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国际日报 | “世界文化之窗”第187期

巴厘之窗 2022-06-08






纪实散文

当隔离变成了生活的常态

舒怡然(美国)

 

 

作者简介:舒怡然,现居美国。著有散文随笔集《千万里追寻着你》。小说散文作品发表于《青年作家》《山西文学》《文综》《鸭绿江》《散文百家》《新疆文学》《侨报》《世界日报》《解放日报》等。作品入选多种文集。





随 笔

疫情下英伦真实生活

静好(英国)


宅家日记Day 48


自上次Day 39到今天的Day 48, 中间有好几天没写了,一是因为工作太忙,没时间写;另外一个原因是最近发生很多事,心情不好,不想写。

回忆这一段时间,在本周一(54日)与先生生气,吵了一小架,心情不好,哭了很久,哭累了,赶紧安慰自己,特殊时期,不能太累,为保重身体,每天晚上早早休息了。

回忆这次吵架,其实根本没有什么大事,前一段时间因诗社的事被人气了,火闷在心里,没地方发泄。身边就只有先生,当先生上午催我快点吃完早餐去购物时,我闷着的火终于被点燃了,找到了出口,把闷在心里的委屈全部发泄到先生身上,我怪他不体贴,当我吃早餐时,还要催我。中国有一句谚语:雷公不打吃饭人,意即吃饭最重要,吃饭时是不能被打扰或指责的。

要是这事发生在平时,完全没问题,我也不会生气,可那天刚好我正在气头上,所以一触即发。

先生见我生那么大气、哭得稀里哗啦,很想过来安慰我,他越想安慰,我哭得越凶,先生吓坏了,问:“你这是怎么了呀?”

我不回答,只是一个劲地哭、哭累了,把心里的怨气发泄出来了,也就好了。有人说:偶尔哭一下也好,眼泪能排毒。还有人说:女性之所以比男性一般长寿,因为女性容易哭,泪水能排毒。不开心时哭一下,把体内的毒素即时排出体外。而男性一般不会轻易哭,所以他们体内的毒素不能即时排除,久而久之,体内毒素越积越多,从而引发疾病。

哭累了,先生哄好我以后,我们一起去Morrisons 取药,本来是预计取药和购物一起的,但因为我们因吵架心情都不好,无心购物,只取了药就回家了。

这次去Morrisons,发现这家商场的防疫措施也提高了,有专人用消毒液清洗购物车;在取购物车处,还备有湿纸巾、清洁液供客户再自己清洁购物车。

当我们达到Morrisons 商场时,看到商场外排有长长的队伍,还是很少有人戴口罩。因为只是取药,先生说我们可以不排队,直接从另一扇玻璃门进入。

走到玻璃门前,先生同值勤的男士说:我们只取药不购物,值勤人员看了我们一眼,说:“好,直接去取药处,不能购物。”

我们齐声说:“好。”

进入商场,在走去取药处的路途,我看到Morisons 的收银员的前面也都装上了防疫玻璃,但收银员仍是没有戴口罩。

取完药,离开商店,我问先生:“如果只取药,你完全一个人可以进去,为什么要两人一起进去?”

先生回答说:“本来想帮你去买一点新鲜鱼的,看你心情不好,不想又让你生气,只好取完药就离开了。”

先生不吃鱼,但我喜爱吃,每次去Morrisons, 先生都要为我买一些新鲜鱼,特别是鱼头,这在其它超市很难买到的。

今天英国新增死亡人数626例,累计死亡31241人,英国已超过意大利,成为欧洲受冠状病毒感染最严重的国家,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

英国的高死亡率,除了英国人口密度大、人口老龄化、公共医疗资源匮乏,不可忽视的还有英国政府反应迟钝、初期佛系抗疫,民众追求自由不受管束等原因有关。

英国既是移民“输出国”,也是移民“接受国”。根据2019年的统计,英国外来移民有840万,占总人口约13%;同时,也有490万英国人,即人口的7.2%生活在海外。这导致英国的人口流动非常大,人员往来密集,助长了新冠病毒的人际传播。且即使在疫情大爆发很长一段时间后,英国的几大机场都没有要求戴口罩和执行对往来人员进行体温检测。

今天中午我们又去M&S去购物了,这是自禁足令以来我们的第八次购物。我们仍是选择在中午时间到达商场。下车后我发现超市外排有长长的队伍,大概有三十多人,仍然是只有非常少的人戴口罩。

我们戴好口罩和一次性手套,然后走到队伍后面排队。等了半个小时左右,轮到我们进入玻璃门前。值勤的女士用纸巾、清洁剂擦干净每一辆购物车,然后再将清洁好的购物车递给客户。

当我们进入超市后,一切都像以前一样,井然有序,货架上货物琳琅满目,什么都有,什么都没涨价。挑选完我们想要的物品后,我们再一次满载而归。

回到车上,先生说:“我们再去Morrisons 吧,去帮你买鱼,家里还有一根大黄,你可以煮酸辣鱼吃。”

听到先生这么体贴,我很感动,暗暗告诫自己:以后不能再随便生先生气,不再找他乱吵,不再把他当出气筒了。

来到Morrisons ,下车后我看见商场外排有长长的队伍,为了买新鲜鱼,(因为上一次用大黄煮的酸辣鱼非常好吃,先生见我喜欢吃,一直记着要来为我买鱼,再煮酸辣鱼吃。)我们又走到队伍后面,排队。

买了鱼回家,我用剩下的一根稍为有点干的大黄煮了酸辣鱼吃,还是很美味,先生见我吃得开心,他说:“我再去找John为你订购一些大黄吧。”

我只顾吃鱼,没留意先生什么时候出去了;当先生再回家时,他高兴地告诉我:“为你在John那里预订了大黄,在七月份以前,他每周都会为你送一些大黄来。”

听后,我很感动,虽然先生平时很少说甜言蜜语哄我开心,但他心诚,他会留心我喜欢吃什么,然后会专门买来给我吃;会默默地做一些实事关心我体贴我。

从先生专程去为我买鱼,专门去找John 预订大黄,我能真正体会到先生的爱,我??该对先生乱发脾气。

今天下午当先生坐在后花园的玫瑰椅上晒太阳,我专门为先生榨了一杯新鲜橙汁,然后取了一个松饼再拿了一些洗净的蓝莓给先生送去,并说:“这是你的下午茶。”

当先生吃完下午茶后,我认真地向先生认了错,道了歉,说:“对不起,我错了,以后我不会再把诗社受的气发到你身上了。”

先生见我道歉了,他也说:“我也想过了,我也错了,我不该催你,更不该在你吃食物的时候催你,以后不会再催你了。”

夫妻长期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难免不发生矛盾。但矛盾发生了,要好好地相互沟通,找到问题所在,各自反省,有错就改,这样才能更好地生活在一起。

 

作者简介:静好,原名王静,英籍华人。现任联合国《世界生态》杂志顾问,海外凤凰诗社副社长兼双语主编、世界名人会荣誉社长,作品散布在各网络平台及报刊杂志如《人民日报》《中国诗刊》《国际日报》等。多次获奖,世界诗会瑞典总社荣誉社长。





散 文

过路母子与门前的梨儿

邓思杰(加拿大·多伦多)

 

夏末的一天,已近晚上十点,门铃忽然响起。我走到门傍,透过猫眼孔,睁大眼睛向外扫视。

一孔之窥,杳无人影。

又是门铃误鸣?不放心,想查看究竟,于是开门。门哗地一声,被我大咧咧打开。

外面游荡的风扑面冲来,吓一跳,只见几双闪亮的眼睛,远近高低地盯着我。定神一看,一位高个子的女士,领着两个矮一大截的小男孩,大约67 岁,站在门外的石阶上。

夜色无声侵染着,他们意欲何为?

正在诧异间,那位女士露出白牙笑笑说,“先生,你门前的梨树,结了好多果子啊。”又低头,指着那两个眼神灵动闪烁的男孩说,她的两个儿子,很想吃点梨儿。

“可以吗,先生?”她一脸笑意地问着。那两个男孩,静静地站立着,齐刷刷地抬起头瞧着我,眼神满是期待。

我门前的梨树,在屋前一方不大的草坪中央,外缘几乎伸展到人行道。因为没有围栏的阻隔,过路的行人其实触手可及。

这颗梨树,为前屋主所植,我搬来此屋前,它的树皮已经皱纹密布,可见岁月的风尘。每年立春之后,除了偶尔剪剪枝,修修形状,我一般懒得管它。

虽然多伦多的春季短皙,这颗老树依然不负时令,春风一催,所有的枝枝桠桠开遍洁白的梨花。春和风,夏熏风,梨花开,梨花落,一派自在逍遥。

到了夏末,在阳光斑斓跳跃的绿色梨叶间,垂满淡黄色的成熟梨儿,年年如此。梨儿笨拙地招摇着,显出范儿,溢出甜蜜的想象。只是品尝起来,味含较浓的酸甜,口感软绵不脆,有所不足。

自家的果子,天然生长,我会间或摘几个食用,我太太和女儿却只予尝鲜,余者不加理会。

每年夏季结束,风儿一阵阵吹,果子扑簌簌掉落,招来黄蜂和蚂蚁穿梭忙碌,小鸟忽飞忽降,松鼠来回追逐,弄得一地狼藉,甚为恼人。

几年前的夏天,数条街外的一个法裔老人敲门,笑着同我商量,能否把梨子送他?他喜欢制作果酱。我满口应承。每年果子成熟的时节,他来采摘时,常送一些桑葚酱、苹果酱、梨子酱作为回礼,一幅睦邻模样。如此,风露经年。

我不种,又不收,摘几个梨子送孩子解馋,逗他们高兴,何乐而不为?

我爽快地给两个男孩说,请等一下。

急忙换鞋,溜出门跨出台阶,一行人来到梨树下。我仰头踮脚伸长手,扑腾腾地将大些的梨子摘落,递给身边雀跃不已的孩子们,还有笑意盈盈的母亲。

掬手捧满梨,母亲和两个孩子连声道谢,说够了够了。

夜色中,望着他们开心离去的背影,听着说笑声随风飘来,我的心情变得爽朗舒展,逸兴遄飞。

喧哗已远,在梨树底,我静立片刻。夜风里,透过婆娑的树叶,依稀可以看到遥远的星辰。

“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这是一幅多么和谐的生存图画啊,写在二千年前的典籍里,存于一代又一代人的理念中。此愿人所共,无论天涯与海角,海内与海外。

满天星辰下,晚风习习,送着一缕缕清凉。“人间夜色还如许”,多美!

 

作者简介:加拿大中国笔会会员,文章见于美国《世界日报》美国《侨报》《香港文学》《香港明报》台湾《中国时报》等报刊杂志,作品被收入《枫国絮语》《精短散文佳篇选粹2018》等文集,还被“人民日报海外网”“凤凰网”“观察者网”“搜狐网”等转载。曾获“加拿大,我的故事”征文枫叶金奖。





报纸版面





征 稿
国际日报的“国际副刊”
海外华人写 写海外生活

印尼雅加达《国际日报》是印尼最大的华文报纸,与美国洛杉矶《国际日报》同属一家。

“世界文化之窗”(B7版)面向海外华人征集纯文学作品,包括诗歌、散文、纪实、小说、杂文、文学评论等。

作品除署名外,还要标注国别和城市名,作者自我介绍,近照(头像)。

由于国际日报稿费是印尼盾且不高,希望投稿者放弃稿费。

作者限于印尼、中国、东盟国家之外的其他非华语为母语的国家。

投稿请寄

755792341@qq.com





今日头版





《国际日报》APP





《国际日报》手机新闻网站

提示:点开二维码,长按二维码,再点“识别图中二维码”。





《国际日报》手机电子版

报纸原版面呈现,具有放大阅读、浏览版面、按日期搜索、多种社交媒体转发等功能。

提示:点开二维码,长按二维码,再点“识别图中二维码”。


近期《国际日报》微信版 链接

印尼总统佐科:与疫共存 建立社会新秩序

印尼八省随机抽样检测 以获取真实疫情蔓延数据

群体免疫是印尼选项之一?政府发言人释疑

受疫情影响印尼或将出现婴儿出生潮

避免引发社会动荡 印尼放宽青壮年活动空间

专家质疑印尼冠病检测能力 检测率在全球超低

想说迁都不容易 总统府:雅加达未来五年仍是国都

中国渔船海葬印尼籍船员染病尸体 印方不满要求解释

印尼面临干旱天气威胁 总统呼吁农民提早播种

文学副刊:世界文化之窗 链接

“世界文化之窗”第186期

“世界文化之窗”第185期

“世界文化之窗”第184期

“世界文化之窗”第183期

“世界文化之窗”第182期

“世界文化之窗”第181期

“世界文化之窗”第180期

“世界文化之窗”第179期

“世界文化之窗”第178期

《巴厘之窗》为印尼《国际日报》唯一官方新闻公众平台,《国际日报》是印尼最大华文报纸,《人民日报·海外版》随《国际日报》在印尼落地发行。印尼《国际日报》与美国《国际日报》均由熊德龙博士创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