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校史青年说》上线学习强国!今天,一起来听163字题词背后的故事……


学懂校史,走好未来

不知不觉,“校史青年说”

已经陪伴大家度过了这个春天

在这一季里

团团和大家一起

重温陕北公学诞生的艰辛历程

了解校名“一字之差”背后的考量

学习了八字校风的含义和故事

知道了“妈妈校长”的由来

从陕北公学的教学与生活中

明白“战斗的学习”背后的含义

……

近期,《校史青年说》

正式上线学习强国平台

在首页搜索“校史青年说”

或点击推送末尾“阅读原文”

即可访问查看哦!



2022年5月10日

习近平总书记

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最后

全文引用毛泽东给陕北公学的163字题词

并深刻指出

“今天,党和人民同样需要

一大批这样的先锋分子”

穿越时空

163字题词为何能成为

党对青年一以贯之的殷切期望?

本期《校史青年说》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163字题词背后的故事!






 

163字,从何而来?


“当着这伟大的民族自卫战争迅速地向前发展的时候,我们需要大批的积极分子来领导,需要大批的精练的先锋队来开辟道路。这种先锋分子是胸怀坦白的,忠诚的,积极的与正直的;他们是不谋私利的,唯一地为着民族与社会的解放;他们不怕困难,在困难面前总是坚定的,勇往直前;他们不是狂妄分子,不是风头主义者,而是脚踏实地富于实际精神的人们。他们在革命的道路上起着向导的作用。”


1937年10月19日,毛泽东同志在陕北公学纪念鲁迅逝世周年大会上发表了《论鲁迅》讲话。在开头的第一段里,便生动具体地描绘了“先锋分子”的形象。不久后,毛主席就将这段话整理并写成题词,送给了陕北公学的师生们。


(点击展开阅读全文)


在这次报告里,毛主席开宗明义地提出,陕北公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抗日先锋队的任务。随后,毛主席评价鲁迅是民族解放的急先锋,是革命队伍里很优秀很老练的先锋分子,并号召陕公同学们把鲁迅精神,带到全国各地的抗战队伍中去,成为抗日的先锋分子,去领导民族自卫战争,去开辟道路。于是,“先锋分子”这一对于陕公学生的定位,就这样初步形成了。


《七月》杂志


不过,这次到陕北公学作报告,毛主席并没有事先准备讲稿,也没有安排专人负责记录。所幸,来自红一军团宣传队的学员汪大漠把这一次讲话做了记录和整理,并寄给了当时著名的文学杂志《七月》。随后,在1938年3月1日出版的第十期《七月》中,这份讲话记录以《毛泽东论鲁迅》为题全文发表。


《毛泽东论鲁迅》原文


为何需要“先锋分子”?


从第1期视频里,我们了解到陕北公学诞生于民族危亡之际,抗战烽火之中。正如毛泽东同志在陕北公学开学典礼的讲话中所说:“现在的形势是很紧张的。上海第二道防线失守。晋东敌人已经突破了娘子关。”、“这是由于过去只是片面的抗战,不是全面的抗战。”



在这样的生死存亡之际,只有全面抗战才能拯救中国。而只有依靠成千成万的革命“先锋队”,才能组织、动员、领导四万万五千万中国人民参与抗战,“全面的全民族的革命战争才能出现于中国,才能最后战胜敌人”。因此,“先锋分子”肩上所担负的任务,正是发动广大群众、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为何选择陕北公学?


培养先锋队的重托之所以落在陕公上,一个原因正是如毛主席所说的,“陕公代表着全中国的统一战线,是中国进步的一副缩图。”在第2期视频中,我们曾提到了“公学”名字背后对学生群体多样性的考虑。当时,延安像磁石一样吸引着青年,“延安的城门成天开着,成天有从各个方向走来的青年。背着行李,燃烧着希望,走进这城门。”原本只有3000多人的延安,一下子涌进了40000多名青年人。



而当时党在延安创办的两所学校——培养军队干部的抗日军政大学,和培训高级党政干部的中央党校,都不具有普遍的国民教育性质。陕北公学的建立,正是为了满足各个群体不同的教育素质与求学需求,把爱国青年们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动员起来。



正因如此,党对于这所“战火中的大学”寄予了厚望,毛主席亲自为陕北公学定下忠诚、团结、紧张、活泼的八字校风。



而陕北公学也没有辜负党的殷切期待。陕公青年们坚定政治方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没有足够的经费建校舍,陕北公学全体师生一起挖窑洞、建校舍,到田间地头开荒劳作。平日里连小米饭都不能常吃,同学们却克服艰苦条件,甚至会留下一些口粮,给那些更需要营养的同学。即便是作为校长的成仿吾,也和同学们同吃同住同劳动,成为大家敬爱的“妈妈校长”。


今天的先锋分子



在第7期视频中,我们提到了毛主席《对陕北公学毕业同学的临别赠言》一文。在这篇临别赠言里,毛主席动情地说:“同学们毕业出去,好像撒入河水里去一样,可能有若干人会被潮水卷去,不过大多数人能够战胜潮水,朝着总的方向,达到预定的目的。走这个方向便须有坚定的意志和在艰难困苦的奋斗中不怕牺牲一切的精神”、“毕业出去以后,无论在前方后方,内线外线,都要努力去创造无数大大小小的抗日根据地,从建立山西的五台山,到建立全中国的五台山,争取最后的胜利。”



陕公是一座丰碑,是党创办高等教育的生动实践。陕公的青年们,更是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的一群先锋分子。光阴流转,如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世界犹如当年的中国,迈上新征程的中国仿佛当年的延安。“先锋分子”的故事,也正需要新时代的青年在团结奋斗中共同续写……





相关阅读

校史青年说 001

如何在战火中创办一所大学?

团团和你读校史 001

怎样进陕北公学?

校史青年说 002

一字之差,有何深意?

校史青年说 003

八个字,如何形容一所学校?(上)

校史青年说 004

八个字,如何形容一所学校?(下)

校史青年说 005

他为什么叫“妈妈校长”?

校史青年说 006

穿越回陕公,你会看到什么?

校史青年说 007

三个月大学毕业是什么体验?



胸怀坦荡,满腔热血的陕公青年

扎根于延安这片精神热土之上

扛起了拯救华夏民族于水火的重任

鉴往知来,初心永驻

战火纷飞的岁月虽然远去

但革命先辈的身影

将随一篇篇生动鲜活的校史故事

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当中

至此,《校史青年说》

第一季  陕北公学的故事

也告一段落

在这里,团团也十分渴望

听到大家的想法和建议

无论是内容选取、视频风格还是制作设计

欢迎和团团分享你的想法

帮助我们在未来做得更好


学懂校史,走好未来

我们下期见!


来源丨校团委

文稿撰写丨何嘉美 刘嘉宸 

文字资料整理|张夕 刘嘉宸

丁逸欣 贾亚欣 宋文鑫 杭舜尧

图片资料来自学校官方校史出版物

部分史料来源于民国时期期刊全文数据库

影像资料整理|贾翔旭 贾泽川 刘静芸 任熙之

参演|马浩涵

摄影|张李傲杰 吴珏林

剪辑|张李傲杰

设计丨阿格交力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