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正见民声 | 文化决定观念,观念影响行为 (下)

赵启正、吴建民 走近外交 2023-12-06


音频



前文


文化决定观念,观念影响行为 (上)


正文

公共外交的由来

  学生:王岩  


学生提问现场

大家好!我来自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2010级编辑出版学专业,是90后。

随着改革开放,来中国的外国人越来越多,但他们对中国的了解并不是特别深入,特别是对于中国的少数民族问题,外国媒体及民众有很多曲解。

赵主任建议走出去的中国人要对外国人说明中国。那么,作为普通人或媒体,应该怎么去介绍中国呢?

此外,在我国对外文化交流中,政府主要通过孔子学院来推广中国的文化和艺术,但是,民众外交或公共外交的力度还不是很大,如何通过民众的力量来推广中国的文化,扩大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呢?谢谢。

赵启正:你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题目,就是“公共外交”。你既然把这个词说出来了,我就用一点时间把这个概念普及一下。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

“公共外交”这个词出现很多年了,它在美国已经进入大学课堂,比如南加州大学新闻学院,也有人把它翻译为“公众外交”。

今年年初,英国上院和中国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在伦敦上院的会议室讨论了一天,上午讨论公共外交在中英关系中的作用,下午讨论创意产业在中英经济合作中的作用。

据他们说,“公共外交”这个词不是美国人最先使用的,《泰晤士报》在17世纪就用过了。现在,大多数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越来越重视公共外交了。

“公共外交”的最初定义是,由政府设计和出资,对外国公众表达本国的文化、社会、政治、立场的活动。它实际上是一种对外宣传,是由政府主导的,比如美国的BBC、中国的CCTV、CRI[中国国际广播电台]

经济全球化使各国对彼此的依赖加强了,因此,公众很关心本国的国际声誉,也很关心本国的对外关系,因为这影响着本国利益,甚至影响着你的个人利益。假设我们和外国的贸易出现了问题,我们的出口就会立刻减少,就会有大量的工人、工程师失业。

你们可能不知道,中国沿海地区有两千万人在做纺织品,其中有一半是出口的,也就是说,一千万人的工作依赖出口。如果出口减少了十分之一,那就意味着一百万人会失业。

所以,中国的公众也会关心中国的国际地位,他们也愿意主动地表达中国。

公共外交靠谁?一靠政府,比如孔子学院就是由政府发起的公共外交,但政府更重要的是承担政府外交,和各国政府打交道。

公共外交并不是授权的,而是自觉的。有机会与外国人接触的人,都有公共外交的责任。公众也承担了对外表达本国的一种责任,并不是要求大家像发言人那样去讲各种重大问题,只要求大家在与外国人的交流中,从容地、顺便地讲述自己的故事。

比如,讲你的出版专业,讲老师教过什么,或者讲你的某个观点,人家就会了解中国的高等教育,就会觉得中国很重视文化事业,这样就足够了。

如果人家问你问题,你就据你所知的讲讲,这样就足够了。比如问你西藏问题,你可以说你去过或者没去过,可以说“西藏的同学很可爱,我们班就有一个,我们跟西藏少数民族同胞之间并没有隔阂”,这样就足够了。

如何表达中国?你身边的故事就是中国的故事。大家并不是外交家,但是做外交的事情是很光荣的,也很值得自豪,特别是诸位都是受到高等教育的人,有很多向世界说明中国的机会,相对于你们的很多同年龄人来说,这种机会很难得,所以,你们的表达更应该准确、生动。

每年,我们有大量的人员出入境。有些人即使没有公共外交的概念,却做了公共外交的事情,如果做得不好,就是负面的公共外交。

很多同学不喜欢日本人,但在欧洲每年评选“最受欢迎的外国旅游者”时,日本人总是排名第一。他们有礼貌,讲卫生,不随地乱扔垃圾,排队时从来不插队。

比较遗憾的是,中国人会在飞机上吵架,买东西时喜欢扫货,这给人家的感觉不好。中国人怎么这么豪华,这么奢侈呢?很像暴发户,他们虽然欢迎你去买东西,却在心里面不尊敬你。

这就影响了中国人和中国的声誉,我管它叫“负面的公共外交”。公共外交的范畴,我就简单地说到这。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

吴大使有很多关于公共外交的故事,他在好几本书中都谈到过,比如刚刚出版的《公共外交札记》。

这么多年,他主要从事政府外交,就是跟各国政府打交道,交涉谈判,取得共识,发表公告,谈不好就搁置一边,甚至来个召回以示不满,那是政府外交。作为公众,我们不能这样。公共外交加上政府外交,等于中国的总体外交。

我刚才讲的是概述性的,要想听生动的,请听吴大使讲解。

吴建民:谢谢启正。关于公共外交,启正说得非常好。

公共外交是当代的产物,英国人讲他们在17世纪就提出来了。但是,在现代意义上使用这个词的是美国人,他们是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来的。

为什么美国在这个时候提出来?战后,美国的世界地位上升,在全世界广泛推进各种活动,当然也包括一些侵略行为。它马上感觉到世界人民对它是何反应的,这对它来讲很重要。所以,它需要很多人向世界做外交工作,于是就提出了“公共外交”。

现在,我们国内大力倡导公共外交就是中国社会进步的表现。

据外交部统计,1949-1978年,中国累计出国人数总共才28万人次;2008年,中国大陆地区累计出国人数大概有7000万人次,来中国大陆的外国人大概有5000万人次。这么大的规模是中国几千年文明史上从来没有过的。

在这种情况下,公共外交的作用就上升了。世界各国的老百姓对于中国的看法会影响他们的政府。老百姓如果对中国印象很好,会推动他们的政府对中国采取比较好的态度;如果老百姓讨厌中国,他们的政府要想推进一些发展合作的事情也很难进行。

举个例子,你们周围都有留学生,你们给他的印象,就是他脑子里的印象。有个叫玛雅的瑞典留学生,她就说中国人很好,中国人都很耐心地回答她的问题,而在瑞典就没有人这么耐心地回答她,这就是一个比较好的印象。

一个人对于外部事件的印象是具体的,自己经历的东西是很难忘记的,而且眼见为实,自己所看到的更有说服力。

交流现场

刚才启正讲了,我们现在走出国门的一些人,其行为让国人蒙羞,比如大声喧哗、到处抽烟、乱扔垃圾,把国内的毛病都带到国外去了。

国外当然会有一些不好的反应,但这也会促进中国人提高自己的素质。这些东西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涉及中国的形象,特别是在对外打交道的时候。

前段时间,我见到一个人,祖籍是老挝的,现在定居夏威夷,是一个华人领袖。他前不久回老挝,听到了一些评论。他说,现在的老挝老百姓很羡慕中国人,因为中国人有钱了。但是,中国人到了老挝之后,那种态度就好像“老子现在有钱了,什么都买得起”,那种吆喝,那种盛气凌人的样子,引起了当地人的强烈反感。

一个国家要是富起来后就这个样子,人家怕不怕你?当然怕你!所以,我认为,公共外交涉及每一个人,你们走出去并不需要讲什么大道理,多讲讲你自己的故事。这样的事情大家都可以做,这对于国际上进一步了解中国大有好处。

了解交流对象的文化

  学生:董倩  


你们好,我是来自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工程与建筑学院的研二学生。我有两个问题:

第一,我觉得,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与世界现代化进程也是一种交流,中国的现代化城市,比如上海,怎么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来使这个城市建设得更加美好、更加和谐呢?

第二,当代大学生如何与各个阶层的民众进行交流?

赵启正:很难引用孔子的话来指导上海的规划和建设,他是公元前五六百年的人,而且也不是研究城市规划和现代城市建设的。(众笑)

儒家思想通过什么来影响我们今天社会的发展?通过建设者。比如你必然受到儒家思想的一些影响,哪怕你只是读过《论语》,因为你的老师、你的父母都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这已经成了中国人文化遗传的基因。

在你参加社会建设的时候,你会注意到一种和谐,这是一种“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情结,这是杜甫说的,但杜甫也受孔子影响啊。

不要简单地说“用儒家的某些话来指导我们的建设”,我们有这个毛病,爱引经据典,但有时候引用得不恰当。

我曾经参加母校建校50周年庆祝会,邀请各方贵宾发言,有人开头就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这是乱用。一个外国人问我,这句话在英文里很平常,就是“I'm pleased to see you!”,为什么非要引用孔子的话呢?好像我懂《论语》,就很有学问,是这个意思吗?

吴建民:我来回答这位同学的第二个问题。我觉得大学生同中国各阶层打交道的时候,第一要了解对方,要思考这个阶层有什么特点,不同阶层必定有不同的特点。

昨天楼书记讲“文化决定观念,观念决定行为”,很有道理,不同阶层的人必然生活在不同的氛围当中,这就是一种文化,这种文化对他的思维、行为会产生影响。所以,在与不同阶层的人打交道的时候,你要研究他。

另外,沿海和内地的情况也不一样,因为各地也有不同的文化。因此,我们常说跨文化交流,并不只是指中国和外国的交流。

另外,代际交流也是一种跨文化交流,你们成长的氛围跟你们父母成长的氛围是不一样的,他们当年成长的氛围就是一种文化,对他们的思维、行为都会产生影响。所以,首先要研究你的交流对象有什么特点,生活在什么文化中。

我给你讲一个故事,我是1990年底从布鲁塞尔调回国内当新闻司司长的。

当时,有人说我将会当新闻司司长,我也不相信,因为我一辈子从来没有在新闻司干过,突然要我去新闻司当司长,怎么办?像启正同志一样,到一个新的单位,首先要研究你所打交道的那些人的特点,研究这批人的特点之后,你就能够比较好地跟他们打交道了。

其次,一个人的特点有很多,你要了解跟他打交道的目的是什么,然后把两者结合起来,这样就有针对性了。

你如果去支教,你跟支教的这些人进行接触的目的是要他们支持教育,你就要研究他们的教育状况如何、长处是什么、短处是什么。你们支教是去补人家短处的,如果补人家的长处,人家是不理你的。

每到一个地方,让人家觉得你很有用,你就会非常受欢迎。你去了之后并没有什么用,人家虽然跟你客客气气的,但你发挥不了多大用处,交流要跟你的目的相连。这是我的两个建议。


- END -


图片、文字 | 《正见民声》赵启正、吴建民著

   编辑 | 走近外交 鹏鹏



阅读前文/


1

一篇讲话改变人生

2

我们的第一次演讲

3

如果30岁时能有40岁的智慧

4

交流不过关,空负一身学问

5

交流是一门艺术

6

克服“交流障碍症”

7

我绝不多看他一眼

8

从与父母的交流做起

9

善于交流的人是幸福的

10

造物所忌者巧,万类相感以诚

11

说话要有根据,批评要注意政治

12

不要犯“午后疲倦症”

13

三人行,必有吾师焉

14

读书是一种广义的交流

15

交流是一种真诚的表演

16

吵架是交流的大忌

17

把“短处”变“长”

18

套话打动不了人

19

客随主便,主随客便

20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1

公共外交,匹夫有责

22

公共关系不是一锤子买卖

23

交流,让彼此更温暖

24

交流,让职场不陌生

25

文化决定观念,观念影响行为 (上)


关注我们 /



“走近外交”订阅号

带您揭开大国外交神秘面纱



“吴建民公益基金会”服务号

扶贫济困 助学育人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