几层的楼全是小机构或名师工作室,这意味着家长对教培行业产品品质已经有了较好的辨别能力,但能整合市场的行业领导者还没出现。


2、当地龙头机构规模及模式。当地有成规模的使用全职教师的培优班课机构代表着本地家长对于课外辅导的认可度较高。应该说青藤的存在大大刺激了锦州整个行业的发展。盘锦 43 34869 43 14986 0 0 3031 0 0:00:11 0:00:04 0:00:07 3031大型机构也不少,大多数也比较正规,但是几乎全是一对一机构,整个业态就相对低一些。


3、选址、装修及运营模式。教培行业发芽一定是从学校门口开始的,因为这是离客户最近的地方,如果所有的机构都扎堆学校门口,一定意味着这个城市的教培行业还处于早期。



装修也很能说明问题,辽阳和本溪绝大多数机构的装修风格依然处于锦州四年前的水平。我曾经去过阜新,很多机构像极了洗头房和按摩屋,以至于我都没让阜新进入这次排名。机构原始的另一个特征是小而全,即门面不大,但业务不少,纵贯小初高,一对一小班课齐上,再加上托管、自习室,个别奇葩的还有艺术课程。机构进化的第一步,是做减法、聚焦核心业务,这是青藤沉重的教训,也是很多机构在走过或即将走的弯路。


4、竞争态势我坚信这个行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在每个城市都是大机构寡头垄断竞争+超级名师工作室的业态。小机构生存空间很小,毫无创新的新机构也很难起来,但已经形成流量生态的名师工作室是能存在的,这一点我在前面的文章也提到过,超级名师工作室有三个指标要满足:培优+300以上学生+较分散的学生年级。锦州一对一机构这两年如雨后春笋起来,我相信今年,最晚2019年关门潮一定会出现。



5、教师待遇。这方面一个是看一个城市教培行业教师平均工资,另外是看机构头部教师的薪资水平。头部教师缺乏大概是因为还没有机构形成能养活头部教师的生态,缺乏头部教师的结果一定是普通教师丧失上升动力,不断流失。


和一个校长聊到利润率问题,这位校长自信的说能有50%,这就是缺乏竞争的表现,是不可持续的。另外福利方面,走了这么多城市,给老师上保险的机构都不多,上一金的就只有一家——青藤,虽然数不高,但这是对人才最基本的尊重。教师是行业供给,大家对教师重视不够,就是因为竞争不够激烈。


公立学校老师代课阻碍行业发展?


和每一个当地从业者聊,都会听到一句充满情绪的话:我们这学生家长特别认公立学校老师,公立学校老师都自己带学生,哪个学生敢不去啊。


不光是东北,这个情况其实全国都是普遍存在的。相关的禁令政府没少下,但这个情况很难彻底制止。其实情况也不是没有好转的,刚来东北时,满大街的机构打的牌子都是“XX学校老师任教”,现在大机构都不敢打了。老师偷偷在家带学生,即是监管部门抓几个,也很难彻底刹住这个风。


当然,要承认的是,东北这个情况貌似确实更严重些。


我觉得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东北人老工业地基思想严重,特别认组织、认国家,对权利严重崇拜,体现在教育上就是觉得只有学校的老师才是最好的。二是,我们教培行业从业者虽不愿承认,但大部分三四线城市教培机构老师水平确实不如当地公立学校老师。这个深层次原因还是由于,东北主流社会导向就是“进体制,捧铁饭碗”,所以能顶着压力进入体制外的教培行业的人才太少了。三是,教培机构业态比较落后,对行业的理解不够深,更不能引导家长思想。K12教培行业存在的意义绝不是提供比学校更好的老师和内容,而应该是对学校教育做补充。


我认为我国现阶段教育的主要矛盾,不再是人民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同落后的教育资源供给的矛盾,而是国家希望教育公平,而家长希望孩子得到比其他孩子更好的教育从而能阶级跃迁的矛盾。所以,如何满足公立学校不能满足的家长需求,才是我们教培行业从业者该思考以及引导家长的方向。



当然,这次调研也能发现,各个小城都开始有一些思想先进的高学历年轻人回到家乡,并投身教育行业。这样的力量对于本地教培行业的推动是极大的,但是不得不面对的是,人才向核心城市流动是不可避免的,而且会越来越严重,小城市成长起来的教育机构过了创业激情期,也很难真正的走出去,根本原因就是人才结构和供给都存在严重问题,这一点在青藤身上已经体现的很明显。我想在线教育未来一定会改变三四线城市教育,只不过具体模式还有待探索。


经济增长停滞对行业发展有一定阻力


之前一直听说东北地区经济如何如何,这次趁这个机会好好去了解了下。以辽宁为例,还是比较触目惊心的。



上面是2016年的数据,这个数据要是真的,辽宁人民就不活了。搞成这样子,主要原因是因为之前几年的数据水分太大,2016年一挤水,立刻现了原形了。挤水后的2017年数据应该比较能说明问题: 



2017年全年数据还没出来,上半年数据有部分城市能看到,综合算下来GDP增长率基本为0,有人可能会说教育消费是刚需,和经济状况关系不大,但是各行各业都处于消费升级的档口,经济增长停滞必然阻碍消费升级,无论是观念上还是购买力上。另外,在大众意识中,现在教育的投资属性越来越强,经济实力的下降影响投资需求也是必然的。


还有一个深层次的原因是,东北地区经济严重依赖重工业和央企爸爸,如阜新的阜煤集团,本溪的本钢集团,盘锦的辽河油田,锦州的石油六厂等。这些企业虽然体量很大,造GDP能力很强,但是大部分利润都要上缴国家,留个地方人民的部分很少。工业富国,商业富民,民营资本的消极和民营企业的匮乏导致东北人民真正经济水平比GDP反应的更差。


新中产阶层不够壮大


中产阶层对教育的重视和焦虑是最严重的,这一点,相信大家在各种媒体上都看过很多遍了。社会阶层在慢慢的固化,留给阶级跃迁的机会也越来越少,中产阶级的最大愿望是孩子踩着自己的肩膀进入到更高的阶层。我给新中产的定义是不靠父辈,完全凭借自己在学业和事业上的成功得到现有一切的人群。东北存在大量的“老中产”阶层,即各种二代,通过各种父辈关系进入体制内的人群。这类人虽然也有中产的生活和工作,但是他们没有体验过严重的生活压迫,更不知道阶级跃迁有多苦。


一个城市只有新中产不断壮大,教培行业才有旺盛的生命力。很多校长问过我,我们这没有小升初,整个行业就没有了发动机,怎么办啊。小升初这个发动机动力十足,但是国家应该不会允许它持续的存在下去。


真正的发动机,是愿意回到小城市的新中产阶层,对于这些因为种种原因回到小城的新中产来说,他们最大的恐惧不是生活压力,而是被在大城市打拼的同学慢慢的拉下,无论是生活质量还是孩子的教育上。



东北的新中产为什么少?对于一个靠高考走出去,见识了外面的世界,而家里也没有啥能力给自己“安排”的青年来说,回到家乡小城的意义在哪呢? 


CK47 说

昨天和一位在政府工作的朋友聊天,很有感触。他说其实决策层问题看得很明白,也想解决,这几年东北地方大吏也大都是从南方发达省份调过来而不是本地提拔。全国看东北的笑话没好处,因为如果东北不变好,就会有更多的东北出现,下一个是山东,安徽,天津…真正存在问题的是盘根错节的地方关系和中层关系网,这已经不是手术能解决的了,也不必解决,只能咬牙等他们自己烂干净。


在东北呆了5年了,看到了问题,但也相信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走。


最后给各位有心杀入东北市场的关内朋友个忠告,不要选择冬天开业,否则大北风会把你的地推铁军冻成狗。



汪汪汪......


下面是广告时间:


UncleW和CK47新项目飞百教育纳新啦!

葫芦岛,盘锦,营口,鞍山,四城分校同时启动,校长&运营虚位以待!

校长第一年年薪20w+,运营的话……只要你够猛,干掉校长也能拿20w+!


要求:1. 抗冻;2. 长期关注校长运营圈;3. 不墨迹不找借口。

2018,一起搞点事情!(我的微信ck47001)



为什么目前我不看好教培行业的加盟模式?【CK47】

三四线城市班课和1对1的红利期各还有几年?【UncleW】

《教师制度》及《教师入职须知》模板【UncleW】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