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正见民声 | 读书是一种广义的交流

赵启正、吴建民 走近外交 2023-12-06

音频



正文


赵启正:人们通过交流不仅能解决现实的需要,而且会提升交流双方的思想。好的对话录就会使读者得到启示。古今中外这样优秀的对话录有很多,如毛泽东和汤川秀树[Yukawa Hideki,1907-1981,日本理论物理学家,日本诺贝尔奖获得者]关于物质无限可分性的对话,对我的认识论的深化就很有启发。

吴建民:我也向外交学院的学生们建议过,要读一些有名的对话录,如汤因比[Arnold J.Toynbee,1889-1975,英国历史学家]和池田大作[1928-,日本文化学家,社会活动家]的对话录《展望21世纪》,几乎探讨了人类社会所关切的大部分问题。当然,这也是启示性的,学生们不必赞成他们的所有观点。

赵启正:不仅是大学生,所有年轻的读者在读书时都要小心,要避免完全被牵引到作者的观点上去。读书也是一种广义的交流,不过,缺点在于,读者有不同的看法,一般无法与作者面对面地双向交流。

吴建民:外国的精英跟中国人打交道,他也是打量着你有多高水平,如果觉得你这个人很有意思,他会很有兴致地跟你交流,也舍得花时间和你谈下去。

据我的观察,佩雷斯这个人很高傲,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跟他对话,这个人也很有学问。

你能跟他对话,不是因为你的官职,而是因为你的知识,你一有空就读书。他觉得跟你对话,他能够了解中国。你跟他对话时,能够谈一些比较深奥的问题,能够跟他的思想发生碰撞,产生火花,这样双方都觉得很有收获,这种收获不是金钱所能够买到的。

我自己在外交场合里,也很难得到这样的收获。

您看您跟阿拉法特、跟佩雷斯、跟美国神学家帕罗都对话了那么长时间,对话还被整理成书,还卖得那么好,这就是交流的成果。

2013年7月15日,赵启正(左)与韩国外交部公共外交大使马宁三在韩国外交部楼前合影留影。

赵启正:您在外交界工作了一生,与这样的人物交往的机会比我多,您以前做的是“政府外交”,而我做的是“公共外交”。的确,有时对方说:“你是我的对手!”然后就接着长谈下去。

吴建民:您说的这种对手,翻译成英文应该是 good interlocutor,是棋逢对手的意思。其实,在国内,青年人能与之交流的智者也是很多的,在学校可以找老师,在社会可以找长者。

  学生:丁磊 


大家好,我是来自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中共党史专业的研二学生。

我在交流中,尤其在课上讨论时,说话缺乏逻辑性,有时对自己的观点表达得不是很清楚。请问两位是如何让表达具有逻辑性的?另外,人们说,多读哲学书能够培养逻辑性,那么,如何通过学哲学来提高我的逻辑性呢?谢谢!

赵启正:逻辑性是绝对重要的,如果逻辑混乱,表达会不准确。语法是一种逻辑,如果语法错了,一句说不清楚,可能影响整个段落。

至于逻辑性训练,每个人的情况是不一样的。对我思维最有用的课程是平面几何。

我们在中学都学过平面几何,只是学得有好有差。有时候读到一些文章,会发现里面列了好几条问题或结论,但有几条是意义重复的。就像方程式,如果一个三元方程,你却写出了第四个,就会出毛病。

当然,你读一本厚书,发现这么厚的书,其实就是那么几个意思,你能读薄了就算把它消化了

如果一本书你看得云遮雾罩,可能有两个原因:一个是这本书没有写好;一个就是你没读好。

千万不要读非常吃力的书,特别是哲学书,非常吃力而又让你没有体会,就不要去读,可能这书本身有毛病,也可能这书根本不适合你。

吴建民:你高中什么时候文理分班的?

  学生:丁磊 


高一。

吴建民:我认为,你讲话逻辑性不强,跟过早文理分科有关。杨福家校长原来是复旦大学的校长,当过英国诺丁汉大学的校长,现在是宁波诺丁汉大学的校长,他是一位非常著名的教育家。

前两天,我们聊天时,他说,发明创造需要两种思维:一个是逻辑思维;一个是形象思维。

一般来讲,学文的形象思维很好,上戏的同学形象思维就很好,而理工科的逻辑思维比较好,两种思维结合起来才能有比较好的创新能力。你补充一点数学、物理的基本知识,思维会很有逻辑性。

分科过早,这是中国教育的一大毛病。中国的大学在1952年犯了一个绝大的错误,就是分校,院系调整。原来,大学里面有文科、理科,后来“一刀切”,学钢铁就是钢铁院校,学化工就是化工院校,学外语就是外语院校,完全分开,致使中国人在教育方面出了大毛病,这个毛病留到今天,在各方面都表现了出来。

  学生:李丽平  


各位老师好,我是来自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的学生,80后。

最近有一部电影很火,就是《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它让我想到,除了和人的交流以外,青年人还要多跟大自然交流。

我的很多同学在工作之余,喜欢在假期背着背包到山里面去,他们说,要远离城市,多跟大自然接触。在跟大自然交流时,有什么说法吗?除了文字语言以外,我们和外界打交道还有其他方式吗?谢谢!

赵启正:与自然交流,这是在借用“交流”的概念。自然界也有形态,有声音,比如风吹树叶动,但那不是语言。从逻辑上说,是你在“感受”自然,但你跟自然并没有对话。

比如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这里的“乐”就是一种感受。严格地说,你跟自然不是交流,但是,用诗的语言,你也可以说是交流。

现代人尤其需要这种感受,因为大城市太喧闹了,不管多么好的高楼大厦,都像居住在鸽子窝。我们平时见的钢筋水泥太多了,绿色太少,更难以看到蓝天白云,这就需要到大自然中释放一下压抑感。有条件的话,你当然可以去旅行。

吴建民:跟大自然交流,这个提法也是随着世界变化、中国进步而逐渐提出来的。

前两天,我在三亚,住的旅馆靠近七仙谷,那里比较原生态。晚上我跟夫人散步,巡夜人看见前面有一条蛇,就把我们拦住了。我就跟他们讲,不要把它打死,然后,他们就把那条蛇引到别的地方,赶跑了。自然界的各种物种都有存在的理由,人们要善待它。

我到三亚后,感觉空气比北京好多了,靠近原始生态的地方,空气里面好像有股甜的味道,跟北京的空气很不一样。我们的高楼越来越多,交通越来越堵,空气越来越差,这就是我们追求的生活吗?人和自然如何和谐共处,是21世纪的大问题。

赵启正:您提到了城市病,我就想到了上海世博会的口号——“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在逻辑上有问题。拥挤、堵车、空气差、社会秩序乱等,都是城市病,让生活美好了吗?英文版的口号是“Better City,Better Life”,这倒是正确的。

如果说“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不是歧视农村吗?我们还怎么跟大自然对话?这话有很大的毛病,当时我是全国政协外委会主任,我们正式写函给上海市,提出这个口号有很大毛病,有歧视农村之嫌,并且和英文不符。

2002年底,吴建民陪同时任国务委员吴仪参与申办2010年上海世博会。

吴建民:我是参与了申办过程,交上来时上海人就是这么翻译的,我也接受了,申办时觉得这个题目是好的。

赵启正:英文没有歧义,申办当然没有障碍,因为外国人看的是英文。我不知道英文是谁译的。

  学生:李丽平  


据复旦大学的坊间说法,英文是复旦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系的陆谷孙教授翻译的。先有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中文主题,然后在全上海征集翻译方案,最后采用的是陆教授的翻译。

赵启正:唔,陆谷孙教授是大家!这个翻译好,上升了,超越了原来的中文含义。


- END -


图片、文字 | 《正见民声》赵启正、吴建民著

   编辑 | 走近外交 鹏鹏



/阅读前文/


1

一篇讲话改变人生

2

我们的第一次演讲

3

如果30岁时能有40岁的智慧

4

交流不过关,空负一身学问

5

交流是一门艺术

6

克服“交流障碍症”

7

我绝不多看他一眼

8

从与父母的交流做起

9

善于交流的人是幸福的

10

造物所忌者巧,万类相感以诚

11

说话要有根据,批评要注意政治

12

不要犯“午后疲倦症”

13

三人行,必有吾师焉


关注我们 /



“走近外交”订阅号

带您揭开大国外交神秘面纱



“吴建民公益基金会”服务号

扶贫济困 助学育人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