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校史青年说006|穿越回陕公,你会看到什么?



“经过了我们几天的工作

计划终于完成了

山上廊内的石雕菩萨被我们驱逐

廊房上和墙上还用草作了很好的伪装

廊外的石壁下掘了四尺多深的防空壕

山下东边石洞的门口筑了极坚固的石墙

西边石洞内的老百姓

经过我们几次宣传工作后也搬出去了

现在,我们迁到安全的地方

不怕敌人飞机轰炸了

可以安心的学习吧!


这些文字,来自于陕公的青年们。建学之初,由于条件艰苦,同学们需要自己动手,解决栖身之所。挖窑洞,便成为陕公学子的“开学第一课”。也正是在这样的艰苦奋斗中,汇聚在陕北公学的青年,逐渐成长为能文能武的抗战骨干……


陕北公学学员挖窑洞


今天让我们一起看看

陕北公学的生活是怎样的






点击观看视频


艰苦,但火热


在建学之初,陕公只有1800元的办学经费。七八个人睡一个土炕。由于学校位于黄土高原,水资源十分宝贵,每天早上从山上下到沟底打水洗脸,一盆水要供许多人使用,喝水也限制一日两次,洗澡只能轮班。学员们的主食仅有小米饭。


陕北公学学员露天就餐


露天课堂


陕公的学制为3-6个月,学员接受军事化管理。五六百人的大课堂,没有教室,只有集体建筑的广场。学员们肩上的背包,学习时就是坐凳。




紧张,但活泼


在抗战的背景下,前线紧张,时间紧迫,学员们都铆足了一股劲儿,夜以继日地学习知识。在“战斗化”的环境里,旧学堂的懒散风纪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紧张严肃的军事生活:


每天五点吹号起床,早上集体跑步半小时,晚上点名吹号就寝,日常纪律得到师生的严格执行。校园里没有闲人,大家都为抗日救国的目标紧张地努力着:体育运动蓬勃开展,生产劳动从不间断。


陕北公学学员扭秧歌


同时,学校里的文娱生活也极为丰富。各学员队都成立了开展文娱活动的主要组织机构“救亡室”,定期制作墙报,刊发学员创作的诗歌、漫画,还经常举办各种文艺活动。每逢纪念日,陕公剧团和各学员队都会在露天舞台演出精彩的革命话剧和戏曲,极尽欢笑至深夜。生龙活虎般的年轻人总是劲头十足,不知疲倦。


今天的“陕公”


在五四晚会上,毛泽东来到陕北公学并发表讲话:“我们要来一个革命的竞赛,每个人都要保证他不开小差,谁能不开小差谁就是一条好汉。”学员们用几分钟的掌声回答:“我们是绝对不会开小差的。”


新征程的路上,“不开小差”同样是我们的参照系和坚实的精神支柱。八十多年前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依然能赋予我们向前的动力,激励着我们成为胸怀家国的新青年。





彩蛋时间


在推送评论区留言

分享你的想法或感受

截至推送发出后48小时内

点赞数前十的同学

即可获得团团专属

创意手账本哦!



如果你有想要分享的一手史料

也欢迎发邮件至

ructwxmt@163.com

告诉团团!


点击展开

点击展开

点击展开







胸怀坦荡,满腔热血的陕公青年

扎根于延安这片精神热土之上

扛起了拯救华夏民族于水火的重任

鉴往知来,初心永驻

战火纷飞的岁月虽然远去

但革命先辈的身影

将随一篇篇生动鲜活的校史故事

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当中

陕北公学血脉中的红色基因

也将如延河般奔流不息

涤荡一代又一代人大学子的心田

学懂校史,走好未来

我们下期见!



相关阅读

校史青年说 001

如何在战火中创办一所大学?

团团和你读校史 001

怎样进陕北公学?

校史青年说 002

一字之差,有何深意?

校史青年说 003

八个字,如何形容一所学校?(上)

校史青年说 004

八个字,如何形容一所学校?(下)

校史青年说 005

他为什么叫“妈妈校长”?


来源丨校团委

文稿撰写丨李婧涵 

文字资料整理|张夕 刘嘉宸 丁逸欣 

贾亚欣 宋文鑫 杭舜尧

图片资料来自学校官方校史出版物

影像资料整理|贾翔旭 贾泽川 刘静芸 任熙之

参演|庄凌治

摄影|张李傲杰 吴珏林

剪辑|贾泽川

设计丨杨橙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