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社教育家

其他

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受国务院委托作关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情况的报告 | 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

10月21日上午,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赵乐际委员长出席。新华社记者
2023年10月22日
其他

23份班级管理表格,让班级管理工作更高效!建议收藏

俗话说得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为一线班主任的我,深知班主任工作事务繁杂且琐碎,特别是一些重要教育教学材料,需要及时归档整理。今天,我把这些表格整理在一起,希望大家借助这些表格使班级管理工作从容、高效。也让自己的班主任工作更加可视化,让学生的教育可追踪。01“一生一案”个性辅导记录表该表格主要用于偏科生、后进生的辅导管理,方便记录辅导内容并有助于跟踪管理。02班干部选举自荐表主要用于学期初成立班干部阶段。03班级管理积分考核表一般用于班级的日常管理,偏向于学生的行为习惯塑造。表格里面的内容,根据本班实际需求自己做更改调整即可。04“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班级管理考核量化表05班级日志记录表06班级愿望清单07班级值日表08班(队)委员名单09班委职责分工表10家访记录表11学生家庭联系表12教师与家长沟通记录表13学生日常请假记录表14学生心愿卡15学生违纪处理表16学生自我反思表17师生谈话记录表18事件反思表19学困生/问题学生帮教记录20学生每周综合评价表21学生违纪处理记录表22学生座位表23主题班会记录表—
2023年9月28日
其他

曹勇:教师应是学生生命的“牧者”,而不是拉动学生的“纤夫”

“教师的初心,应该在三尺讲台、一方教室,教书育人就是人民教师的初心和使命。”这是曹勇内心对教育事业的遵循。从教34载,担任校长30年,他从未离开教学一线,累计授课近万节,始终用行动践行教育初心,用担当书写教育使命,用自己对教育的理解诠释着为人师者的责任和意义。面对中国好校长、辽宁省骨干校长、沈阳市政府授予的“教育专家”等荣誉,他淡然一笑,仍每天早出晚归,往返于乡野间横跨蒲河的两个校区,在平凡中坚守,在坚守中书写不凡,做有情怀的教师,行有温度的教育。曹勇,沈阳市辽中区二中教育集团党委书记,“师生共同学习笔迹”教学模式首倡者和实践者,辽宁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辽宁省骨干校长,沈阳市教育专家。曹勇是一位富有文学情怀和教育理想的教育工作者。他200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笔名甬力、潮涌,著有诗歌集《雨季黄昏》《情有独钟》《燃烧的食指》、小说集《残垣》《月色之琴》、散文集《遥远的风铃》《落雨无声》等,组诗《病痛北方以北的冬天》还曾获“黄河杯”全国诗歌大赛二等奖。作品中,字里行间倾注着他对日常生活以及教育教学深情的凝视与思考,有一种原生态的“性灵之美”。他倡导“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精灵”的儿童观,将学生的习作与自己的文章结集成册,取名《茨榆花开》,还在《文学少年》开设专栏,组织了“摆渡蒲河”“悦读人生”等主题沙龙,使学生的文学素养得到提升,人文精神得到淬炼。在第39个教师节之际,曹勇写下这样一首充满“师情”与“师意”的小诗——
2023年9月27日
其他

出了事故就追究校长责任?更该做的是建立起保护未成年人的长效机制!

本文系“光明社教育家”公号原创作者
2023年9月27日
其他

特级教师上课的8大策略和52种技巧

中国教育报好老师统筹
2023年9月27日
其他

明确校长是学校保护未成年学生第一责任人!这地修订未成年人保护条例

为更好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山西新修订的《山西省未成年人保护条例》将从2024年1月1日起施行。《条例》共10章62条,针对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未成年人校园欺凌防范等,提出校长是学校保护未成年学生的第一责任人。在学校保护方面,《条例》规定,保护未成年人,除了落实校长责任,学校应当聘任法治副校长,协助开展法治教育、学生保护、预防犯罪、安全管理等工作。学校应当将未成年学生欺凌防控工作纳入学校安全工作,建立学生欺凌预防和处置机制,定期对教职员工、学生等开展防治学生欺凌的教育和培训。同时,学校、幼儿园应当建立预防性侵害、性骚扰未成年人的工作制度,对未成年人开展与其年龄相适应的性教育。学校、幼儿园发现对未成年人实施性侵害、性骚扰等违法犯罪行为的,应当立即向公安机关、教育行政部门报告,并对遭受性侵害、性骚扰的未成年人及时采取保护措施。据了解,《条例》聚焦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校园欺凌防范,提出建立学校安全管理制度、学生欺凌防控工作制度、预防性侵害和性骚扰工作制度、家校联系制度;强化弱势群体特别保护,提高留守未成年人、困境未成年人的保护水平等内容,为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值得注意的是,《条例》在未成年人保护法等国家有关法律和政策基础上,对于学生欺凌和未成年人性侵害、性骚扰防治做出了具体细化规定,进一步明确学生欺凌和性侵害、性骚扰未成年人的具体表现形式,便于识别判断和及时制止,增强条例可操作性。”山西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省人大法制委副主任委员孙剑纲介绍。例如,条例第二十一条以列举的形式,具体规定学校及其教职员工发现未成年学生实施“拳打、脚踢、掌掴、抓咬、推撞、拉扯等侵犯他人身体或者恐吓威胁他人”“以辱骂、讥讽、嘲弄、挖苦、起侮辱性绰号等方式侵犯他人人格尊严”等六方面欺凌行为的,应当立即制止。—
2023年9月26日
其他

教研员斯苗儿和她的“现场改课”

自1953年成立“教学改革办公室”至今,浙江省开展教研工作已有70年。这些年里,浙江省基础教育质量始终位于全国前列,离不开一代代教研人的智慧与贡献,小学数学教研员斯苗儿就是其中一位。从事教研工作30余年,外界知晓斯苗儿的人或许不算很多,但她带领的浙江小数团队却屡获各类荣誉,也涌现出一大批为人所熟知的名优教师:播撒“种子课”的俞正强、“向学生借智慧”的袁晓萍、把作业变成“作品”的刘善娜……一名普普通通的教研员,如何影响一群教师,促进一个地区的学科教学质量的提升?给教师提供真正需要的教研在被公开“质疑”前,斯苗儿已从事教研工作近10年,对组织教研活动有了一套习以为常的思路:“无非就是选一个主题、定一个时间、找一个地点、上几节课、请几位专家,发发会议通知,让教师们来参加。”转折发生在2000年的11月。彼时,省里举办了“
2023年9月26日
其他

做一个有魅力的校长

一个校长在一所学校,能否凝聚人心、打开局面,能否对广大师生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能否让人们心甘情愿地追随,巴心巴肝地为你工作,能否达到不令而行,自主自觉的状态,完全取决于校长的魅力。
2023年9月25日
其他

“全景式”研修,埋下“好教育、好教学、好课堂”的种子

案例重现“我怎么没想到?”这一天,张然与吴正宪两位教师就六年级上册《百分数的认识》这节课开展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张然发现吴老师和他一样居然也选择了“森林覆盖率”这一情境。就在他有点小得意的时候,却发现吴老师和自己对于素材的运用大有不同。“怎样让学生感受到百分数利于比较和便于统计的功能?上课之前我反复思考过。我决定直接出示图片:我国的森林覆盖率约为16.55%,日本的森林覆盖率约是67%。让学生直观地感受16.55%比一半的一半要少,67%比一半要多,进而感受百分数易于比较和预测,体会百分数的统计意义。当听到吴老师对这节课的处理方法后,我的小得意慢慢褪去了。”张然说。吴老师并没有直接出示两国的森林覆盖率,而是先告诉学生我国和日本的森林总面积,学生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2023年9月25日
其他

弱势温和的教师,怎样才能控制好课堂纪律

作者:王晓春,我国著名问题学生教育专家,曾任职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在班主任工作、问题学生教育、语文教学改革、家庭教育等方面有深入研究,出版有《问题学生诊疗手册》《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等著作。控制课堂纪律,不但要看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班集体,而且要看你是一个什么样的老师。班风淳朴或者踏实的集体,纪律没有什么问题;班风浮躁散漫的集体,控制纪律就比较难。这是大家都知道的。我要说的是,同一个班风不够好的班级,为什么有的老师就头疼,有的老师就不怕呢?这里就有个策略选择正确与否的问题了。然而,用什么策略,还要依据教师自己的风格来决定。教师可以分为“强势教师”、“弱势教师”和“混合型教师”三种。强势教师伶牙俐齿,反应迅速,论辩能力强,三言两语就能把捣乱的学生“闷回去”。他往那儿一站,不怒而威,学生不敢造次。这种教师,适合用“先发制人”、“下马威”的策略。一开始就把学生拿下,后面就好办了。只要教师后来没有大的失误,不激化与学生的矛盾,纪律局面就可以维持下去。弱势教师语言能力一般较弱,话跟不上,或者话说得不是地方,对付学生的招数也不多。这种教师要注意尽量避免上课时和学生正面冲突,如果学生上课捣乱,当时不要发脾气,然而课下要和他没完没了(注意掌握火候)。这样做的目的是给捣乱生传达一个信息——这老师并不好惹,他有后劲。还有一点要注意的是,这种弱势教师课下要经常和一些学生聊天,拉住班上的基本群众,只要大局不乱,几个捣乱分子不怕。他如果闹得无法上课,就请他去政教处,然后教师若无其事地继续讲课(别生气),只要他没闹到教师无法说话的程度(这种情况其实是很少的),他自己爱学不学,教师不要管他,继续从容讲课,照顾大多数。可能这是弱势教师所能采取的比较正确的策略。弱势教师千万不要轻易采用强势教师的强攻策略,那可能会出丑的。我比较赞成混合型的教师,该硬就硬,该软就软,两种办法我都会,酌情使用,但是这对教师的素质要求较高,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希望老师们明白,兔子靠耳朵,狼靠牙齿,狗靠鼻子,乌龟靠硬壳,每种动物都有自己的生存之道,这是大自然教给我们的智慧。我相信只要搞清自己的特点,发挥自己的优势,每个教师都能有所作为。千万不要盲目学别人,要自己琢磨和试验。—
2023年9月25日
其他

处理学生问题时,如何把握好宽严的度?|良师成长指南

《教育家》“良师成长指南”栏目,长期面向一线教师征集专业成长方面遇到的困惑、问题,并从中选出代表性案例,由学校教师、教育专家等进行回答,分享有效经验,给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对策。每周一期,每周日于“光明社教育家”公号、学习强国号推出。投稿被选用者将获赠《教育家》文创产品。文末附下期征稿话题,欢迎投稿。欢迎在留言区写下您面临的困惑、问题(案例描述参照本期话题)。问题被选中者,将获赠《教育家》文创礼品一份。本期分享主题为:处理学生问题时,如何把握好宽严的度?作为教师,经常遇到的事情就是如何处理学生犯错问题,是应该宽容还是严厉。如果宽容了,学生可能会变本加厉;如果严厉了,学生又可能会变得战战兢兢,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那么,处理学生问题时,如何智慧地把握好宽严的分寸,如何恰当地拿捏“该宽则宽,该严则严”呢?——河北省唐山市路北区外国语实验小学
2023年9月24日
其他

揭露校园霸凌后,我不得不从学校离职

今年31岁的语文老师雪松(化名)在北京市区一所中学教书。6年前刚入行,雪松从一位女学生的周记里发现了她被校园霸凌的端倪。由此,她作为老师主张了一场保护学生的行动。从揭露恶劣行径到要求警方介入,把两个霸凌者送进工读学校。今年,当时被雪松保护的学生考上了一所北京985院校。可有学生被送去工读,成为雪松供职学校的污点,她也失去在学校评优的机会,因此她选择离开。如今,雪松仍在不断反思如何教导学生,什么是所谓好孩子和坏孩子的边界。
2023年9月24日
其他

暗示的力量有多可怕,有的话不要轻易对孩子说

人们常说:在成年人的相处中,最忌讳的就是口无遮拦、妄作评判。遗憾的是,成年人与儿童相处时,话语却变得随意且刺耳,这些声音,往往变成了种种暗示。暗示总是会带有一定的导向作用。一般来说,年龄越低,孩子受到心理暗示影响的程度也会越高。积极的暗示让孩子从中受益,消极的暗示却让孩子徒留伤害。虽然父母绝无伤害孩子的意思,但在养育中,还是会不经意地把那些负面暗示灌输给孩子,成为孩子一生的魔音。孩子身上的很多问题,有时候就是这样不断被父母暗示和强化出来的。尤其是以下三种常见暗示,父母需警惕。1暗示一:因为担心,常向孩子强调负面结果人们都说:“担心是一种诅咒。”如果用“吸引力法则”来解释这句话,意思就是当父母对孩子充满负面消极的思想,担心孩子闯祸、吃亏、受伤,那么孩子非常有可能如你所担心的那样,糟糕的事情接二连三。相反,当父母对孩子充满相信并祝福孩子,那么孩子的行为也会趋于正向和积极。父母时常对孩子生出很多担忧,如孩子去幼儿园会不会哭闹?离开家孩子会不会照顾自己?放学会不会在路上买不干净的东西吃?哪怕当着孩子面,我们也忍不住给孩子一些“好意”的提醒:“杯子拿稳了,不要像上次一样又弄洒了!”“你小心一点啊,千万别弄到衣服上。”“你看你连这点小事都做不好。”“算了算了,我来帮你。”然而,父母越是这样提醒,孩子心里就会越紧张,最后的结果就如预料的那般。因为这种充满担心的语言就是一种暗示,暗示孩子:你可能会招致坏结果。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对自己的认知。还有的大人会过度夸大孩子的痛苦。我曾经见过一些家长,在孩子摔倒时,一脸紧张地问:“小宝太可怜了,都怪这地板,是不是很疼啊!小孩原本可以起身拍拍土,接着玩去了,但是在大人过度关注的暗示之下,他反而变得娇气起来,哼哼唧唧不高兴。这种脆弱与娇气,又何尝不是大人想象出来的?想起一位哲学家说过:“一个人从小受的教育把他往哪里引导,就能决定他后来往哪里走。”父母始终都应该带着爱与信任养育孩子。看到这,有的父母会说:“难道我们就不能提醒孩子注意了吗?”其实提醒孩子,不一定总是要向孩子表示担忧,不妨多用一些正面的语言:“捧杯子时走慢点。”“这条路坑坑洼洼,我们放慢速度。”正面的语言,往往带有明确的指导,这比向孩子强调负面结果要好得多。2暗示二:贴标签,夸大孩子身上的某一气质孩子基本上都是从父母的言谈举止中得知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以后能成为什么样的人。有的孩子一犯错,父母就爱给他们贴上各种各样的标签:内向、胆小、笨、脾气坏、闷葫芦等等。这些标签说白了就是以偏概全、以点概面。它在暗示孩子:你天性就是这样一个人,没得救了。一位妈妈曾经抱怨道:儿子小时候有段时间比较霸道、执拗,不像其他小孩那样嘴甜,奶奶常常说他“性格不好”,甚至有时候不依不饶地在客人面前说。几次之后,儿子不仅变得更加沉默,而且越来越固执不听劝。这种性格标签对孩子影响有多大呢?当我们只批评孩子的行为时,目的是要他减少此类“行为”,比如上面这个小男孩,我们可以引导孩子分享,培养他的同理心。而当我们说孩子性格有问题,那就意味着他今后无论怎样做都没有用了。这两者有本质的区别。当孩子出现问题时,比起盖棺定论的结论,孩子更需要的是你的爱和帮助。有一个朋友就做得很好,他自己就是一位比较内向的成年人,从小深受“太内向没出息”这个标签的影响,他的6岁儿子也可能是随他,也不如其他孩子活泼,特别是见人就躲在爸爸妈妈背后不出来。他没有像其他父母那样,逼着孩子打招呼,而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教给孩子问好的其他方式,比如微笑、点头、挥手,他还为孩子买来一些儿童社交类的绘本。最开始,孩子遇见陌生人还是躲在他身后,他会替孩子解围道:“孩子第一次来,需要时间适应”。”有时候,他会拍拍孩子的头,介绍来人给孩子认识,孩子虽然没有开口叫人,却会害羞地微笑。等人走后,朋友就会鼓励孩子:这次表现比上次好多了。经过很多次的积极暗示,如今孩子面对陌生人,渐渐不再那么胆怯,有时候甚至会主动叫叔叔阿姨。德国作家西尔维亚·洛肯的《性格拼图》中有句话:“你的性格塑造了你,但没有锁定你。”身为父母,我们更不应该用性格标签“锁定”孩子。不管孩子早期的性格如何、气质如何,只要正确引导,孩子都能顺应自己的特点,发挥出自己的潜能。3暗示三:给孩子的能力设限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位爸爸深信:“男生就比女生更适合学理科。”小学时,每次数学考不好,爸爸就念叨:“女孩子就是理科的思维能力差一点。”在爸爸的影响下,女儿渐渐地对理科学习积极性很低,上了高中之后,偏科越来越严重。有一次,女孩对高中班主任说起这句:“女生学不好理科。”班主任听完十分惊讶:“谁跟你说的?能不能学好理科的生理差异影响很小,我教书这么多年,学得好的女生多着呢!”直到这时,孩子才反应过来,这么多年来,她就被允许“学不好理科”,爸爸一直在暗示自己:“作为女生,你只能做到这样了。”低年级就轻易放弃了对理科学习的努力。这种对孩子能力过度武断的评价,生活中有很多,比如:有的妈妈经常抱怨孩子宅在家里,不爱动,体力特别差,当孩子上体育课时,哪怕一些简单的动作,他都不愿意认真做;有的小孩经常被指责不会讲话,需要他上台发言的时候,他很难鼓起勇气;还有的小孩从小就被父母说身体虚弱,上学后,他也常常以此为由拒绝参加任何活动.......当身边的大人总是对孩子说:“你学不好”“你做不到”时,孩子也会不自觉接收到这个信息,认为自己只能达到目前的水平。我们对孩子的种种评价,最终内化成孩子的自我评价,让他限制在这些条条框框里面。自我设限,变成了孩子成长中最大的阻碍,持续地怀疑和否定自己。演讲大师韦恩·戴尔畅曾说:“我们能力有限,这绝对是一个弥天大谎。唯一能限制我们的就是相信极限的存在。”心理的高度,始终会影响行为的高度。避免给孩子能力设限,他会比你想象中更优秀。文末点个“在看”,愿你我都有好好说话的智慧。—
2023年9月23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迷失”的学生怎么教育?这所学校的方法值得一看

曾经的工读学校,是一个被贴上特殊标签的地方。这里的孩子常常被外界区别对待,“工读”二字将他们的身份标记为“心理和行为偏常,乃至有轻微违法犯罪行为的未成年人”。1985年,小说《寻找回来的世界》让工读学校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出现在世人面前:书中的教师克服重重困难,让孩子重新树立起对自己、对生活、对社会的信心,重新认识到世界的美好。作者柯岩曾在北京市海淀工读学校做过近两年辅导员,小说中角色闪耀的人性光辉,始自她对这所学校的真实认识。近40年过去,作品的热度与工读学校一起淡出公众视野多年。重寻北京市海淀工读学校旧址,“工读”已更名“寄读”,现如今的名字是北京市海淀寄读学校(以下简称“海淀寄读学校”),课程设置和教育管理更接近普通公立中学。在学校的入口处,“办适合我们学生的教育”几个大字格外醒目。何为“适合”?这里将为学生提供何种教育?笔者带着这些疑问走进海淀寄读学校,通过与学校党总支书记、校长肖建国的深度对话,触摸到了这所学校的教育肌理。肖建国,北京市海淀寄读学校党总支书记、校长,正高级教师。曾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首都劳动奖章。特别的爱,给特殊的你虽然已经更名,但海淀寄读学校仍是一所特殊的学校,那些不同寻常的成长问题,成为世人看待这些孩子的有色眼镜。这里的教师,成为重塑学生形象的那个人。《教育家》:据了解,学校于2010年提出“办适合我们学生的教育”,围绕这一目标,学校具体做了哪些工作?肖建国:“特殊的学生”呼唤“专门的教育”,而办好“专门的教育”的关键是抓“适合”。因此,我们在教师搭配、管理举措、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调整。在2003年接任校长后,我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体罚——育人不能以暴制暴,这一问题不根治,教育将一直处于低级状态。第二年,我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办学思想大讨论,总结出“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强调“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人们常把这里的学生比喻为“蒙尘的花朵”,隐喻在成长中遭遇挫折或受到不良因素“感染”的花季少年,实际上,这些孩子的思想与行为具备高可塑性。在我们学校,教师会无条件地悦纳学生,因为我们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有向上、向善发展的可能。为了能够走近学生,我曾在担任班主任期间把床搭进学生宿舍,让他们重新享受有人掖被角的温暖。如果有学生夜里找我谈心,即便我在睡觉,也会立即爬起来为他疏解情绪。一次次的彻夜长谈,终于让孩子们敞开心扉,重新绽放灿烂笑颜。在海淀寄读学校,每班都会配备两名班主任,学生控制在20人左右,以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足够的关注。两位班主任以二十四小时陪伴的方式,与学生同吃同住,建立起如兄如父般的亲密关系。学生逐渐在学校找回原生家庭中缺失的情感支持与安全感,重新感受到爱的力量。《教育家》:在刚来海淀寄读学校时,学生们都是什么样的状态?学校怎样应对学生的不配合?肖建国:来到海淀寄读学校后,很多学生会认为自己被父母放弃了,因此表现出抵触情绪和戒备心。为打破僵局,我们从细节入手,搭建了畅通的倾诉渠道,帮助学生重新建立起自信。2004年,学校成立了心理中心,引入外部教师资源,创设了“三级心理关注机制”等多种适用于这些学生的心理工作方法。在“三级心理关注机制”中,“一级心理关注”面向全体学生,对每一名学生进行心理评估,保证每周一节心理课,让他们每日填写“心情天气预报”,记录自己的情绪,心理辅导员每日都会关注、回复;“二级心理关注”面向具有明显心理困扰的学生,由专职心理教师开展个案辅导,依托一般谈心谈话、沙盘游戏、认知行为疗法、焦点解决疗法等专业心理工作方法,对学生进行有效疏导,帮助其重建积极身心状态;“三级心理关注”面向具有突出心理困扰的学生,由专职心理教师协同班主任、心理辅导员、家长、同伴等以成长支持小组的形式,集中给予“生命能量补充”;同时聘请专家进行督导,定期召开个案评估会,诊断、实施矫治及支持性辅导,让这部分学生重新获得稳定的情绪,回归正常的学习生活。面对格外顽劣的学生,我们在尊重他们的基础上,还会对其“问题”行为进行强制性纠正,让学生认识到其行为过失的严重性并承担相关责任,真正对他们起到教育和警示作用。对此,我们进行了一系列创新举措——面对严重违纪及逃学旷课的学生,我们会以“法治教育实验班”的形式进行加强管理:独立配备教师,单独划分宿舍及活动区,学生将在这里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待其切实认识到自身问题后,才能回归常规班级。我校一直以来致力于探索学生“问题”行为的教育矫治措施。经过一系列实践和探索,我们发现,联合公检法等力量开展训诫教育,对学生问题行为的转化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我们由此设立了校内训诫制度。校内训诫是由学校组织,邀请公检法工作人员,司法社工,校内德育领导,对有严重不良行为的青少年,在校内场所进行警示教育,防止学生进一步滑向犯罪深渊。严而有爱的方法能够帮助学生重新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他们的内生动力也将得到激发,与其相关的自身成长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教育,是给人机会这里的学生并不擅长文化课学习,也不适应常规教育。他们看上去都有着极强的个性,在成长中体会过同龄人未曾有过的歧视,这也让他们承担着与年龄不符的压力。如何将这份个性引导为可以利用的特点,而不是任其野蛮生长为社会无法接受的缺点?肖建国的办法是用“放大镜”“显微镜”来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教育家》:学校如何有效引导,将学生特立独行的个性引导为能够发扬优势的特点?肖建国:每一名学生都有其独特性,教育要不断满足每一名学生的发展需求。因此,我们的教师调整了教育方式和观念,不再像过去一样总是执着于“把学生管住”,而是真正以学生为本,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和创造性,让学生在成功中成长。我校学生张弛从小在国外长大,回国后与周围人格格不入。刚被送来时,他行为乖张,经常拿着棒子在校园挥打,有时还躺在水池里。后来我们才了解到,这个孩子在国外一直被欺负,这些行为是他的一种自我保护。为了帮他走出困境,我们挖掘出他善于打高尔夫球的亮点,鼓励他担任学校的高尔夫球教练。自身优势得到发挥后,张弛也找到了自己的价值,一些正面的变化,正在他的成长中悄然发生。像这样的学生,在海淀寄读学校还有很多。他们不是坏孩子,只是身上的亮点没有被看到。海淀寄读学校的学生多为动觉型学习者,更易对操作与体验感兴趣。我们结合实际情况,于2005年引入科技教育,让学生实现“做”中学、“玩”中学,在情境中持续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改善他们的心理行为偏常。2005年4月,第一间科技教室正式投入使用。一年后,学生的“自制乐器”项目在“全国青少年未来工程师”竞赛中获得全国第一名的好成绩。近三年来,取得类似成绩的学生还有很多:4名学生当选海淀区少年科学院“科技小院士”,450余人次学生获得各级竞赛奖励。学校也连续三届获得“北京市中小学科技教育示范学校”称号。学校还为300余名学生打造了36个专业课程教室、40多门校本课、10多门社团课,让每名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课程。每年学校还会组织20余次集体德育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走到台前展示自我。校园咖啡屋、校园电视台、生态园等真实场景,让学生们实现了更高层次的成长。以前羞于当众表达的学生,现在已经可以自信地上台展示。这里的学生,身上的亮点需要被看见,更需要有人创造机会,让他们找到热爱和擅长之事,从中获得快乐、发现价值。找到兴趣和热爱后,他们就不会再为不良行为投入精力。比“问题学生”更难纠正的是“问题家长”大量司法实践证明,涉案未成年人的背后往往存在着“问题家长”。据21世纪教育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教育蓝皮书》显示,家庭教育方式不当是诱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主要原因。家庭教育理念的改变将成为未成年人命运改变的第一步,但很多家长并没有觉察到自身教育存在的问题。《教育家》:在与家长沟通的过程中,海淀寄读学校面临哪些普通学校不曾遇到的问题?又是如何解决的?肖建国:家庭教育和关爱的缺失是问题少年形成的原因之一。我们近年接收的学生中有近一半存在复杂的家庭关系,父母离异、家庭重组、隔代抚养等情况十分常见。由于缺少家长完整的关爱,孩子容易形成孤僻、叛逆的性格,从而产生心理问题。与青春期孩子相比,让家长转变往往更难。在我校,多数家长表现得比较被动,甚至拒绝和学校沟通;还有些家长对孩子期待过高,引起孩子的逆反;或放弃沟通,教育孩子以打骂为主。为解决这些问题,我校一直高度重视家访,教师会在学生入校一个月后和寒暑假期间分别进行深度家访,与家长建立起密切联系。欲教育好学生,就要赢得家长的支持,家长与教师不是一条心,教育很难取得效果。2022年,我校启动“家长学校”,开设资源支持课、全员通识课、专项团辅课、一对一指导课等,全面提升家长的教育能力。除此之外,改善学生与家长的关系,也是家庭教育破冰的关键。我校初三学生李雪的母亲性格偏执,教育方式极端,经常以暴制暴,班主任与她打交道都有些力不从心。学校直面难题,带领心理医生与这对母女分别交流,现在两人关系得到了极大缓解。曾经的李雪每天与母亲的交流不超过10句话,现在她开始接受妈妈的审美,听妈妈喜欢的音乐;母亲也开始认同女儿的兴趣与喜好,听女儿喜欢的说唱歌曲;两人可以像闺蜜一样出去逛街,彼此为对方选衣服。母女关系得到改善后,李雪的学习主动性得到了提升,现在的她立志从事生命科学研究,每天都会积极学习。与普通学校的教师相比,海淀寄读学校的教师付出了更多的心血,但看到学生一个个找到了人生的自信与方向、拥有了从头再来的勇气,就觉得一切辛苦都值得。老一辈教师留给海淀寄读学校的宝藏,是以“爱”字当头的“工读精神”——爱生敬业、主动担当、团结协作、坚守奉献。这份精神引领我们更好地服务学生,也是支撑我们走下去的坚定信念。多年来,我们每一位教师始终如一地践行着这一精神,从未动摇或改变。后
2023年9月22日
其他

班主任22条实用管理方法

班主任要帮助学生认识到: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犯错误,同时,我们也有义务从错误中汲取教训。教育,最忌率性地大发脾气,既伤身伤心,又于事无补。可只要碰到班级纪律问题,总是会有脱缰蹄子般的小火苗噌噌向上窜,不受控制。很多年轻老师都为此苦恼:今天有学生上课看课外书,明天自习班里乱作一锅粥,后天学生课桌一团乱麻……总会有你想不到,没有学生做不到的违纪行为。当班级出现纪律问题时,除了发火惩罚之外,我们还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呢?相信下面这22个方法,可以帮助你管理好班级纪律,我们一起学习下吧。+01注重感情投资记住这样的名言:“学生并不在乎你知道多少,让他们知道你多么关心他们。”虽然,你并不需要和他们成为挚友。利用课前课后的时间,多和学生交流,显示出你对他们的生活真正感兴趣。当然,这可能会花时间,但是很多成功的教师都非常清楚与学生维持良好的师生关系的重要性。只要你不断地为维护师生感情而投资,总会为此而得到回报:学生更倾向于遵守你的要求;即使你犯了错误,也更容易得到学生的谅解。+02试探你的底线这种试探表现为各种违反纪律的行为(说悄悄话、开小差等),这是对你课堂管理能力的考验。你需要保持冷静,及时做出适宜的反应,但不要反应过度。+03保证教学过程的连续性这意味着师生全力以赴,每一个学生全神贯注,整个教学过程紧张有序地进行。但教学过程中难免出现各种突发的情况,如电割草机的声音、突然的敲门声。有的时候,是教师自己无意间打破了教学的连续性,如视听数字设备没有准备好、教具放错了地方停下来找、停下来批评违反纪律的学生等。突发的事件打破了正常的教学秩序,教室里陷入混乱之中。教师需要重新唤起学生的注意力,花费很多的时间恢复原来的教学节奏。教师尤其需要注意的是,由一项教学活动过渡到另一项教学活动,要尽力保持平稳,保证整个过程的连续性。+04保证课堂趣味性让学生能动地参与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保证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条理性和教学的节奏感,可以有效地减少课堂行为问题,虽然这听起来有点陈词滥调。学生不遵守纪律的行为大多都是对乏味、枯燥的教学的反应。当然,即使最好的、准备充分的老师课堂上也存在纪律问题,只不过程度相对较轻而已。此外,快节奏的教学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05正面陈述你的纪律和要求有的教师习惯于要求学生不做什么,而很少考虑要求学生做什么。这种负面的要求方式往往效率不高,不要期望学生猜测你的意图。给学生提出较高的标准(包括学业和课堂行为),虽然学生很难超出你的要求,但一般也不会违反你的标准。+06规则关键在于执行你需要控制你的课堂。但也没有必要给学生处处设限。把班级规则张贴在教室的明显处。+07维护学生的自尊心避免和学生公开对峙,从长远来看,这种对峙不会有胜利者。如果和学生有不同的意见尽可能私下交流。不要在其他学生面前批评犯错误的学生。+08让眼睛运动起来视线接触是维持教室秩序最有力的武器。通过及时的目光接触,可以制止大约80%潜在的违反纪律的行为。每次你只需要把视线集中在4~5个学生身上,保持四五秒钟之后,再把视线转移到另一组学生身上。大多数老师很少注意坐在教室远端的学生,而恰恰是不遵守纪律的学生喜欢坐在那里。+09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有的研究者提到,老师的脑后也要长一双眼睛,总是能知道教室正在发生的事情。例如,当参与小组活动时,要面对教室的其他学生。一边坐着讲课,一边监管全班的学生是非常困难的,最好是围着教室一边走一边讲。有效的老师似乎有特殊的第六感,可以随时预感到要出现的问题,并及时加以制止。+10坚持逐步升级的原则当最初的策略不起作用时,可采取更强有力的措施;如果更强有力的措施失效,再采取温和的方式已毫无意义。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你可以最终抄起棒球棒。如果学生不改正TA的行为,这时就需要采取进一步的措施,可以走近TA,站在TA的课桌旁边。这样做不会导致其他同学受影响,从而保持教学过程的连续性。+11借用沉默的力量与学生视线接触时应保持沉默,沉默就是力量,学会有效地使用它。每次发出指令后,停顿片刻并深呼吸几下,这样做可以使你保持平静,并给学生留出时间反省并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如果感觉有必要采取进一步的升级行为,升级之前,请深呼吸并停顿片刻,考虑有没有升级的必要。避免大声训斥或者羞辱学生,这样做只会导致学生憎恨你,使其他学生产生对违反纪律的学生的同情。你并不需要学生对你的敌意和恐惧,也无需陷入强烈的冲突之中。+12有选择地做出反应轻微的问题以及当时不能确定如何处理的问题,可以稍后处理,这也为你赢得时间,考虑更好的解决方式。+13通过调位来解决纪律问题如果班上有几个学生坐在一起并经常串通起来破坏纪律,重新安排座位,并把违反纪律者分开。你可以做得很巧妙而没有暴露你的真实意图。例如,用报数的方法给学生重新分组,把违反纪律者分在不同的组里,然后安排不同的组坐在教室不同的区域,从而把麻烦制造者彼此远远分开。+14就事论事错误行为是不能接受的,但不要因此而否定学生。严厉而又充满爱心,学生做出良好行为时,应及时提出表扬,学生改正了不良行为后,应加以鼓励。+15集中制定管理程序例如:交作业的程序,分发和收集学习用品,请假测验等的管理。+16不要贴上失败的标签帮助学生认识到: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可能犯错误,同时,我们也有义务从错误中吸取教训。+17不因某个学生而惩罚全班学生无辜的学生将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这样做只能导致全班学生(可能还包括学生家长)站在你的对立面。+18关注与赏识给学生提供机会,使他们可以通过适宜的行为表现而获得关注。+19准备“弹性”的作业活动如:小组的“头脑风暴”、字谜、复习游戏等。当发生突发事件时,让学生做这些作业。+20不轻易把学生家长招到学校如果你频繁这么做,只能表明你的课堂管理存在问题,甚至招致更严重、更频繁的不良行为。+21私下讨论私下帮助学生分析问题的实质和原因,并允许学生发表个人见解。帮助学生制定计划,签订师生契约,逐步改正不良行为。避免言语攻击。+22寻求他人帮助如果有些问题让你感到棘手,积极征求他人的建议,向你的校长、有经验的老师、学校心理学家、学校的顾问等咨询,他们可能曾经遇到过和你同样的问题。多方寻求不同的观点、从他们失败的经历中吸取教训,学习他们成功的经验。如果你能向他们讨教,他们也会有成就感。—
2023年9月22日
其他

学校中层应该干什么?怎么干?这份成长指南值得借鉴

这是挑战自我的一次机遇,更是自我跃升的一个平台。只有生成并拥有这样的自觉,中层管理者才会成为拥有内生力的精神强健之人。6优化方法:从思维方式和行动模式上变革作者
2023年9月21日
其他

假大空,花架子?我们离“真教研”有多远?

本刊编辑部采访了数位教师、校长和教研员,来了解一线教育工作者对于当前教研活动的真实感受。我们发现,没有教师质疑教研的价值和作用,他们反感的乃是“假教研”,即低效甚至无效的教研。对于理想的教研样态,他们有着强烈的期待和需求。反感“假大空”式的教研穆大爻
2023年9月20日
其他

新课标六个关键词对教师的挑战

2022年4月,教育部发布了最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后,引起了广泛关注和研读。笔者认为,对广大教师来说,不仅应关注和重视对课标的解读,更应看到新课标变化的六个关键词背后对教师水平能力的挑战之大,可谓前所未有,甚至已成为能否实现新时代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一道坎。关键词一思想性——对教师政治素养的挑战毫无疑问,我国中小学课程的思想性从来都是首要特征,而且越来越强化。2022版新课程标准更是强调到了极为重要的位置,从前言、指导思想、修订原则、主要变化的具体内容等方面,从不同角度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目标,反复强调习近平总书记的相关论述。所有科目课程标准的内容,也都无一例外地把课程方案的思想性、方向性的要求,统一编排在最前面。同时,在所有科目课程标准关于课程核心素养的描述上,几乎都是对课程思想性要求的内容表述,进一步引导广大教师要把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的教育目标落实落细。但是,若要把课程思想性真正落实到教师具体课程教育教学实践中去,并非易事。因为在教师中,普遍存在着忽略课程思想性而过于重视课程学科性知识传授倾向。因此,虽然新课程标准将课程思想性强化到重中之重的位置,但与此有差距的是,现实中很多教师在此方面的素养、能力与新时代课程育人目标要求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因此,面对如此挑战,教师唯有加快提升自身政治素养与理论修养,才能在践行新时代课程改革和教书育人的道路上行稳致远。关键词二跨学科——对教师综合素养和能力的检验从20余年前第八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始至今,一直要求课程教学要“淡化学科本位,整合课程内容”,在教学中不能只对学生进行学科知识传授。如今新修订的课程标准更是对此提出明确要求,所有课程在主题教学过程中,都应根据各自性质和育人价值,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的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课程创新实践要求,“原则上,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跨学科体现的是课程综合化的新要求。客观地说,很多教师的知识与能力基础,不能适应新时代跨学科整合知识的要求,对今后如何增强跨学科教育教学能力,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广大教师唯有博览群书,加快丰富自己的背景性知识,提升综合素养和能力,才能在对新时代教师综合素质要求日益提高的情况下立于不败之地。关键词三学段衔接——对教师精准教学能力的检验各科目新课程标准均要求教师必须做好课程学段衔接,即幼小衔接要求教师基于对学生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大领域发展水平的评估,合理设计小学一至二年级课程教学,要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小升初衔接要求教师高度关注学生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变化,注重把握课程的深度与广度;初高衔接要求明确教师必须了解高中阶段学生特点和学科特点,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对此,广大教师只有对课程标准进行整体化理解,才能做好学段育人的无缝衔接,特别是针对普遍存在的幼儿园小学化倾向,要求小学教师必须学会课程游戏化。同时,新课程标准对各门课程涉及不同学段同一主题,均要求注意课程内容之间的相互关联。如此,对教师是否具备“依标教学、达标教学”的精准教学能力,提出很大的挑战,老师们唯有抛弃“经验”中应该淘汰的固化思维,加快提升综合素养和能力,才能适应新课标引领下的新教学。关键词四核心素养——对教师终身学习能力的挑战各科目课程标准均首次将课程核心素养非常精准具体地描述为56个核心素养点,并称之为课程核心素养内涵而非学科核心素养。因为课程虽然包括学科,但并非只是单纯学科概念。如科学、艺术、体育与健康、信息科技、劳动以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都不是哪个具体学科能够表述清楚的。由此可见,新课程标准强调的课程核心素养与跨学科及学段衔接等问题紧密相连,要求教师树立课程的整合、融合、跨界意识。毫无疑问,要把精准的课程核心素养落实到位,对教师自身是否具备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核心素养,是一个躲不过去的挑战,教师唯有主动升级自己的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自觉提升自身核心素养,锤炼自己的必备品质和关键能力,才能扛起新时代立德树人的重任与使命。关键词五实践应用——对教师知识整合能力的挑战如果说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提出了“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与社会实际相结合”,那么,新课程标准则将“两个结合”具体落地为“加强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加强课程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充分发挥实践的独特育人功能”,鼓励“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优化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法与路径,推进工程与技术实践”等可操作性要求,特别是各科目课程标准以核心素养为纲呈现课程目标,以主题、项目或活动组织课程内容,都在强化课程实践和跨学科实践、驱动教学内容与方式的深层变革。显然,新课程标准对实践应用的要求,说明新时代课程育人的内涵和质量观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注重实践性、应用性、综合性、创新性地实施课程标准,对教师的能力与素质要求,自然也是水涨船高。如此,如果教师不具备应对课程实践应用要求带来的知识融合、迁移、转化能力,就很难把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育人目标落到实处,教师必须抓紧时间补上自身知识整合与迁移及创新实践应用能力的不足,才能更快地适应学生的需求和时代的需要。关键词六教学评一致——对教师准确施教能力的挑战长期以来,“唯分数”成为左右教师教和学生学的魔咒,使课程标准要求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得不到落实。对此,新课程标准明确将教师教、学生学与考试评紧密结合起来,强化三者的一致性,要求教师注意将过程评价、增值评价、综合评价、结果评价等结合起来。既强调日常考试评价的育人功能,也要求评价与“双减”要求紧密结合,提高作业设计质量,有效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并强调将结果评价和综合评价相结合,优化试题结构,增强试题的探究性、开放性、综合性,提高试题信度与效度。同时,还针对“内容要求”提出“学业要求”和“教学提示”,细化了评价与考试命题建议,为教师实现“教、学、考”的一致性提供了非常清晰的依据。新教学、新评价对教师“如何教”“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来说是一种全方位的检验和挑战。教师只有加快深研细学、吃透吃准新课程标准,进一步提升素质与本领,以强大的课程领悟力和践行力,迎接新时代深化课程改革和课程育人新局面的到来。—
2023年9月19日
其他

为“教师躺平”号脉

“面对躺平的教师,我们该怎么办?”前几天,我参加一个关于课堂改革线上研讨活动时,听到多位校长发出了这样的诘问。可见,“教师躺平”已经成为当下教育领域一个现象级的流行语。如果“教师躺平”问题得不到重视,任其流行、传染,将会严重影响教师队伍的健康发展。1“教师躺平”的主要症候在我们的身边不乏这样的现象:有的老师前几年还在为职称晋升煞费苦心,等到职称到手,便刀枪入库,马放南山;有的老师一直向往着冲击职业发展更高台阶,可是他觉得凭一己之力怎么也无法到达,努力了一阵,觉得无望,便选择了放弃;有的老师做着学校的中层干部,也自认为能力水平不比别人差,可是提拔、晋升总是轮不着自己,便选择辞掉“破中层”;还有的老师,看到别人为了职称、晋级找门路、求他人,觉得人格受辱,于是看破“红尘”,选择清静……躺平教师一般呈现出几个“不”的特征:不知何往,没有人生目标,秉持到哪算哪的心态;不求上进,对评优、晋级、升职之类的上升通道毫无兴趣,也不想在个人专业发展上有任何的长进,对于学校唤醒行动,持“任尔东南西北风,我自岿然不动”的态度;不愿吃苦,拒绝学校布置的身外之事,只想按时上下班,不愿花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超出自己能力的超负荷劳动中去;不受规制,抵制维系组织正常运转的规范、契约,追求以自我为中心的人身自由。概括起来说,躺平教师内心有强烈的无力感和挫败感,不再积极渴求成功与奋进,主动降低自我欲求,崇尚“断舍离”的生活理念和“丧佛躺”的生活方式,追求“超然物外”的生活状态。2“教师躺平”的成因分析说到教师躺平的成因,我们往往把矛头指向教师个体,恨其不争,怒其不幸。其实,造成教师躺平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教师个体的认知偏差固然是主要因素,但也不应忽视社会文化和组织行为因素的影响。我认为,造成教师躺平的因素,不外乎这样几个方面:其一,功利化的社会价值倾向,让一些教师滋生挫败感。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急功近利、庸俗化的社会价值观开始泛滥。整个社会评判个体成功与否的标准,不是看其参与社会某项劳动的意义价值,而是看其对权力、金钱等资源的拥有程度。在这种异化的社会价值体系里,必然会带来教师工作意义的贬值和教师职业目的的物化。选择了做教师,拥有权力、金钱的空间是微乎其微的,只有极少数幸运者,可能会触及理想中的巅峰,绝大多数的人只能望洋兴叹。当所有人都被裹挟着在功利化的路上狂奔时,总有一些人因为看不到希望而选择放弃,他们通过“欲望降级”
2023年8月26日
其他

批评孩子时,试试用这几句话,孩子会越来越好

有位家长朋友最近吐露自己的烦恼,不知道从什么开始,他开始不敢对孩子说重话,小孩天性就敏感,生怕孩子因此伤心或做出极端的行为。不敢批评孩子,确实是如今很多家长和老师头疼的事情。但我们都知道,人的一生,不可能总是听到好听的话,批评的声音纵然“刺耳”,却也是每个孩子的成长必需。为人父母,我们真正需要重视的,是批评的方式和内容。很多时候,孩子禁不起批评,不是他们太脆弱,而是他们的自我评价系统还不成熟。那么,批评的话如何说,孩子听得进去,还不会影响自信心呢?父母又如何才能将语言变得更有力量,更有说服力?今天这篇文章,给大家提供几种参考方法——01使用描述性批评并给孩子指明一条改正的路关于表扬,相信大家都听过一种方法,那就是多夸细节和过程,孩子具体哪些地方做得好,直接说出来,强化他们正面的行为。批评孩子,也同样要针对孩子的过程和细节。我们真正要描述的是孩子的错误,而不是孩子这个人。很多父母批评孩子时往往做不到这一点。孩子犯了错,很容易上升到孩子的人品、人格,语气中总是夹带着指责、辱骂、威胁、命令……在他们眼里,孩子本身就是一个错误。他们沉浸在自己的愤怒之中,拒绝跟孩子进一步讨论话题,让孩子难以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错误上。任何一段关系里,批评者的状态和态度,决定了他的语言是否有效。只有足够冷静,才能在批评时保证客观公正,就事论事。换句话说,如果你的表达,少一些谴责,多一些温度,效果是出人意料的。在实践中,最简单的就是保持冷静,具体地指出孩子做错了什么事情,并将重点放在改正错误上。《正面管教》一书中曾经提到矫正错误的三个R:承认(Recognize)——“我犯了一个错误!”和好(Reconcile)——“我向你道歉。”解决(Resolve)——“让我们一起来解决问题。”这其实就是孩子犯错之后,最简单的纠正流程,它告诉孩子,错误并不可怕,批评也只是帮助你认识错误而已。参考话术:“我看到……”(描述你所看到的过程和细节)“发生什么了?你的感受如何?”(鼓励孩子说出想法或者感受)“接下来,你打算怎么办?”(引导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比如孩子打碎了邻居家电瓶车上后视镜,你可以说:—我刚听说你把阿姨车子的后视镜打碎了,发生了什么?—我和小伙伴玩耍的时候,没注意到那里有电瓶车。—你现在准备怎么办?—嗯.......我想我应该去和阿姨道个歉。—你说得很对,不过这可能还不够,是不是需要给阿姨买一个新的后视镜?弥补错误?在这个过程中,和孩子商量直接解决问题的办法,让他为自己犯的错负责。只要大人批评时态度和语气诚恳,孩子也会与其合作,将注意力放在解决问题上。02适当唤醒孩子的内疚感引导他自己判断行为的好与坏孩子犯错,家长为了让他长记性,想方设法地让孩子体验到羞耻感。我们会在大庭广众之下,让孩子出丑;会说一些难听的话,让孩子难堪,比如:你很笨、你很坏、你总是闯祸、你让我觉得丢人……似乎孩子一定要知耻知羞后才能知错,这种批评声,最容易引发孩子的羞耻心,孩子们感受到的是父母对自己的彻底否定。但这种羞耻感是孩子改正错误所必需吗?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确实需要拥有一定健康的内疚心理,这样才能拥有自省能力。但是内疚和羞耻感是有区别的。《超越羞耻感:培养心理弹性,重塑自信》一书中曾经提到过内疚与羞耻的区别:“内疚与你的行为有关,而羞耻感与你‘自己是谁’有关。”内疚感,体现的是孩子对所做或未做之事的反应;羞耻感,影响的是孩子的自我评价。简单来说,就是我们的批评让孩子意识到自己做错了一件事,并开始为之愧疚和反省,还是我们让孩子觉得自己就是个很差劲的人?比如孩子在某次考试中,因为粗心而丢分:引发内疚感:“这道题上次不是做过吗?你这次又做错了,是不是太可惜了?不然考试名次是不是可以多前进几名?看来还需要再巩固下知识。”引发羞耻感:“同样的坑栽进去多少次才满意?你耳朵是摆设吗?你简直笨得要命!你就不觉得丢人吗?”同样都是批评,但孩子的感受完全不一样。适当的内疚,让孩子聚焦在错误身上;而羞耻感,会让孩子看轻自己。想要让孩子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家长要懂得引导孩子自己认识这种行为是错的。一个孩子唯有从内心深处认识到错误,他才会真正成长。我们可以告知孩子后果和影响,也可以直接表达你的感受,引导孩子反思。参考话术:(孩子乱按电梯楼层)“如果别人有急事,他该有多着急呀”(描述后果和影响)(孩子打碎了花瓶)“这是奶奶最喜欢的一个花瓶,她肯定很舍不得”(描述他人的感受)(孩子放学迟迟不回家)“妈妈很担心,都没心思做饭,四处问人有没有看见你。”(表达你的感受)好好表达,引导孩子体谅他人的心情,慢慢地就会吸取教训。帮助孩子建立起对他人的同理心和责任感,这种表达绝对比指责更加有效果,孩子们也愿意去改变,为自己的行为设置底线。03不要总是试图跟孩子划清界限给予孩子情感支持让我们再回到开头那个话题:为什么现在孩子都禁不起批评。其实,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孩子看到了那个不被接纳的自己。很多孩子在外闯祸、犯错,都不敢跟父母说,因为很多父母站在孩子的对立面,借着教育的名义,无情地伤害和攻击着孩子。这对孩子的内心来说是毁灭性的。他们甚至会对孩子说:“我以前是怎么教你的?我跟你说过多少次,你从来都不听……”他们再告诉孩子:“我已经尽了教育的义务,是你不行,是你做不到。”这种批评声加剧了孩子内心的孤立无援。如果孩子内心有足够的爱,足够接纳自己,那么批评带给他的,一般是积极的影响。相反,如果他们的内心本来已经很糟糕,不认可自己,怀疑自己的价值,外界的批评声才会让他们那么难以接受。犯了错的小孩,是最渴望被接纳、被爱的。所以,批评孩子,你可以严厉,可以正色,但千万不要让批评破坏了你们的关系。一位朋友曾对我说起这样一件小事:有一次,他教育完自家闯祸的儿子之后,给了他一个大大的拥抱。没想到儿子竟在他的怀里呜咽起来。他愣住了,只好轻轻地抚摸着孩子的背。那一刻,他才明白,孩子原来一直在害怕和紧张。父亲的拥抱,让孩子彻底地卸下了防备,重新感受到了大人的爱和接纳。教育孩子要有温度。哪怕是犯了大错的孩子,我们一定要用语言或者肢体的接触,给予他们心理安慰,让孩子知道,我们是和他站在一起面对错误的。孩子唯有确定了来自父母的情感支持,他们才会有勇气面对错误。参考话术:“你做错事,并不代表你不好,也不会影响我们对你的爱。”(表示支持)“接下来,你准备怎么办?”(寻找方案)“你需要爸爸/妈妈做什么吗?”(必要时提供帮助)家长懂得支持孩子,那么孩子无论在外犯多大的错,不会惶惶不可终日,也不会对家长进行隐瞒、撒谎,他们会选择与父母坦诚,因为他知道:犯错,并不会改变父母对自己的爱。这就给了孩子面对错误的勇气。没有不听话的孩子,只有不会说话的父母。作为父母,理性地和孩子沟通,是教育的基础。想要你的批评被孩子听进去,我们只需要做的是好好爱那个一身毛病的孩子。你懂得如何爱孩子、关注孩子、理解孩子,你传达给孩子的批评声就会是善意的、客观的。—
2023年8月19日
其他

“奶辣风”流行?莫让成人化“催熟”孩子的童真

本文系“光明社教育家”公号原创作者
2023年8月2日
其他

郭华:从“课改”到“改课”,教师的理想教学应是什么模样?

郭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教材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跨学科教学指导专家委员会委员,义务教育课程修订综合组核心成员。主要研究课程与教学论、教育社会学等。著有《教学的模样》《教学社会性之研究》《静悄悄的革命——日常教学生活的社会构建》。2023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着力以14个关键行动来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化。文件传达出课程改革的决心,也使无数教师坚定变革的信念。只是,正如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郭华在其新作《教学的模样》中所言,追求理想教学的道路并不平坦,教师们“不只要一往无前,还要分一丝神识去探查‘真假美猴王’”。从理念到实践,从“课改”到“改课”,教师的教学应是何种模样?教师的变革该如何找准方向?《教学的模样》汇集了郭华20多年来对我国教学实践及教学理论研究的观察、思考和回应,讲述了她眼中课堂教学的应有品质,也为教师的行动提供了实践参考。文末留言赠书好的教学,善于揭示符号后的道理《教育家》:书中的首篇文章就是《教学即“讲理”》。该如何理解这一观点?郭华:谈教学即“讲理”,针对的是某些浅表化的教学使学生不明就里的情况。很多教师知道机械的、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是不合理的,但并不知道发现的、合作的、探究的方式也未必有效。教学究竟该是什么样?就世界范围内教学理论的探索和发展历史来看,理想的教学都指向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发展,而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根本途径就是使学生明“理”,即帮助学生领悟符号背后鲜活生动的道理。学校教育中的知识绝大多数是以文字性的结论,呈现在教材里。如果教师不能将这些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丰富化,不能将静止在书本上的知识“活化”、“打开”,那么学生学到的就只是知识的文字表述而已。比如教牛顿定理时,绝不能仅仅满足于让学生会背定理、会答题,还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个定理背后所体现的研究方法、思维方式和科学精神。只有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内在原理、本质联系,才能帮助学生“以理驭事”“以简驭繁”,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使其成长为明辨是非、有担当的未来社会实践的主人。当然,不能刻板地认为所有知识都要用“讲理”的方式去教,而要把学生的学习内容放在整个学科知识结构中去讨论。如果能把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讲”清楚,学生就可以比较轻松地理解其他知识,并有能力自主地观察、思考、想象、表达,逐渐建构起自己的知识结构,将其化为成长的养分。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中的一项重要变革是“课程内容结构化”,强调学科知识结构,提倡的正是围绕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组织教学。正如吴正宪老师所说,要“建好承重墙,打通隔断墙”。《教育家》: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明理”有何优越性?教师应注意避免哪些不合理的观念或行为?郭华:“人类认识的终点是学生认识的起点”,教学本质上是学生个体认识的过程,让学生掌握知识天经地义。但是,要承认学生个体经验与人类成果之间,存在巨大的认识落差。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以恰当的方式化解知识难度、揭示知识的内在道理,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发学生的学习活动,使庞杂的知识呈现出清晰而严密的内在联系结构,使学生能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并体验人类认识过程中思想的、行为的精华,并在较短的时间内继承人类已有的历史文化成果。可以说,教学之为教学,在于“教”与“学”之统一。无“教”之“学”,只是“自学”;无“学”之“教”,则根本不存在。判断一项活动是否为教学有三条依据,主要看:学生的学习是否由教师自觉引发、是否有特定的教学内容、教师是否自觉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这也意味着,教学是教师、学生、知识三要素的有机统一,缺一不可。有时,师生虽处在同一时空,但教师并未帮到学生,教师教的学生没学,学生在学的也不是教师所教的,这时候我们说教师在“自嗨”,学生在“自学”,教学并未发生。现实中,还有很多教师用“跳一跳,摘果子”来理解“最近发展区”,但如果学生自己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那也很可能并非教学。教学中的学习往往比自学更轻松、省时、彻底。但是也有所谓的“教学”对学生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比如一些教师长久地实施“皮毛式教学”,让学生通过大量的重复练习记住程式化的套路。这种情况下,即便学习完成,知识也不能在多数学生心中扎下根来,学生只会做教师“教过”的几类题,换了个问法就再难完成解答。学生的思想被束缚、思维被禁锢,越学越刻板、越来越自卑,原本富饶的心灵土地也变得板结。严格地说,这种“教学”不应该叫做教学。把握教学活动的基本机制《教育家》:近年来,各种教育名词层出不穷,部分教师反映他们有时难以“招架”,于是有人跟风实施,有人墨守成规。教师该如何看透教育名词的本质,拥有教学的“主心骨”?郭华:好的教学可以丰富多彩、千姿百态,所以具体的教学方式一定是多种多样的。对于教师来说,名词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去判断以某种改革名称开展的教学,对学生的发展是否有意义,对自己进一步了解教学是否有价值。比如现在新课标里提倡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对不少教师而言是个新概念、新名词,但事实上,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践早已存在,只不过之前只是少数学校、部分教师在特定的学科中实施,现在我们将这个经过实践检验的先锋探索制度化,普及到所有学校,成为每一个教师必需的行动。实施跨学科主题学习,不因为它是新名词,而要真正理解它的教育价值。我们将教学活动的基本机制总结为“两次倒转”,具体的教学过程这样进行:教师明了教学的内容和方向,但并不直接告诉学生所学的内容,而是从学生的经验切近处入手,从学生现有的水平、经验以及发展需要出发,采用多样而恰切的手段,设计知识“发现”的真实情境,激发、引导学生自觉的主动活动(简约地、模拟地去经历人类认识的典型过程),使学生能够作为认识主体通过自己的“发现”去建构知识。简言之,就是先“倒过来”,再“转回去”,即教学可以直接从认识开始,但必须将人类的认识成果转化成学生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活动去“重新”经验知识的“发现”过程。“两次倒转”重在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解决教学活动中的诸多割裂,比如教与学分离,生活经验和人类知识分离,课堂学习和社会生活分离。教师如果把握好这样的教学活动机制,或许能更好地穿越名词的丛林。《教育家》: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过程中还有哪些困难?在高考指挥棒之下,不少教师很容易陷入单纯追求成绩的状况。该如何帮助教师应对现实重压,为学生的发展而教?郭华:我认为大多数教师已经将立德树人作为信仰,只是不知该如何落实,或者做着做着就走形、变样了。要顺利实现教育理念向教育实践的转化,对教师个体的要求很高。但教学不只是教师个体的事,各方主体要帮助教师从“眼高手低”转变为“手眼协调”,使教师能以最基本的方式呈现知识背后的价值,将学科知识转化为学生个体的内在素养。教育学者开展理论研究,要与教师一同探寻理想教学的模样,尽可能帮助教师。教师所在的教研组如何开展教研活动、如何看待知识的价值、如何开展集体备课,也会对教师的教学产生影响。可以看到,教育评价改革也在持续深化。现在高考的试题中,基础题之外,各类题目更加灵活,更侧重考查学生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这也是一种导向,能倒逼教师的课堂教学作出调整。当然,大多数的教育问题单靠教育系统内部很难解决。在这个渐进改变的进程中,教师要更勇敢些、坚定些,不轻视自身价值,做好自己能做的事,尽力通过自己的课堂影响更多学生。教师是课程改革真正的主人《教育家》:当前的课程改革进行到了哪一步,课堂教学如何与之呼应?郭华:课程改革是一种常态化变革,是一个循环向上的过程。比如,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每10年修订一次。可见,改革不是“扎猛子”,而是在不断回应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反映基础教育改革一线的优秀探索和经验,借鉴其他国家改革的成功经验。当然,也要对实践有所引领。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是课程改革天然的主人。无论课改的具体目标是什么,终究要落实到课堂教学中,由一线教师来推进改革、实现目标。教师的课堂教学变革应出自理性思考,在自觉反思的基础上持续深化。面对新版课程标准、课程方案,或是以不变应万变,或是推倒重来、另起炉灶,都不可取。教师应从整体上把握其理念,检视自己的思想理念、反思自己的行为模式,好的就坚持,存在问题的就一点点去改变。对某些教师而言,他们的实践探索可能比现有的改革方案更超前。比如李吉林老师关于情境教学的探索和研究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影响深远。这次的义务教育课标修订则提炼、总结了某些学校和教师“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先进经验。可能10年后课标再修订时,又会吸收现在一些教师的优秀经验。正是从这个角度来说,每个教师的探索都是有价值的。《教育家》:2022年版课程标准为教师的教学活动提供了较为详尽的参考。不同主体还应采取哪些措施,帮助教师深化课程改革、优化课堂教学?郭华:国家层面上,已经开展了针对各门学科课程标准的具体解读。比如“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上,有对于义务教育阶段新课标的总体解读,以及针对16个学科的具体解读。此外,专家组还回答了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并梳理的各类具体问题,如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的关系,具体的教学目标怎么制定?如何在新教材尚未印发的情况下,用旧教材来实施新课标?作业该怎么设计?即便是边远地区的教师也可利用线上资源加深对新课标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广泛阅读、深入思考,加深自己对学生、对学科知识结构的理解,建构起知识与学生发展间的关联,由此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教育行政部门可以提供制度保障,鼓励学校、教研组织等开展有益探索。按照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从区域到学校到教研,等等,应提供一系列的保障条件,制订配套的行动方案和路线图。教育实践中,已涌现出不少先进经验。如学校层面,浙江金华的俞正强校长已经在学校中开展了7年的综合评价改革,为教师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心理支持;教研层面,2022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获得者教研员斯苗儿,以现场改课的方式促进教师全员专业成长,使浙江小数教师队伍生机勃勃、充满生气。改革不必急于一时,总体来看,教师们大多在作出努力,为了他们的专业发展,也为了学生更健康的成长,社会要给予教师更多的关心和耐心。福利派送|留言赠书身为一线教师,您理想中的课堂教学什么样?在优化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还有哪些困惑?希望获得哪些支持?评论区留言,我们将选择点赞最高的3个评论者和2个优质留言的作者,分别赠送郭华教授的著作《教学的模样》1本。截止时间:8月6日中午12点。“荐读”栏目线索征集钱理群先生说:“教育,就是爱读书的校长和爱读书的老师,带领着学生一起读书。”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学校可以什么都没有,只要有了为教师和学生精神成长而提供的图书,那就是教育。”202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长怀进鹏提出“要把开展读书活动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引导学生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为广大学校开展阅读教育工作提供了方向指引。为涵育读书热情,满足师生家长阅读新需求,《教育家》新媒体开设荐读栏目,推出作者访谈、读后感、书稿节选、阅读主题直播等,呈现书中的精妙,分享读者因好书引发的灵魂震颤、精神启迪,探寻书籍背后的思想和故事,分享阅读经验和建议……分“教师”“学生”和“家长”三大主体,为读书“引路”。让我们一起循着跳动的诗行,循着真理的星光,抵达阅读的远方。同时,也欢迎您提供“荐读”书籍线索,对符合要求的书籍将以以下形式推荐。1.
2023年8月2日
其他

写给焦虑中的年轻教师:别慌张,笃定些,慢慢来

年轻教师们常常会陷入苦恼,因为教师生涯多少与他们曾经想象的不太一样。这让他们觉得焦虑。知名班主任于洁老师的这篇文章,恰恰是写给那些正在焦虑中的教师的。其实,目前所经历的一切都是正常的,只需要“别慌张,笃定些,慢慢来”,很快就能找到教育的真谛。1如果有人告诉你这些都是正常的你的心情会轻松一些当我们从师范大学意气风发走进中小学校园的时候,没有人告诉我们将面对怎样的一地鸡毛。我们想象着自己是怎样美好地站在讲台前,想象着我们的学生们是怎样用晶亮亮的眼睛看着我们。没有人告诉我们教育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反复抓,抓反复”,没有人告诉我们教育是一场怎样艰难的拉锯战,有时候直到学生毕业,还是颗粒无收。走上岗位后,没有人告诉我们让我们非常苦恼的如此种种,其实老教师也同样面临着,只是工作的时间长了,见惯不惯,习以为常了,才保持了从容的面容。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比较容易产生这样的误会。美好的理想遭遇了骨感的现实后才慢慢清醒过来。很多新教师在走上岗位的第一天,虽然心里觉得底气不足,有点忐忑不安,但更多的是一腔热忱。一定要和学生好好说话,一定要和学生做朋友,一定对后进生充满耐心……这些“一定”让新教师在上岗三天后败下阵来。想和学生好好说话的,结果发现好好说话没人听,不怒吼一声搞不定;想和学生做朋友的,结果发现纪律卫生一团糟,不板着脸不行;想对后进生有耐心,结果发现耐心再好也经不起一次次地挑战你底线……浮云散去,真相毕露。落差太大,难以接受。其实教育从来都是那么艰难。这是一项人类灵魂的工程,怎么可能那么轻松快意?你苦口婆心,他两只耳朵这边进那边就出了;你各种招数,他面无表情就是不高兴来理你;你快被逼疯,他无动于衷只觉得自己被针对……其实,每个老师都有过心碎的时候。很多老教师开学第一天站在教室里目光炯炯一扫描,就知道谁谁谁可能是那个要每天拉锯战到毕业的“魔王”了。做好最坏的打算,去竭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是每一个菜鸟老师需要端正的心态。教育从来不是一个开始,也不是一个结果。它就是一个漫长的如履薄冰的过程。爬山涉水,无限风光在险峰。也许有一天你登临绝顶,一览众山小。可是你很快就会知道教育不是翻过一座山,而是乌蒙磅礴五岭逶迤;也不是浅滩戏水,而是一浪接一浪。年轻的你,要放下心中对教育的误会,真正开始脚踏实地的日出而作、日落而归。要经得起辛苦耕耘却有可能颗粒无收的失落,要像农民一般背灼炎天光地精耕细作,才能感受到身心疲惫后收获时的酣畅淋漓。2你要记住:每一个花光明艳的瞬间都浸透了奋斗的血汗“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里面爬满了虱子”,同样适用于教育。当一个长者云淡风轻地对你描述过往经历的种种山河坑洼,你应该要想到他也曾经和你一样痛苦。跑过马拉松42.195公里的人告诉我,在跑到30-35公里的时候,是人体极限,感觉实在坚持不下去了,胸口闷痛,呼吸困难,腿脚沉重,每一步都极其艰难。而这个时候最需要人的意志力,加深呼吸,两步一呼两步一吸,同时用力摆臂,这样就能获得“第二次呼吸”,进入平稳舒服的状态,越跑越轻快。极点现象持续的时间是极短的,但是在那一段时间里,是度秒如年的。没有跑过马拉松,但只要跑过800米或者1000米的,在六七百米的时候同样会有那样的感受。一个从来没有跑过长跑的人,也许在一两百米的时候就会有崩溃的状态,而且持续时间还会很长,退而却步者也会出现。做老师同样如此。年轻教师没有经历过教育中的各种状况(做学生和做老师,肯定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时常处在临近崩溃的状态中,也是非常正常的。3最想对年轻教师说:别慌张,笃定些,慢慢来在木艺界,流行这么一句话:三年学徒,五年半足,七年才能成师傅。徒弟入门后,先干粗杂活儿,担水、扫地、拉锯、磨刨刃、锉锯,干上一年左右,师傅才叫跟着学推刨子、凿眼等下手活儿,以后逐步捉锛、抡斧、打线、开料。年轻教师同样如此。有时候听老教师一节课觉得好,原样照搬到自己班级里,却发现节奏完全不对,教学任务无法完成。为什么?因为老教师的课堂掌控能力绝非一时半刻可以附身的。有时候看老教师与学生交流三言两语春风化雨,同样的话学来用在自己学生身上,却是鲫鱼蹦跳惹了一身腥臊。为什么?因为老教师的气场以及他们对学生的脾性了解使他们工作起来游刃有余。记得小时候看祖母踩缝纫机,一边和人聊天,一边手里移动布料,一边脚下踩得风生水起,脸上洋溢的恬淡笑意,让我觉得缝纫是一种多么潇洒的手艺。等自己鲜嘎嘎踩上缝纫机,差点把手指甲钉穿!会者不难,难者不会。世间万事,无非就是熟能生巧而已。年轻教师有长长的三十多年,慢慢去学习,去研究教育的山河万象。4保持一颗平静的教育心你就拥有一颗充满好奇的心青春少年却长发如盖,是学歌星影星的耍酷装拽,还是对世界缺乏安全感,所以层层包裹自己?上课不停讲话插嘴,是刷存在感求关注,还是纯粹性格太外向?同样的老师教两个班级,一个班级默写比较差,是整体都差,还是后进生比较多?发消息给家长督促孩子学习收效甚微,是家长不理睬老师的督促,还是家长心有余而力不足,比如有的亲子关系有问题,家长根本无法管教孩子?……把问题当课题去研究,把生源当资源研究。研究不是一件浪漫的事情,你要做好辛苦的思想准备,因为研究的过程相对枯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教育之路难度更甚于登山涉水,若是做好了坚定的思想准备,就不会在意汗水泪水,总有在山顶把酒临风、喜气洋洋的时刻。5年轻教师,感恩莫忘这是做人的基本一路走来,无数机会是学校领导给予的,无数难题是学校同事帮忙的,无数苦恼是搭班老师化解的,更有萍水相逢的同路人鼓励支持的。心怀感恩。你也许真的很优秀,但是千万不要以为所有的机会和荣誉都是你该得的。“墙角的花,孤芳自赏时,天地变小了。”其实有很多人和你一样努力,和你一样优秀,作为学校领导,更希望的不是你的一枝独秀,而是春色满园万紫千红,所以有时候机会与荣誉不会集中于一个人,也请你理解,不要闷闷不乐。放开心胸,和你的伙伴们一起切磋共同进步,那是年轻人该有的朝气蓬勃。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有些泫然欲涕。想起工作30年长征般的跋山涉水,想起一路走来无数帮助过我鼓励过我的高人、贵人,想起经历过的彷徨与苦痛,也曾有极限时的绵软无力想要放弃。那一路深深浅浅的脚印里,藏着岁月风雨,藏着酸甜苦辣,藏着我最美好的青春,无怨无悔。—
2023年8月1日
其他

各地分数线出炉!中考后被分流的孩子经历了哪些现实之痛?

最近各地中考分数线已经出炉,不少家长愁眉不展,慨叹孩子无缘高中,只能选择中职。为何家长对于中职教育如此抗拒?中职生面临哪些发展困境?中职教育有哪些现实之痛?本刊编辑部采访了多位中职教育阶段的学生、教师、校长,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的心路历程。文化课支持不足,只能自己去外面补课周滕阳
2023年7月28日
其他

教育政策落实,关键在教师!

近年来,我国出台了大量教育政策文件,引领教育综合改革向纵深推进。政策的颁布只完成了“最先一公里”,其落地是一个复杂的行动过程,涉及不同层级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不同实施群体。教师处于政策落地的末端,不仅是政策的利益相关者,更是政策能否有效落地的关键因素。只有发挥好教师的主体作用,让教师乐于并善于将政策转化为教育教学实践,才能切实体现立德树人的宗旨。要想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应把握好如下几点——增强教师执行政策的自觉性,避免“失语”。现实中,很多好的政策因为缺乏相关主体的参与,而最终流于形式。一些教师在参与实施教育政策的过程中,会出现如下心理现象:一是觉得政策落实是上级领导的事,与自身关系不大;二是觉得教书育人太过繁忙,时间不够;三是觉得缺少配套措施,能力不足。若被这些心理支配,教师就会消极应付,在政策落实过程中“失语”“缺席”。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学校要创造机会、条件,让教师参与政策宣传和组织实施等过程,帮助教师增强政策执行的责任感和自觉性。畅通教师理解政策的渠道,避免“失真”。正确理解政策是政策实施的前提。在落实政策时,由于层级多,政策信息传递失真的现象并不鲜见。笔者在调研中发现,新课标和课程方案颁布后,部分教师尤其是边远落后地区的教师,苦于不理解政策,又怕耽误学生,索性新旧课标一起用、新旧教材一起教,无形中增加了学生负担。政策文本往往只是一些原则性的规定,具体执行还需因地制宜。理解教育政策,既要理解政策出台的背景和目标、框架和内容,还要把握政策的实施环境与实践结合点,这就要畅通教师学习和交流政策的渠道。一方面要通过多种方式,加强政策宣传和解读工作。通过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和专题研讨,帮助教师理解政策内涵,对政策产生主观认同感。另一方面要搭建交流平台,结合实践案例,让教师懂得政策转化的方法,并准确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除此之外,还要了解教师在政策实施中的问题和困难,及时调整和完善政策,帮助教师解决政策落实中的实际问题。提升教师政策执行素养,避免“失能”。政策执行是政策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思想政治素养,还要具备相应的知识和实践转化能力。教育政策能否按照原本的目标执行,关键是教师能否将政策要求转化为自身实践。对教师自身而言,需要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育教学行为,这无疑会对教师的能力提升带来挑战。提升教师政策执行素养,要聚焦“三个能力”,即实践转化力、自我反思力、评价改进力。教师在准确把握政策的基础上,要因地制宜,将政策要求融入教育教学实践,在政策实施中,积极开展自我反思,及时发现解决问题。同时对照政策目标进行评价和调整,改进自身教育教学行为,以此实现专业发展。—
2023年7月27日
其他

学生不听?家长不配合?华师大专家的这份“师生沟通秘诀”请收好 | 荐读

自踏入岗位的那一刻起,与学生沟通就成了教师司空见惯的工作任务。怎样与学生保持良好关系、如何在沟通中为自己减负……面对千变万化的沟通情境,教师时常感到苦恼和困惑。针对这些问题,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屠荣生认为,师生沟通的过程,就好比构筑一座通往教育目的的“心灵之桥”。在其著作《师生沟通的艺术(第3版)》中,屠荣生从教师的工作需要出发,通过讲述来自中小学骨干心理教师、班主任等群体的真实案例,为一线教师拓宽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的应用场景,诠释这座“心灵之桥”的设计与建造之道。文末留言赠书屠荣生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应用心理学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劳动人事部国家培训师资格证书考试上海专家组成员。主讲管理心理学、团体心理培训等课程,为三千多家单位做过讲座。融合理论与实践《教育家》:您在书中强调,教师最重要的一个角色就是管理者。为什么这样认为?这一理念的形成源于您什么样的经历?屠荣生:对于“教师是不是管理者”这个问题,学术上有些争议,大部分说法是教师兼具多重角色,管理者或与之相关的角色包含其中。教师的工作首为育人,次为教书,教书是育人的路径,育人者必然是管理者,这个道理很简单,只是由于这些年来引进某些西方教育理念后,模糊了大家对师生关系的认识。但已被教育理念所证实的是,想做一名好教师,就一定要学好、用好管理心理学。管理心理学认为,管理者的主要职能是组织、沟通、激励团队,而激励就是沟通的最高境界。我记得送女儿上初中的第一天,我在楼道的玻璃窗里观察到两间教室里发书的情景。一间教室里,老教师让一个小学做过大队长的学生全权负责发书,而自己走出了教室,很快教室就乱成一锅粥。另一间教室里,一位年轻教师先做了些准备工作,然后和学生说“:看一看第一天谁的表现最好。”还在讲台旁边放了一台收音机,播放着舒缓的音乐。将教材按学科分好类之后,她请各排学生依次到前面拿书,每一摞书各取一本,班级秩序井然。或许这位老教师的教学经验比年轻教师丰富得多,但从发书这件事来看,他与学生的沟通水平就明显不如这位年轻教师。当然,强调教师管理者的角色不仅能帮助他们管理班级,还可以让教师拓宽眼界,培养其洞察全局、高屋建瓴的思维方式,增强他们工作的责任感、成就感,也可能为他们增加很多乐观大气的积极特质。《教育家》:新手教师大多接受过教育心理学等专业课程的培训,但其中很多人并不能将这些内容很好地应用于实践;有经验的教师已经形成了师生沟通的习惯模式,很难破除原先模式的弊端。针对这两类教师,您有何建议?屠荣生:我听过不少对教师培训的吐槽:无效或低效、面子工程、不接地气……总体而言,我认为现有的教师成长模式需要优化。很多年轻教师都有理论脱离实际、实习流于形式的通病。实际上,听懂不等于学会,学校和教师都应该明白,面向年轻教师培训绝不是教条式的灌输,而是要多让一线优秀教师现身说法,多用案例教学的方式,将他们的经验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每节培训课程,让年轻教师能自然而然、轻松愉快地接受和消化这些内容。资深教师形成了自己的沟通习惯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但请他们不要满足于已有的方法经验,而要及时梳理,不断学习、反思、总结,从而找到更加灵活的、恰当的、适合自己的沟通方式,最终形成对教育问题进行系统性思考的能力,成长为学者专家型的教师。联结课堂与社会《教育家》:如今,部分教师与学生沟通注重知识传递,少有情感交流,您如何看待这个现象?屠荣生:要剖析这个现象,我们首先要从沟通的定义和功能聊起。沟通没有严格统一的定义,我们暂且可以将其理解为:借助一定手段,把可理解的信息、思想和情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或群体中传递和交换的过程,这也能反映沟通传递信息、提升关系、转变态度这三个层次的功能,它们都和实现教育目的密切相关。从这个角度看,教师之所以会出现上述问题,是因为他们忽略了师生沟通在情感层面的内涵。有时我们会发现,一些学生长期以来听课很认真,但到了课下在楼道里再遇见这位科任教师就像不认识一样,这也反映了师生之间情感沟通的缺失。平日里无事发生还好,一旦出现特殊情况,教师和学生之间这种“不到位的理解”就难以生出牢牢的信任感,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育教学的效果。因此,我认为教师应深度理解沟通的内涵,努力从思想、情感层面与学生进行交流。《教育家》:许多教师经常在师生沟通中感到被束缚,更有教师直言:只敢用表扬激励学生,不敢批评犯了错的学生,一线教师应如何摆脱上述困境?屠荣生:这些年来,全社会对惩罚教育的看法比较混乱,很多教师谈到批评学生就噤若寒蝉,觉得对学生批评、特别是严厉一点的批评是师生沟通中风险很高的危险动作。对于“不敢批评”的问题,教师们可以试试这套“六步法”——第一步:反省内心对话是否正确,即在想要批评学生的时候应提前有所思考,如小明这次的错误造成了不少麻烦,但还不至于无法收拾,我要指出他的错误并让他改进,同时我必须保持冷静。第二步:切入话题伺机说明批评理由,即先做一个打开话题的“热身活动”,切入话题后再直指问题核心。第三步:提出明确而中肯的批评。可以多使用“我向信息”,批评的语句越简短越好,同时注意体态语和眼神的配合。第四步:给学生解释和申辩的机会,避免造成“一言堂”的局面,如“你能说说这是怎么回事吗?”“你为什么会这样做呢?”。第五步: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改进意见。第六步:总结学生承诺的行动,帮助他们明确“该怎么做”,给予学生日后会对他多加关注的暗示。关于“用表扬激励学生”的做法,我也想提醒教师注意,之前几乎所有的教育学、心理学著作几乎都认为表扬这种“正强化”方式能鼓励学生,加强他们的良好行为,但在具体做法上其实大有文章,如果不注意讲究原则和策略,不但不能起到正向鼓励的作用,还可能对学生造成心理伤害。有一次我在上海一所重点小学听课,这位老师设计的课堂很活跃,某位学生的回答也非常精彩,于是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夸奖他:“真聪明!你真是个小天才!”课后讨论时,我便指出,这位老师很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他在与学生沟通的环节有点瑕疵,不知道大家想过没有,当他面对一个群体,直言某个学生“很聪明,是个小天才”时,会让旁边的学生怎么想?尤其是会对之前答错问题的学生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希望教师能明白,表扬不是随便拿来就能用的手段,使用之前还需要考虑它可能带来的“副作用”。《教育家》:近年来,有关青少年自杀的报道屡见不鲜,学校与教师应如何改进面向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为其搭建起强韧的心理屏障?屠荣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也是一种师生沟通,而且是比较深层次的沟通。第一,我们要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一线教师的社会支持。如今,科班出身的心理辅导教师经常感到“压力山大”,面对自杀之类的严重的校园危机,他们在能力、经验、社会资源等方面的积累显得捉襟见肘。学校应该对心理辅导教师提高重视,做到“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第二,以防为主,不要等到心理健康危机发生时再动手解决。例如,心理教师可以以挫折教育为抓手,在具体情境中让学生了解挫折的积极意义,向他们渗透心理防卫机制、ABC理论等挫折心理学的常见知识,帮助他们提升逆境智商、学会自我激励。此外,校园危机的应对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协同作战。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正在考虑建立社区心理咨询服务点,为居民提供专业的心理健康筛查服务,这个案例也值得参考。贯通线上与线下《教育家》:今年两会上,有代表委员再次呼吁为教师减负。许多一线教师反映,线上随时的家校沟通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工作负担和心理压力。作为一种加强师生联结的有效方式,家校沟通又是教师必过的一道关卡。教师应如何在做好家校沟通的同时,为自己减负?屠荣生:我在进行教师压力管理培训时,大部分班主任向我抱怨,说家校微信群是他们感到最难应对、压力最大的“心魔”。一位教师这样调侃家校微信群对自己的影响:“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教师吃饭、上班、下班、走路、坐车、睡觉、起床、度假、购物、开车、蹲坑……都要回信息,但在别人眼里,你就是个玩手机的!”也有个别教师说家校沟通的微信群成了自己的好帮手,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可见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有了好工具还要看师傅的手艺如何。在这里,我提出如下两点建议,希望能帮教师减轻压力和负担。一是结合自己班级学生、家长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方式在线沟通,例如,并非所有问题都适合教师与家长进行一对一沟通。针对学生的共性问题,教师可以通过一对多的形式,告知需要家长配合的具体事宜,同时,可根据需要,选择让家长做出回应或不必回应。二是选好时机。教师可以选择恰当的时间联系家长,尽量避开工作日最繁忙的时间和休息时间,此外,也要告知家长自己方便沟通的时间,比如工作日7:00-19:00,以及自己一星期中哪天有课,哪些时段不能马上回复信息或联系,争取家长的理解。《教育家》: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网络与教育的勾连越来越紧密,这给师生沟通带来了哪些新的问题?一线教师应如何最大化发挥线上沟通的优势?屠荣生:相比传统的线下教育方式,线上教育是个新生事物,它的很多优势和问题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就问题而言,目前提到的比较突出的有三点:一是由于信息传播面广,网络不当曝光等行为使人际冲突扩大化;二是教学过程中的互动不畅,使学生注意力容易涣散;三是有家长抱怨要耗费更多时间监督孩子,以及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等问题。信息化时代,网络介入教育已经是世界的潮流,势不可挡,相信有些问题会随着技术进步而慢慢得到改善。一线教师应该意识到线上教学给师生沟通带来的变化,扬长避短,最大化地发挥线上沟通的优势,增进师生沟通的效果。例如,打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灵活运用各种沟通工具和学生沟通;用更丰富的线上资源进行教育教学;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游戏化方式和学生互动等。福利派送|留言赠书作为教师,您与学生沟通时存在哪些困扰?针对师生沟通的各类问题,您又有哪些妙招?评论区留言,将选择点赞最高的3位评论者和2位优质留言的作者,分别赠送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屠荣生的著作《师生沟通的艺术(第3版)》1本。截止时间:6月19日中午12点。“荐读”栏目线索征集钱理群先生说:“教育,就是爱读书的校长和爱读书的老师,带领着学生一起读书。”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学校可以什么都没有,只要有了为教师和学生精神成长而提供的图书,那就是教育。”202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长怀进鹏提出“要把开展读书活动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引导学生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为广大学校开展阅读教育工作提供了方向指引。为涵育读书热情,满足师生家长阅读新需求,《教育家》新媒体开设荐读栏目,推出作者访谈、读后感、书稿节选、阅读主题直播等,呈现书中的精妙,分享读者因好书引发的灵魂震颤、精神启迪,探寻书籍背后的思想和故事,分享阅读经验和建议……分“教师”“学生”和“家长”三大主体,为读书“引路”。让我们一起循着跳动的诗行,循着真理的星光,抵达阅读的远方。同时,也欢迎您提供“荐读”书籍线索,对符合要求的书籍将以以下形式推荐。1.
2023年6月16日
其他

在他的课堂上,小学生想成为“儿童数学家”

买菜又用不着方程,学数学有什么用?在一些技术化的应试训练和部分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之下,枯燥无味似乎成了数学学科的代名词。不少孩子苦数学学习久矣,刷题刷到眼前的数字模糊成一团,还是很难换回理想的成绩。于是在高考填报志愿时,甚至会特意避开涉及数学的专业。即便是工作后,压力大时做的“噩梦”也常常与数学有关。不过,江苏省小学数学教师缪建平教过的孩子中,有类似困扰的并不多,一些人甚至自小就怀有一个宏大的理想——成为“儿童数学家”。缪建平,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跨塘实验小学校长。高级教师,全国科研型教师,江苏省优秀园丁,苏州市名教师、市科研学术带头人,著有《让学生做儿童数学家》等。数学的外延与生活相等缪建平读小学时,课本难度不高,大家的学习速度有所差异。那时,他的数学老师不知从哪儿买到了一本数学科普读物《算得快》,如果哪个孩子学得又快又好,就奖励给他阅读,下课后再收回去。不少孩子成为《算得快》的忠实读者,缪建平是其中最为痴迷的那一个,“原来还可以这样算,真是太神奇了”。为了多与书里的高商、杜小甫等小主人公“见面”,他学得更认真了,常常比其他同学做得更快更好。四五年级的缪建平自此爱上数学,也越来越崇拜数学老师。对少年时期的缪建平来说,最亲近的“老师”还是母亲。母亲记性好、会数学,能写一手好字,最让他崇拜的还是心算能力。那时他常随母亲上街采买,猪肉7毛4一斤,无论买了什么斤两,卖家还在嘀咕的时候母亲就已经算好了。缪建平觉得不可思议:“怎么做到的呢?”母亲问他:“你看咱们买2斤3两。2斤是多少钱?3两呢?加起来是多少钱呀?”很多年后,做了小学数学老师的缪建平回想起来:“这不就是小学里的乘法分配律吗?”那时村里年底按工分算工资,忙不过来时,算盘打得很溜的母亲也总被喊去帮忙算账。生活里,大大小小的事情似乎总是离不开数学。母亲一贯的巧干让缪建平明白,凡事只要多动脑筋,坚持去干,总能收获别样的惊喜。“数学教学要加强和生活的联系,要有趣、好玩,给人惊奇感。”中师毕业后,缪建平如愿成为一名数学教师。自入职起,他就抱定了这样的想法。在他看来,孩子之所以觉得数学抽象,学得被动,大多因为教学中不少教育者误解了数学的本质。一些数学教师误以为数学知识独立于实践活动之外,认为数学课要教给孩子们的是一套抽象的符号及运算规则,做什么都不如多讲几道习题、多练两张卷子来得实际。于是,孩子们在学习中容易生发出数学与生活的“间离感”。在享受数学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缪建平决意,至少要在自己的教学中做出一番改变。早在20世纪90年代,缪建平就十分关注“活动教学”“生活数学”思想在中国数学界的传播。受这些教育理念和教学案例的启发,他将生活背景融入数学教学,带领学生探究羊吃草问题、测算旗杆高度……2001年起,缪建平更加专注研究“生活数学与探究性学习”“探究性游戏的设计与教学”,在课本知识外延伸、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领着孩子们开展富有游戏味、数学味、探究味、生活味、文化味的“小课题”,比如织造一扇纱窗要用多长的尼龙丝、一盘蚊香能燃多久、一个形状不规则的茶壶能装多少升水,怎样使用空调更省电,等等。线上教学期间,孩子们整日面对电子屏幕,时常觉得眼睛疲劳。在缪建平的提示下,学生萌萌进行了一项基于数学实验的探究学习。研究主题是“成年人一分钟眨眼多少次算正常”,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解法后完成了一份“研究报告”——思考这个问题时,我首先想到的是通过网络搜索答案。检索后,我知道了如下信息:正常情况下,成人眨眼的频率是15~20次/分钟,但在使用电脑或手机时,眨眼次数会明显减少,仅4~6次/分钟。那么一个成年人1分钟到底眨眼多少次呢?我将开展这项研究的计划告诉家人,得到了全家的大力支持。我的第一个实验对象是妈妈,我一边用手机上的秒表计时,一边盯着妈妈的眼皮看。妈妈看我一直盯着她,显得很不自然……最终测得的数据是,她每分钟眨眼25次。接着,我又以爸爸作为实验对象,可能也是因为紧张,一分钟下来,他只眨眼了6次。同样两个成年人,数据也不可能相差这么大啊,这里面肯定有问题!后来才想明白,原来是我的实验没在“自然状态”下进行。之后我心生一计,对他们说“:今天就这样吧,明天再做实验吧。”于是,家人们各忙各的。但我可没闲着,而是继续在旁边偷偷进行观察实验。这次测得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一分钟的眨眼次数分别是15、17、17、18次,于是我利用计算器计算出家庭中四人平均每分钟的眨眼次数大概是16.8次。
2023年6月15日
其他

期末:一二年级无纸化测评的20种打开方式

"双减"明确要求一二年级不进纸笔考试,这是减轻学生负担,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举措。如何设置情境让无纸化期末测评既充满轻松感和趣味性,又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性和发展性,成为学校和教师所关注的问题。福建省晋江市小学语文王万志工作室的小伙伴们对“一二年级无纸化综合测评”的操作方法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设计了20个关于无纸化测评的设计个案,其中包含了拼音检测、识字检测、诵读检测、口语交际检测、看图说话检测、阅读能力检测、综合能力检测等内容。01拼音检测01
2023年6月14日
其他

点名点出的教育“味道” | 校长谈

陕西省安康高新区第四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
2023年6月14日
其他

高考作文题“撞”上这位校长的朋友圈

每年的高考万众瞩目,每年的高考作文题更为大家津津乐道。2023年高考作文题目出炉,瞬间冲上热搜。其中,全国乙卷的作文题“一花独放不是春”最为大家津津乐道,正是这道作文题“撞”了这位校长的朋友圈。这位校长是现任深圳第二实验学校党委书记崔学鸿,下面听听他的的自述——012023年高考,6月7日上午考语文,11点30分,教育部新闻办“微言教育”正式发布2023年高考作文题。全国乙卷试题内容: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吹灭别人的灯,并不会让自己更加光明;阻挡别人的路,也不会让自己行得更远。“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花朵,就算这种花朵再美,那也是单调的。
2023年6月10日
其他

北大中文系教授: 干了30年高考阅卷, 来说说什么样的作文才是好作文……

本文看点:现在动不动就讲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什么东西?《汉书·李寻传》说“马不伏历,不可以趋道;士不素养,不可以重国”。马不在晚上给槽上添夜草让它吃饱,白天就不可能驮着东西走很快很远的路;国家不在平常就重视培养人才,这个国家就发展不起来。素养,就是日积月累的修养,是最根本最平常但也最靠谱最见功力的基本能力与习惯。所以语文难就难在它不是一天两天能够养成的东西,得有一段时间的培植。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北京高考评卷语文科目原负责人漆永祥1我们希望孩子写什么样的作文?什么样的作文才是好作文?我本科在西北师范大学历史系读书,本科毕业后就开始参加高考阅卷。那时候在历史系,参加的是历史阅卷,后来也参加成人高考、自学考试等卷子的评阅。到了北大以后,我从历史系转到中文系。北京市语文高考的阅卷在北大。北大中文系是谁管本科生的教学谁来负责高考阅卷,再加上公务员考试、北大自主招生考试等的阅卷工作。我前后干了三十来年,确实也有一点经验,还有一些教训,更多的是有感触和希望。如何使阅卷更公平,赋与的分值更合理更正确,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比如现在通行的双评制度,就是一道题最少要两个人来评阅。两个人评阅在多少分值之内算是合理,这个叫做阈值。但假如一个给的分特别高,一个又给得相当低,那就超出了这个阈值范围。所以阅卷员压力也很大。但即便如此,我们也反复鼓励阅卷员说,大家要敢打高分,敢打低分,甚至敢打满分。只有这样,才能拉开距离,解决分数趋中的“大肚子”问题,才能让好作文显现出来。2012年北京高考没有一篇满分作文,那年作文题是关于一个叫老计的铁路巡道工的故事:老计在大山深处他负责的一段铁路上不断地巡察,日复一日,天天如此。我们知道火车一般不鸣笛,火车遇到突发事件,或者经过村庄、道口时才鸣笛,但是火车看到老计时给他鸣笛,表示尊敬,他也向火车敬礼。材料是一段很煽情的文字,是真人真事。原来想真人真事,考生应该有话说,但孩子们写得惨不忍看。后来我们就下了决心,那年没有给一篇作文满分。不是不想给,是实在找不出一篇作文可以打60分。没有满分作文,考生、家长、社会、媒体就有意见。我说那好吧,我们就“放下身段”,下到中学去了解情况,看问题到底出在什么地方。因此,从2012年下半年开始,我下决心到北京的中学去。有时候我一个人去,有时候找中学老师,找我们北大的几个年轻老师一起去。到一个中学,请周边的教研员、高三语文教师、同学都来,我们面对老师、面对学生,大家敞开来谈。你来质问我,我来回答你。我们希望孩子写什么样的作文,什么样的作文是好作文。我现在还在跑招生,也常到全国各地做一些宣传。其实我的年纪真没必要这么干了,就是想宣传一些理念,小了说是北大的招生理念,大了说是这个国家培养人才的理念,如何通过一篇作文体现出来。我经常跟孩子们说,我们都过了50岁,西北有一句俗话,翻过山坡的驴走下坡路了,这个国家靠我们已经不行了,要靠你们。我说希望在1990年以后出生的孩子,或者2000年以后出生的孩子,就是现在参加高考的孩子,希望你们在作文里说点人话、说点实话,希望社会上流行的说虚编谎的风气在你们手里把它减弱甚至灭掉。说虚编谎、虚报浮夸是我们国家悠久而顽劣的传统文化,既然是传统,就很难根除,但我希望在现在的这些孩子一代把它给根除掉。那么,能否首先从写作文说人话、说实话开始?这是我苦口婆心到处讲的主要原因。现在中学语文的教与学,最大的问题是忽视基础。过去高考命题的时候,前头还有15分的选择填空,叫作基础知识考题,现在这个没有了。并不是完全没有了,而是散在阅读与其他题型中,给大家感觉是没有了,似乎基础知识不那么重要了。我们总是老往下迁就,迁就所有的孩子都会答,迁就所有的孩子都能答完,迁就让人人满意,结果是人人不满意。语文能力强的孩子,在高考中是吃亏的。因为数学、物理、化学如果考一道竞赛味儿的题,就能把考生的能力做出区分,但语文没有,语文没有一道题能把学得好和学得不好的孩子区别开来,把读书多会观察会思考的孩子区别出来,很难。2013年我们设计了两套调查问卷,一套是针对教师的,一套是针对高中生的,出了100道题,教师、学生各50道,内容包括是否重视阅读,哪些课文受欢迎、哪些课文不受欢迎,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如何看待课外补习以及作文的教与学等。我们发现有15%的孩子,我把他们叫作语文的死忠派。100个孩子里面有15个孩子天生喜欢语文,不管老师教得好不好,不管是文科生还是理科生,他就天生喜欢语文。我们最对不起的是这批孩子,这帮孩子中学没有教好,到了大学,假如他不在中文系,比如他到英语系,他就靠中学学的这一点语文知识打天下,所以导致目前外文书籍的翻译水平极低,尤其哲学书。我不看翻译的哲学书,因为外国哲学本来就很难读,你再看现在人翻译的东西,更看不懂。最简单的断句标点都没法看,一大段句子就一个标点符号,我们换三四口气,这个句子还没读完,能让你噎住了。至于准确不准确,另当别论了。我们的孩子在写作当中,不会用词,不会挑选词儿。现在好多人唱高调,对考生作文的要求很高,什么要有思想,要有逻辑,要有创新,等等。这些人压根儿就没看过现在考生写的高考作文,我经常说,能做到文从字顺、说起来是人话,把一件事说清楚,就很可以了。不必要非拽着讲什么高深的大道理,你说人话,把你看到的故事说得完整一点,把你的话说通,有一定的连贯性,我们就跪在地上磕头,说:“少爷!谢谢你!你作文写得很好。”2打基础、打基础、打基础重要的话要说三遍一定要打好字词句的基础有一次在我的课上,我看到讲台上有一张纸条——是一个学生写的请假条,把我名字都写错了,“漆永祥”写成了“漆文祥”。我说行吧,漆永祥也没什么名气,没给我改姓,已经很感谢了。纸条下面写:“我生病了,不能出席今天下午的课。”“出席”两个字是那么地扎眼,似乎在挤眉弄眼地嘲笑我。北大的本科生请假条都不会写,你相信吗?但这就是我们现在学生的现实。高中一点应用文都不教,又少接触社会,一点人情世故也不知晓。本科生毕业的时候,多数继续读研究生深造了,个别学生要找工作,他说漆老师,能不能给我写封推荐信?我们一般说,你的情况我不是特别清楚,你先写一个底稿,你有什么能力专长,你写个大致,我再给你改。很多学生不知道什么词形容自己合适,例如有的会说自己“有卓越的科研能力”。我说漆爷都不卓越,你已经卓越了。我说是不是这样形容:本科生有一定的科研能力,硕士生有较好的科研能力,博士生有较高的科研能力,是不是得有点区别?一个本科生,把好词都用尽了,用人单位会相信么?现在强调语文素养,还强调美学素养,等等,固然是对的,但对基础知识与能力,重视远远不够。我不会唱高调,只要到了中学,我就反复强调说要打好基础。我经常举这样一个例子:1996年我博士毕业留校任教,北大中文系曾举行了一次青年教师座谈会,请一些老教授来为我们鼓励打气,我发言时说,我虽然博士毕业,但要给本科生上课,感觉压力很大,我觉得我的水平和能力还很差,还在打基础。当时裘锡圭先生也在场,裘先生接着说:漆永祥说得很对,不要说他,我现在都还在打基础。裘先生已经是全国古文字学界的权威,还如此说,我还不得老老实实地继续打基础么!裘锡圭先生我也写过一些小文章,谈到现在语文学界有这个派、那个派。有的注重实用,有的注重文采;有人强调工具性,有人强调人文性。有人问:漆老师你是什么派?我说我无派无宗,你一定给我定个什么派,我是基础派。打基础、打基础、打基础,重要的话要说三遍。一定要打好字词句的基础。现在孩子不背书,一背点书,就说死记硬背,老师也怕。我认为除了该背的那些东西,如古诗文,高考、中考要考的东西之外,好的段落你也背,遇到好的词汇好的诗文名句,最好背下来。我记得当年像碧野的《天山景物记》这样优美的课文我都能背下来。我小学时背毛主席的老三篇《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我知道司马迁是从《为人民服务》当中知道的。这些篇目我现在都能背下来,但大学时代就已经不怎么记东西了。在最好的年龄,有最旺盛的记忆力的时候,多记点背点东西,一辈子都受用无穷。最功利地说,你背一点东西,背点词儿,高考的时候就不至于那么可怜,写出来的句子干枯无味儿。3宁肯一遍遍地刷题,也不愿让孩子读书可没有阅读量,怎么写作文?我到浙江一所中学做宣传,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想法很多,可是我写不出来。”我说为什么?他说:“我没词儿,我拽不出来词儿。同样一句话,人家写得很好,我写得就很烂。”我说:“你喜欢看什么书?”他说:“我喜欢读《西游记》。”我说:“《西游记》好啊,你看三打白骨精那回,白骨精三变,第一次美女,第二次老太太,第三次老爷爷。其中每次妖精出来的时候,都有一段话来形容她的长相打扮。如美女怎么月貌花容,眉清目秀,齿白唇红,冰肌藏玉骨,衫领露酥胸;老婆婆如何两鬓如冰雪,弱体瘦伶仃,颧骨望上翘,嘴唇往下别;老公公长得白发如彭祖,苍髯赛寿星,耳中鸣玉磬,眼里幌金星;等等。大家想想,如果妖精长得青面獠牙,指甲都这么长,吐着舌头扑过来,八戒的耙子早就打过去了。因为她是美女,所以他不让打。你再看那座雷音寺,看那道通天河、那座火焰山,都有好词来形容,你看不看这些?”学生回答说:“我不看这个。”我说:“你看什么?”他说:“我赶紧翻翻翻,把书翻过去,看妖精被打死了没有。”我说:“我送你五个字:读书不得法。你平常不记,考试的时候哪里有词可用?你记一点比如我刚才说的那些词,将来写美女,写老人,写山水,写建筑,写山川,你用不完的词。”其实如果照我的办法读一部《西游记》,你就把所需要的词汇基本上都解决了。现在北京在提倡“整本书阅读”,有些不了解中学情况的人就讽刺嘲笑说,书本来就是整本阅读的,这还用得着提倡么?多此一举。在前面提到的调查问卷中,我们有一道题问孩子们,你从高一到高三读完过几部长篇小说?一部?三部?五部?五部以上?结果是近一半孩子没有读完过一部长篇小说,这还是北京的孩子,我们去的还是北京中上水平的学校。各位想想,一个孩子在高中三年中没有读完过一部长篇小说,他怎么能写好作文?难道还不应该提倡整本书阅读吗?现在的问题是,孩子的时间被各种功课与活动,切割得七零八落,根本就没有阅读的时间。还有一个特别奇怪的情况,经常有家长说:“我孩子没有时间看书,看书耽误时间,耽误刷题。”也就是说宁肯一遍遍地刷题,也不愿让孩子读书。可是,你没有一定的阅读量,怎么写作文?现在中学老师讲巴金、老舍、沈从文、茅盾,四个作家各讲一篇,老师就讲这四个人的写作特点与语言风格等。无论你怎么讲,老师都累得不行,学生照样不懂。我说如果把这四位作家的作品一人看完一部,你不用讲,孩子就清清楚楚。只讲几个片断,让孩子要明白每个作家的语言风格等,谁也做不到啊。《红楼梦》怎么读?现在出了不少指导阅读的书,但似乎都没能切实解决问题。老师也不知道该怎么教。比如我说问你一个很简单的问题:林黛玉进贾府,贾母问她读了什么书,她说读了点四书五经。贾宝玉也问,妹妹读什么书?她说我胡乱读来着。王熙凤进来,一阵寒暄,说了一大堆,读了什么书、吃的什么药……黛玉没有回答。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为什么林黛玉对老太太和贾宝玉说的是两种话?哪个是真的?为什么王熙凤问的话她没有回答?如果反过来说——老太太问她读的是什么书,她说我胡乱读来着;宝玉问你读了什么书,说我读了点四书五经——会起到什么样的效果?这么一说,他马上明白了:哦,不能反过来说,那样贾母和宝玉都会讨厌她的。所以我们说曹雪芹真是伟大,描写这样的情境,细致入微,写尽了人情世故,古人评价他“曲尽人情”,那真是说到点子上了。前面说了,现在我们需要给中学生打下坚实的字词句的基础,一切都从这里开始。比如现在我们考试考一个反义词,孩子很清楚。同义词、近义词的辨析,他们毫无能力。书面语言、书信语和口语,更是区别不了。如问一个小朋友:小朋友你多大了?问老大爷也这样:老大爷你多大了?他不知道这个语气的变化,更不知道应该换个词来问老人,比如“老大爷您高寿”,因为他没学过也没用过这些礼貌用语。所以,字词句的基础孩子没有,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现在提倡整本书阅读,目的是为了形成读书的气氛,到了那时自然不用提倡,孩子们也会大量地读书,这个问题自然也就不存在了。4少虚假,少套作,应是中学紧抓不放的根本现在作文是问题最多的。所以我到处讲:要说人话、说实话、说真话。现在有的中学甚至明确给孩子们讲,不能写自己,所以每个孩子写的都是遥远的唐代的故事,跟自己没关系。高考作文中常见的有“四大金刚”、“四大护法”,从初一写到高三就这四个人:莎士比亚、王昭君、拿破仑、孙中山,古今中外四个人,写议论文也是,写记叙文也是,无论写什么他用的例子都是这四个人。动不动王昭君就出塞了,孙中山就去革命了,就这几个人。北京的孩子更牛,作文里常见的是捉蛐蛐、捉蝈蝈,从初一到高三捉了六年的蝈蝈。写议论文,我从捉蝈蝈捉出了道理;写记叙文,我从捉蝈蝈捉到了快乐。你把他初三写的作文和高三写的作文拿出来一看,没有太大的区别,句子没有加长,词汇没有丰富。现在孩子的写作套路僵化到什么程度?你要是参加高考语文的作文部分阅卷,就明白我所言不虚了。北京这些年还好点。我们在中学反复提倡,让孩子们大胆地写自己。从2015年开始,北京高考把作文拆成一大一小,大作文也是两个题目任选其一,一个记叙文,一个议论文。现在孩子不敢写记叙文,他们认为这个题目只能写议论文。我说所有题目都可以写记叙文,也可以写议论文,但多数孩子不敢写,一到高三就全写议论文,所以我称之为“一花独放,百花齐萎”。关于微写作,第一年考下来我写了篇文章,我说微写作让我们看到了久违了的渺茫的希望,写得很好。当年出了三个题,三选一:一个是给你的师弟师妹谈谈你语文学习的体会。一个是说现在每年高考家长都送考,开着车送到中学门口,结果堵车了,你认为家长应不应该到学校送考?作一个评论。这个是议论的,前面是记叙的。还有一个是抒情的:写一段话纪念自己的18岁。结果写下来,我发现有的孩子写得特别棒。我们在试评时,发现一个孩子写了一首小诗——《奠十八岁》。他说:“十八岁是一场苦难/太多的欢笑/伴着泪水涟涟十八岁是一次灾难/灵感迫切地迸发/却炸得我躯体皮开肉绽我小心地将你度完/从此你我都平安/犹如葬花将你掩埋/千万别再来找我
2023年6月10日
其他

橡胶工业的黄埔!这所学校如何将“天坑专业”办成王牌专业?

橡胶是战略物资。据中国天然橡胶协会的统计,一节硬座车厢上有300多千克橡胶制品,一辆坦克有800多千克橡胶,一艘万吨巨轮有近10吨橡胶,一艘三万吨级的军舰上有68吨橡胶。橡胶在国民经济和国防安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而有着“黑色黄金”的美誉。而青岛科技大学,就是一所有着“橡胶工业的黄埔”之称的地方高校。1950年,学校的前身——沈阳轻工业高级职业学校在全国最早开设了橡胶专业。1956年,学校迁至青岛,发展至今。学校坚持深耕橡胶专业,每年培养橡胶专业本科生近500人、研究生近200人,为国家橡胶行业输送了大量的专业人才。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橡胶企业中的董事长、总经理、高管有70%都是青岛科技大学毕业生。深耕特色领域近年来,流行着“四大天坑专业:生化环材”的说法。青岛科技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闫业海曾问过一位学生家长:“为什么想让孩子学生物?”家长说:“成绩摆在那儿了,必须得‘入坑’的话,就想选个坑浅的专业。你看,材料排在最后,是不是坑最深?”以橡胶为特色的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给了青岛科技大学立身之本,也在时代和社会发展中面临挑战。曾经,人们一度认为橡胶是夕阳产业,不少高校纷纷停办相关专业,青岛科技大学的教师们也怀疑过、动摇过,最终坚持继续把专业办下去。后来,汽车行业兴起,橡胶市场迅速扩大,橡胶专业的毕业生供不应求。面对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青岛科技大学坚持服务国家战略需要和行业发展需求,深耕橡胶特色领域,重点发展橡胶相关专业。校长陈克正表示:“青岛科技大学因橡胶而建,没有国家对橡胶专业人才的需求,就没有这所学校。这么多年来,我们一直坚持在这一领域深耕。”2023年,青岛科技大学停招了城市管理等4个专业,新增了合成生物学等3个专业。学校依据专业建设水平、就业率、转专业率等6个指标,对专业进行评估。有一项指标没有达标,就给该专业挂上一颗星,星最多的专业,则考虑将其暂停或取消。教务处处长马翠萍表示:“专业是培养人才的载体,专业建设的优劣,要看培养的人才是否适应当前社会的需求。因此,专业调整是一项常态性工作。”专业精简后,学校将教学资源集中,投入橡胶、化工等相关优势专业,力求“做精、做强、做优”。“任何一所学校,都不能把所有的专业都办好。作为地方院校,我们更要坚持特色发展。”山东省橡胶产业和化工产业强盛,依托于地方产业优势和行业需求,青岛科技大学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道路。青岛科技大学也坚持以优势专业为支撑点,乘势带动其他专业发展。如今年新增的合成生物学,就是将生物学与化工、材料等专业相结合的交叉学科。马翠萍表示:“我们的愿景是,各个专业抱团发展,形成合力,能够解决一条产业链的问题。”人才培养是核心在橡胶专业,曾流传一句玩笑话:“黑不溜秋的车间,白种人、黄种人,出来都成黑种人。”许多人因此逃离橡胶行业。后来,依托青岛科技大学发展起来的一家民营企业,进行了技术创新,打造工业4.0工厂,以密炼设备取代开炼设备,让车间变得干净整洁起来,企业因而做大做强。20多年前,闫业海从青岛科技大学毕业。对比当时,闫业海认为,如今企业对创新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产品是否有新意、是否高性价比、是否有竞争力,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存亡。“因此,企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是迫切的。”培养高水平的应用型创新人才,是地方高校的使命。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是重中之重。“对于高校而言,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最重要的一项工作。”陈克正表示,人才培养的基础就是学科和专业,而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学科和专业密不可分。然而在实践中,学科和专业的关系有时会被简化为科研和教学。高校普遍存在的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阻碍了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陈克正表示,这需要从评价体系上入手解决。青岛科技大学明确,学科专业建设以人才培养为第一位。具体而言,评价体系转变以论文为主的倾向,将评价标尺侧重于教学和成果转化。学校着力改革教师职称制度,一方面设置“直通车”政策,给予科研能力强的教师以充分的施展空间;另一方面,设置“评审制”政策,开辟教学型和成果转化型职称评审系列。对于参与教学型职称评审的教师,不考核其科研成果,只看教学成果。通过评价体系的“指挥棒”作用,引导教师重视教学,更好地实现培养卓越人才的目标。在人才培养方式上,青岛科技大学围绕材料、化工优势学科,以“新工科”建设为抓手,探索实行了“3+1+2+N”卓越工程师本硕贯通培养专项实施计划。本科三年级的学生,可以报名参加选拔。在大四这一年,进行研究生阶段基础课程的学习。之后,在企业、科研院所进行2年左右专业实践和工程技术研发,取得硕士毕业证和学位证。“N”即跟踪反馈阶段,学校持续关注毕业生工作和发展,进一步促进校企合作、校所联合、教科产融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我不大喜欢外出,但还是忙得不行。”闫业海笑着说,目前青岛科技大学橡胶相关专业的实力,在国内甚至世界上也名列前茅。因此学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较强,例如在东南亚,那里是全球天然橡胶的重要产地,当地需要大量技术人才,于是将学生送到中国,交给青岛科技大学来培养。还有许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企业和学校,也与青岛科技大学联合培养人才。“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高,行业和企业对人才的满意度高,毕业生的发展前景光明。一个专业只有实现上述要求,才能称之为王牌专业。”陈克正说。为此,青岛科技大学坚持特色发展、内涵发展,坚持“两服务一引领”的定位,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引领行业进步。作为一所工科高校,青岛科技大学致力于解决行业内“卡脖子”技术难题,引领行业技术进步和发展。学校还主动出击,“有组织地科研”,与数个地方政府成立融合创新发展中心,围绕政府要求、企业诉求特别是“卡脖子”技术难题,协同攻关,扎实做好人才赋能、科技赋能和创新赋能。陈克正介绍道,不同于双一流高校,青岛科技大学虽然也重视基础研究,但更关注行业发展前景,布局前瞻性的应用型研究成果。教师研发的成果,能够迅速应用于企业生产,引领行业技术进步,实现“从跟跑到并跑到领跑”。在人才培养方面,通过“卓越工程师班”等一系列人才培养计划,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行业领军人才,培养一批卓越工程师。“这是我们地方高校的使命和担当。”7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青岛科技大学与中国橡胶化工产业互相成就。学校教师“不找校长找市场”,通过科研成果转化培育或提供核心技术支撑而上市的公司已有9家,走出了在橡胶行业颇具盛名的“青科大模式”。在青岛科技大学工作生活了30多年,陈克正对学校有着深厚的感情。教师潜心做学问,学生快乐健康成长。学校主动作为、开放包容,服务行业、社会发展,“这就是地方高校应有的教育生态”。—
2023年6月4日
其他

赵昱鲲:为什么中国式家长的焦虑毫无意义?

赵昱鲲,清华大学社科学院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秘书长,国际积极心理学协会驻华代表,北京积极心理学协会副秘书长,美国《积极心理学日报》专栏作家。清华大学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应用积极心理学硕士,师从“积极心理学之父”、美国心理学会前主席马丁·塞利格曼。著有《消极时代的积极人生》,译有塞利格曼《持续的幸福》。别把“野猫”当“老虎”有些父母,先是焦虑孩子说话晚,孩子会说话了,又焦虑孩子没礼貌;孩子有礼貌了,又焦虑孩子不会拼写;孩子会拼写了,又焦虑孩子在班上不主动发言······
2023年6月4日
其他

李俊:校长什么时候上课?

我并不赞同校长跟老师一样固定上一个班或几个班的课甚至还做班主任,那样就是把自己当作普通老师来用了。校长去干老师的活,又能顶几个老师用呢?如果因为校务工作忙而耽误了班级学生,那就得不偿失。如果因为忙于班级教学而耽误了学校大局工作,那就失职失责了。在我的从教几十年的经历中,有村办中学1年,村办小学支教1年,乡镇完小6年,县城实验小学7年,其余都在深圳特区。经历的学校校长都是因“教而优则仕”从优秀教师成长起来的,这就避免了“外行领导内行”造成“瞎指挥。尽管现在的校长很难做,太多的事务缠身难以应付。但是,学校的主业在课堂,因此校长还是有必要抽出时间站上讲台上上课。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一所好学校需要众多的好老师和好课程。一个自己都上不好课的校长很难引领学校老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校长的课程领导力不仅仅体现在顶层设计上,也要体现在亲身投入课堂教学实践上。但是校长事务繁多,不可能上普通老师一样多的课。所以,校长上课要“重质不重量”,尤其要上好以下几种“关键时候”的课。第一个建议:新任需要亮相的时候校长到一所新的学校,同事们一定会想着了解和认识这位新领导,与其让各种传说真假难辨,不如上一节公开课作为给同事们的“见面礼”。这种“见面课”可以让老师们了解校长的教学主张、教育思想、教学艺术,可以让老师们尽快知道新校长的学生观、教师观、课程观和好课观。这一亮相,也可以尽快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我初到这所学校的时候上了五年级语文的第1课,结果各个学科的老师都来参与听课,教室前后门的外面和走廊上都是站着听课的老师,我在感动于他们主动积极观摩学习精神的同时,也给了他们一个尽快了解我的机会。课后再与一些老师交流探讨关于教材、学生、课堂等方面的问题,很自然的就了解到许多想要了解到的情况。这比那种找他们坐下来“盘问式”了解学校情况更自然,更亲切。第二个建议:教师需要示范的时候新入职的老师没有教学经验,上不好课是很自然的事情。如果是校长听课后发现其课堂教学中的诸多问题,最好的解决办法不是批评指正,也不是苦口婆心教他该如何如何,而是“我上给你看看”。在推进课堂教学改革遭遇瓶颈的时候,许多老师会摆出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难题,解决的办法不是抱怨老师有多笨,不是宣扬你的办法有多好,而是“我来上给你看看”。我在参加年级单元集体备课的时候,要每个成员领取一课的精备任务并作为中心发言人阐释教学设想,我自己则领取他们“挑剩下的”或认为“最难教的”任务。备好课后我再上给他们看,在课堂教学中检验“到底是说的好还是做的好”。校长的教学经验和阅历见识要比很多老师丰富,上示范课可以清晰明确地展示该如何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总之,管理课堂教学,“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第三个建议:学情需要摸底的时候学生学习的状态需要时刻监控,校长最直接最可靠的了解学情的办法就是亲自上课。例如今年受疫情影响,我们大面积进行了在线教学,这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受到了怎样的影响呢?看问卷调查,听老师汇报,到教室听课,找学生座谈……这些都不如亲自给学生上课获得的信息更准确可靠。去年“家长开放日”刚结束,一年级家长就反应我们有老师组织课堂教学不理想,找来相关老师却说是学生幼小衔接不够好,学生学习习惯普遍差。我觉得“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情况下没必要去评判是非了,干脆自己在一年级7个班每班上一节课。让声称“几几班学生不好管”的老师过来听课,每节课我不断变换学习形式,对学生分组进行评价激励,各班课堂活泼有序。该怎么组织一年级学生课堂学习就不用再讲了,一周后家长代表再来听课观察,原本“不满意”的老师课堂都变成“很满意”了。第四个建议:需要探究教材的时候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是用好教材的关键,许多老师在没弄明白“教什么”的情况下就纠结“怎么教”导致了教学效率低下。特别是在教材改版的时候,教材使用需要研究的地方很多。具体应该怎样处理教材?最好还是上一节研究课现场说法解决问题。小学语文部编教材中高年级增设了“写作策略单元”,很多老师不明白该怎样“在阅读教学中指向写作”。我就选择整套12册教材中第一次出现“写作策略单元”的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金色的草地》上了一节公开课。教学中我引导学会边读边想象课文描写的场景,说出草地的变化情况和变化原因,感受作者“留心观察”和“细致观察”的好处,把课前的小练笔观察校园一角拿出来修改,交流分享观察技巧和写作乐趣。老师们一下子就明白了这种课怎样才能做到“既不像以读促读的阅读课,也不像读文仿写的作文课”,而要上成“指向写作的阅读课”。第五个建议:课题需要研讨的时候我们的课题研究需要大量的实践材料做支撑,研究的问题大多跟课堂教学有关。所以带着研究问题上“研讨课”应该是课题研究的重要形式。我们很多校长都作为主持人出现在课题组,如果不只是挂个名,那就要投入到实际研究中去,亲自上研讨课就是很好的姿态。我们课题组在研究朗读方式的时候,焦点集中在怎样变换出更多更好的朗读方式让学生的朗读练习不枯燥不单调。我就上了一节三年级语文研讨课《司马光》,一节课采用了23种朗读方让学生读得兴致盎然,轻松高效。校长的影响力光靠行政性权威是不够的,学术性权威更能增加学校团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校长上课给老师们是一种勇于实践的姿态,给学校带来的是一种学习研讨的教研生态。校长上课了,再去给老师评课才能让老师心服口服。最后,建议:站着说话不腰疼?如果校长在批评某某老师上课不好的时候有人嘀咕“你来试试”,我希望校长能有勇气说“试试就试试”。如果有老师提出各种理由表明“课难上”或“你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时候,我希望校长能有底气说“你遇到的种种困难我都解决过”。—
2023年6月2日
其他

上海名师王希明:语文要给予学生获得幸福的能力

“老师,您带我们读了很多人文典籍,让我们多少有了些理想主义的色彩。可是进入社会后,现实充满无奈,这让我感到很痛苦。”来自毕业多年学生的倾诉,让复旦大学附属中学语文正高级教师王希明陷入思考。
2023年5月31日
其他

坚决遏制校园安全事故发生!教育部召开全国中小学幼儿园安全工作视频会

5月30日,教育部会同公安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召开全国中小学幼儿园安全工作视频会议,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分析研判当前学校安全工作形势,部署做好今年学校安全工作。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出席会议并讲话,教育部党组成员、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教育部纪检监察组组长王承文主持会议。怀进鹏指出,各地要以主题教育为契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切实增强学校安全工作责任感、使命感,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决策部署,准确把握当前学校安全工作的新形势新要求,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安全工作,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安全保障。怀进鹏强调,各地要以保障师生安全为目标,强化风险防控,狠抓整改落实,切实做到“四个加强”,坚决遏制校园安全事故发生。一是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守牢阵地。抓好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认真组织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宣传活动,坚定不移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深入推进中小学思政课改革创新,进一步完善“大思政课”体系,充分发挥思政课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功能。认真落实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坚持把政治标准和政治要求贯穿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各方面。二是加强校内安全管理,把住校门。全面加强校园安防建设,对“四个100%”完成情况、运行效能进行评估和“回头看”,确保全面落实到位并有效发挥作用,积极推动智慧安防建设。全面排查风险隐患,有针对性地加强整改。全面加强网络管理,引导学生自觉抵御网络不良信息,防止沉迷网络游戏和短视频。三是加强校外综合治理,净化环境。强化校园周边整治,规范有关场所经营行为,及时查处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食品、用品等。健全“护学岗”机制,落实“高峰勤务”制度,做好校园周边防控。加强系统管理,强化重点人员和重点家庭工作。强化交通安全整治,加强交通安全教育,增强学生安全意识。规范发展专用校车,因地制宜发展学生定制公交。四是加强突出问题整治,取得实效。发挥防溺水联防联控机制和河湖长制作用,督促相关部门全面落实水域管理责任。经常性开展防溺水教育,落实家长监护职责。健全完善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体系,建立健全师生联系和同伴互助制度,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加大教育惩戒和家庭教育指导力度,从源头上防范和遏制学生欺凌事件发生。怀进鹏要求,各地要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加强综合治理,强化部门协同联动。要压实政治责任,将安全工作与教育改革发展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要强化应急处置,不断优化突发事件分类响应机制。要做好宣传引导,积极传播安全知识和安全防范技能。要加强督导检查,将学校安全工作情况纳入工作督查和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要抓紧抓实抓细学校安全工作,织密织牢学校安全防护网,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会议还就新冠疫情防控、汛期防灾减灾和高考安全工作进行了部署。上海、山东、云南、甘肃和海南临高、广东深圳福田区作交流发言。公安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市场监管总局有关司局负责同志就做好有关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校车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和部内有关司局负责同志在主会场参加会议。各省级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在分会场参加会议。—
2023年5月31日
其他

学校中层干部要涵养好“五气”

有这样一种干部,叫学校中层干部。如:教务处主任、学生处主任、总务处主任、信息技术处主任、学校办公室主任(目前、中小学校“四处一室”主要负责人)他们处在校长和年级组长、教研组长之间。他们的位置很重要:校长出去学习3个月,学校照常运行;学校中层出去1个星期,学校就乱套了……他们的处境很难:精力上——他们首先是老师,要承担一样的教育教学任务,在业绩上要和老师们比拼;然后是处室主要负责人,要做很多老师不愿做也做不来的管理工作。精力分配上经常陷入窘境:教育教学投入过多,管理工作势必投入少,完不成工作任务分管领导不愿意;反之,老师们就撇嘴,还是干部呢,带的班还不如我这普通老师。经济上——老师都是拿职称工资的,谁不想尽快通过业绩评上更高一级职称?职评要素,教研组组长、备课组组长、班主任任、中层干部职年限均可以加分。班主任有班主任津贴,处室主任只有奉献。压力上——两头受压,和风箱中老鼠一样。所以头条上有一个话题:为什么越来越多的老师不愿意当学校中层干部。102人参加讨论,103.4万人阅读。说明什么?学校中层干部生存状态不好,大家关注得比较多。那么,怎么样才能做好一位学校中层呢?涵养“五气”,就能当好学校中层。1、有朝气剖析老师不愿意当学校中层原因,表面上是精力、经济、压力上的原因,其实是个人价值取向。不敢说不愿意当学校中层的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但境界上起码落了下乘。还有不自信、人际关系不好、能力恐慌……看看,已经是学校中层的你,这就是优势。要想做好学校中层,第一要过好价值选择这关。人活在组织里,谁不想积极上进、做点有意义的事呢?当班主任30年,一辈子最多影响到1500名学生;当学校中层1年,一年可以影响到上千人甚至几千人;等做到了校长,就可以用自己的教育思想影响到更多的学生;得天下英才而育之,当教师的价值莫过于此!第二得有朝气。《点滴集·唯动机论者》:“青年大都有朝气,对事业有进取心,对自己有很高的期望。”伟人说过:“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有使命感、责任感,有进取心、有自我期望,这就是学校中层该有的“朝气”这也是大格局,高配的人生。2、练底气在知识分子群中,没有两把刷子,是不会服众的。底气在哪里?一是作为教师的专业能力要过硬:站得稳课堂、研得好课题、考得出成绩;当然,能作为学校中层,这些专业能力是优秀的,否则,不会被选拔出来。但是,能不能绝大多数时候都是如此?能,就有底气。二是作为管理者的素养要合格:在执行上面做得坚决,在困难面前说得出见识;在利益面前经得起考验,在压力面前沉得住心气;学校中层做得最多的是执行。执行要了解上情(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分析下情(老师的想法、实施的难处、重点难点突破点),坚决执行,执行的力度很大程度上比拼的是意志,意志坚定才能毫不动摇、大力推进、一往无前。学校中层经常做的是思想工作。人的认识决定行动,教师的思想工作比较难做。做好五说,说形势、说境界、说周边、说益处、说思路。无论怎么说,都要真心实意站在为对方发展角度来说;做思想工作需要见识,遇到难题一样需要见识。见识来自哪里?见识来自学习,来自思考,来自判断取舍。学校中层要经得起利益的考验。有权力的地方就有油水,有油水的地方不小心就会摔倒。学校中层有无数双眼睛监督,不要和老师、家长有任何利益来往。不要和老师去争名利,那是调动工作积极性的工具,争了就落了下乘,降低了层次,毁坏了形象。学校中层要扛得住压力。上级要求高、老师有怨言、工作难开展、家庭有困难,各种矛盾纠缠挤压,苦不堪言,要沉得住气,平心静气,不慌不忙、一一出招化解。当你坚持不下去的时候,正是在爬坡蜕变的关键时刻。不是只有你难,其他中层个个难;你现在的难,是你上级的曾经历史,咬牙坚持,爬坡过坎。3、下力气工作是下力气做出来的,只有下力气才有执行力,才会抓铁有痕、踏石有印。要力戒说做脱节:只说不做是骗子,只做不说是傻子,边做边说才是大个子。工作的三环节: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每个环节都要下力气。发现问题。每天起码在自己责任区转上两圈,要勤巡视,早来晚走,很多问题和典型都是在老师们到校前才能发现;要勤沟通,和老师谈、学生谈、家长谈,谈话中透露很多信息;要勤记录,发现的问题和典型、谈话透漏的信息,突然的灵光一闪。每天都要思考,分析问题。这个现象背后反映什么问题?这个问题为什么会出现?是普遍现象还是个体现象?是个性原因是能力原因还是其他原因?我该采取什么措施?(做思想工作还是开展专项能力培训还是用活动推动)开展这个活动我需要争取哪些部门支持,重点环节是什么难点环节是什么……解决问题。有了思路后,要开始行动解决问题。解决问题有很多方法:批评表彰法、典型示范法、活动推进法、借势造势法……无论什么方法,都是着眼于解决问题,推进工作的落实。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会产生新的问题。我们在要分析定性,是衍生问题还是新问题,衍生问题一并解决,新问题可以先搁置,把主要精力放在抓解决原来问题上,要一抓到底,完成一个周期。下力气不是平均用力,要学会“弹钢琴”。要心中有乐曲,双手有快慢和轻重,眼里看一个,这个指头按住一个,那个指头挪动到位,眼角余光扫一下其他,耳朵还要听效果。4、接地气学校中层不能高高在上,要深入群众、密切联系群众,要接地气,巡视也是接地气,不能坐在办公室当宅男宅女,要深入前线,必要的时候也要身先士卒。讲话接地气,措施接地气。讲话接地气。讲话谈心都是工作,是宣传鼓动,不说到老师职工心上,是没有效果的。接地气就是要将形势、政策、上级要求、工作中的问题、解决问题办法用教职工的话讲出来,说口语、说短话、说真话、无套话,除非必要,千万不要讲正确的废话;讲符合身份的话,讲鼓舞人心的话,讲解决问题的话。措施接地气。学校主要工作是教育教学,解决问题的措施要接地气,不要加重教职工负担,干扰正常的秩序。能用网络收集的就不要上交纸质材料,能用思想工作解决的就不要用活动推动,能用日常活动推动的就不要突击推进,能和别的处室整合的就不要单独开展。独立开展活动频次不能太多,一学期最多2个,学校需要老师静下心来。5、不生气学校中层会碰到很多奇葩人和事,我们要学会不生气。要善于换位思考。明明我很努力了,还挨上级批评,为什么?换位思考,原来是我行动迟了,让校长挨了批评;原来是我没有抓到位,造成了损失……我做得很努力了,为什么群众测评分数不高?原来我平时说话语气生硬,老师们不喜欢。要善于沟通协调。误会90%是沟通协调不到位,群众工作就不细说了,重点说和上级沟通,和其他中层协调。善于和上级沟通。要认真学习学校工作计划,那是校长办学思想在一学年中的具体体现,对本部门工作有要求、有思路甚至有措施指导,任务重点难点都在里面,要细心领会,这是和上级沟通的基础。事前沟通汇报思路、准备采取的措施、需要的资源,请上级指导拍板;事中沟通汇报进度和问题以及解决的办法,让上级了解;事后沟通汇报实施过程和得失感悟。急事险事要及时汇报请示,职权之外的决策要汇报请示,职权之内的事不需要事实汇报请示。乐于和同级协调。本部门需要其他部门支持需要协调,要主动协调及时协调事后表达谢意,别的部门需要本部门支持的要主动支持、及时支持甚至全力支持,能自己协调的就不要上级协调,那会让上级误会你的能力。结语:学校中层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作为新手的你,涵养好“五气”,就能当好学校中层。—
2023年5月31日
其他

学生一举一动皆打分?教育类APP不能“反教育”!

本文系“光明社教育家”公号原创作者
2023年5月30日
其他

智能技术赋能教育,为数字化转型提供“新引擎”

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是什么?智能技术赋能教育,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所在。下沉到学校和课堂,这一命题又面临新的挑战——如何突破传统教育模式桎梏,实现优质均衡发展?怎样弥合区域教育资源不均的鸿沟,能否用技术手段实现大规模提升?在这一过程中,数字化改革如何打破传统围墙,教育如何跨越千山万水,保障教育公平普惠、提升符合经济发展的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成为摆在教育人面前的新难题。4月21日,智慧教育与数字化转型大会在南昌如期举行。会上多家企业建言献策,以技术为教育装上“智慧大脑”。作为中国智慧教育的先行者,紫光摩度教育执行总裁廖晰带来了一线经验与前沿思考,引发了业界的讨论与关注。1立足当下,触发教育优质均衡的创新“相变”紫光摩度教育深耕教学一线多年,在教育高质量发展、学校数字化转型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与思考。结合企业实践,您认为当下教育数字化转型面临的痛点与难题是什么?廖晰:这个问题也是紫光摩度教育多年来关注的重点。我们结合一线实践经验,将当下教育数字化转型面临的问题归纳为三方面:首先,当前教育资源的分布非常不均衡,城乡教育、公立和私立教育、不同地区的教育等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如何通过机制和技术手段实现教育优质均衡,是解决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问题的重要课题,亦是高科技领军企业应该不断思考和探索的方向。其次,ChatGPT的出现对教育教学方式带来了新的冲击,传统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已经无法充分满足智能化时代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因此,全国各地也在积极探索面向未来的人才培养模式,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一系列新型技术融入到日常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中来。第三,过去的考试评价较为单一,教育的“十四五”规划中更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在研究层面,国家已经建立多个重点课题在针对学生素质和素养评价做探索;在机制层面,新高考改革、职业教育高考等一系列颠覆性变革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唯分数论将成为历史;在学校建设层面,以素养为核心的数字化校园、智慧校园已经成为学校建设发展的大趋势。直面以上难题,紫光摩度教育如何让技术真正赋能教育?是否有具体的产品和方案来切实解决这些难题?廖晰:紫光摩度教育以“数据驱动的全场景精准教育”为理念,以“教育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领导者”为目标,自主研发“摩”系列三大产品体系,包含了教育数字基座、教学及管理业务应用、师生智能硬件终端,应用场景覆盖到课堂教学、校园管理、区域教育治理等中小学教育全场景。未来的教育将呈现出数据驱动、人机共育的新样态,尤其在ChatGPT的加持下,将加速应用的智能化程度。比如,每个学生将有一个智慧学伴,伴随式的采集学生的学习、生活、成长数据,精准刻画学生的点点滴滴,为个性化发展提供服务。每个教师将拥有一个智能助教,帮助教师全面、精准的关注到每名学生,让精准教学成为现实,同时也会关注教师的个人发展,助推教师队伍建设。每个管理者将有一个智能助手,全面了解各项工作开展,让教育管理和治理更加精准化。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在于数据智能,全面、精准的数据行程教育数字孪生,让教育教学、管理事半功倍,为打造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教育强国提供有利支撑。教育数字基座类似教育智慧大脑,解决底层数据融通、业务赋能、AI能力共享等核心问题,能够帮助区域快速搭建应用生态及数据沉淀与利用问题。基于云服务及信息化基础建设视角,我们联合新华三集团设计了市区校多级技术架构的教育中台,让业务系统能够以统一标准“插拔”在数字化基座上,实现教育教学与信息化技术的深度融合。南昌市红谷滩区实验学校是以上技术的受益者之一:我们助力其搭建了覆盖全校教室的双师直录播云课堂,实现了优质课程共享及师生教与学数据的自动化采集和分析;学校通过使用学生智能终端(摩盒)和班级作业练习终端(摩扫),使得学情采集更简单、精准教学更高效,让智能终端常态化使用成为可能;同时构建学校数字基座的底层能力,兼顾数据安全、云服务能力和区域教育大数据平台的协同服务,极大地提升了学校数字化管理能力和效率。通过与紫光摩度教育和新华三集团的深入合作,红谷滩区实验学校个性化教与学的智慧学习环境得以完整构建,个性化和差异化教学实现长足进步,学校对高质量教育探索的脚步迈得更加平稳。紫光摩度教育秉持“科技赋能教育”理念,破题学校数字化转型之困,击碎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痛点。实现这样的发展,得益于紫光摩度教育的哪些核心优势?
2023年5月30日
其他

家,是教育的根

一个负责任的家长,不仅要做好孩子“第一任老师”的工作,还要准备做好孩子的“终身老师”的工作。没有家长不重视孩子的教育。有些家长早早就把孩子送进早教机构,希望能“赢在起跑线上”。他们将孩子送进最好的学校,承包一切家务甚至包括帮孩子清理书包,希望为孩子创造最好的读书环境……可是常常事与愿违,再好的学校再优秀的老师也不如父母的家庭教育更重要。因为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天起,你们就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你们的言传身教就是孩子的人生课堂。1教育的根到底在哪里?——家一提起教育,我们都自然地想到了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在学校中实施的教育,按水平可分为幼儿学校、初等学校、中等学校、高等学校,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其实,孩子从呱呱坠地起,就欣喜地来到了他们的学校,那就是他们幸福的家,父母就是他们的第一任老师。所以,我们要把孩子教育的大厦建牢,就要打好教育的地基,扎好教育的根,那么我们追问——教育的根到底在哪里?其实,教育的根不在学校,也不在社会辅导机构,教育的根就是家。2养育孩子的另一副重担——家庭教育当我们感慨“生一个孩子容易,但养一个孩子很难”时,我们就已经意识到了:养育孩子的另一副重担——家庭教育。孩子成长的第一次区分就是从“家”开始,要不为什么都是老天赐予的小天使,为何有的孩子各个方面都出类拔萃,而有的孩子却一切平平?其实,作为父母要把“家”看做孩子健康成长的原动力,要从家庭生活的点滴细节中发掘孩子的天赋,并适时引导,这才是成就孩子的教育之道。3家是培育孩子成长的土壤有个智慧的人培养孩子总结了三句话:第一句话:“孩子,爸妈没本事,你要靠自己了。”不包办,把责任还给孩子,让孩子拥有了责任心。第二句话:“孩子,做事先做人,一定不能做伤害别人的事情。”讲德行,告诉孩子做人的标准。第三句话:“孩子,撒开手闯吧,实在不行,回家来还有口饭吃。”无私的爱,无尽的爱!而同样的问题,有些人在培养孩子时的三句话就截然不同:第一句话:“宝贝,你好好学习就行了,其他的事情爸爸妈妈帮你搞定!”剥夺了孩子负责任的权利,培养出了没有责任心的孩子。第二句话:“宝贝,出去不能吃亏,别人打你一定要还手!”基本的做人准则都没有教对,可能培养出“缺德”的孩子。第三句话:“我告诉你,你要是再不好好学习,长大没饭吃别来找我!”有条件的爱,根本不是真爱。4家长是一种职业教育的根是从家延伸出来的,而家的经营关键在家长。一直在思忖把“家长”这种身份和责任用一个什么名词来形象而准确地描绘一番,不经意看到一个网友的个性签名——家长是一种职业。我的眼睛一亮,正说到我的心坎上。能把“家长”这个光荣而沉重的头衔顶起,是需要我们像对待职业一样拥有一份敬畏与担当。“温暖、和谐、亲密”这些字眼,是孩子成长中最宝贵的“养分”;父母恩爱相处,同担责任,教育步调一致,是孩子成长最好的环境;如果这样,我想就再也没有“事业成功,家庭失败”的说法了,至少会少些。5父母要做孩子的终身老师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要说,父母要做孩子的终身老师。西方有一个富有哲理的故事颇给人启发,故事是“儿子眼中的父亲”:7岁:“爸爸真了不起,什么都懂!”14岁:“好像有时候说得也不对……”20岁:“爸爸有些落伍了,他的理论和时代格格不入。”25岁:“‘老头子’一无所知,陈腐不堪。”35岁:“如果爸爸当年像我这样老练,他今天肯定是个百万富翁了……”45岁:“我不知道是否要和‘老头’商量商量,或许他能帮我出出主意……”55岁:“真可惜,爸爸去世了。说实在话,他的看法相当高明!”60岁:“可怜的爸爸!您简直是位无所不知的学者!遗憾的是我了解您太晚了!”生活是一本耐读的书。当孩子们到中年,或步入晚年时,才会更多地想起双亲,感念父母对自己人生的影响,以至于在自觉或不自觉中,模仿着当年父母对自己的教育方式来教育自己的孩子。所以这些想说明什么?我想说的是,一个负责任的家长,不仅要做好孩子“第一任老师”的工作,还要准备做好孩子的“终身老师”的工作。—
2023年5月28日
其他

这位教师被评为“时代楷模”!他如何教书育人?

5月22日,中央宣传部向全社会宣传发布万步炎同志先进事迹,授予他“时代楷模”称号。不惧“从零开始”、不怕“从头再来”,带领团队一次次刷新中国深海钻机的记录,让越来越多人看到“海牛”潜入深海的矫健身影,感受到中国人“可下五洋捉鳖”的豪情……连日来,“时代楷模”万步炎的先进事迹经报道后,引发社会热烈反响。2021年9月,《教育家》记者曾采访万步炎并刊发报道《深海钻探:在海洋上建起“大课堂”》——
2023年5月27日
其他

体育,是这世界最好的教育!

曾经,我们是只有比赛,只有获胜。竞技场上,胜者欢呼雀跃、笑容灿烂;负者垂头丧气、神情落寞,体育带给人们的情感冲击直接而强烈,这一点在青少年身上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实际上无论输赢,都是一个人成长的过程,都会有人生的收获。我们有些遗忘了体育很重要的教育功能。卢梭在其名著《爱弥儿》中说道:“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就是无所作为的教育:学生看不到教育的发生,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发挥了潜能,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许多人把体育比赛的过程比作浓缩的人生,高潮与低谷、顺境与挫折,短时间内体验一遍人生况味,确实有增广见闻、加深生命厚度的作用。从审美角度来看,只是体育之魅力,而在教育者眼里,体育不仅能壮筋骨,还能调感情、强意志,是人格教育的最好方式。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中这样写道:“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说的是人的全面发展从体育运动开始。当运动员在赛场上奋力拼搏时,是对卓越和荣誉的追求。为此付出的艰苦训练,考验的是敬业精神和意志力。最后在公平竞争中收获尊重和友谊,完成自我实现和超越。有没有人真正的想过,体育难道不是这天下最基础,最好的教育吗?1跟体育老师学什么?著名教育家张伯岑说过:“作为一个教育者,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教会学生锻炼身体,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具有积极人生观的人具有健康状态面貌的人会学习、有智慧的人会合作、待人以宽的人会生存、能独立的人
2023年5月27日
其他

那些令人羡慕的“好学生”,为何陷入了人生绝境?

一提到“好学生”,很多人会脑补出埋头苦读、听话懂事、极为自律、绝不逾矩的形象。很多“好学生”深谙学校“生存法则”,知道如何博得老师的喜爱,如何得到更多的机会,如何奔向更好的前途。他们在学校中如鱼得水,也被老师、家长和同学赋予高期待,并逐渐习惯了“众星捧月”的荣耀感和自豪感。慢慢地,“好学生”变成了一种思维定式、一种心态格局、一种人生设定,这就是所谓的“好学生心态”。好学生心态:光环之下的“双刃剑”“好学生心态”会带来荣誉和机会,也可能成为人生的枷锁。有这种心态的学生非常重视外在的评价,将其作为自身行动的准则,并为此不断地自我克制、自我压抑,以获得表扬、奖励。面对教师、家长等“权威角色”,他们多表现出尊重、顺从甚至讨好的态度和行为。面对学习上能和自己媲美的同龄人,则往往将其看作竞争对手,并不断进行各个方面的攀比。面对学习成绩不如自己的同龄人,他们往往会有一种隐秘的优越感。在他们的世界中,有数不清的排行榜,学习成绩是一切事务的核心,他们拼尽全力“内卷”,希望能够从竞争中取胜。在优胜劣汰的环境中,“好学生”往往更具话语权,也经常获得各种资源和表扬,多少有点“高人一等”的“傲娇”。不愿与平庸者为伍,不愿为不值得的事情浪费时间,对于他们而言,每分钟都是珍贵的,他们寻求每分钟的获得感。在他人看来,“好学生”是战无不胜的“战神”和“学霸”,有着令人羡慕的光环。或许只有“好学生”自己才知道,他们的世界是摇摇欲坠的,他们努力维护自己的完美人设,希望保持“大满贯战绩”。但“好学生”的世界注定充满了挑战,因为他们往往会进入所谓的“重点班级”“重点学校”“重点大学”,与更多高手实力对决,但最终取胜的毕竟只是其中的更少数人。“好学生”遇到的挑战越来越大,而决定权和评价权并没有掌握在自己手里,因此,那些自信和荣耀往往是虚妄和脆弱的。竞争与内卷:“好学生”的“虚假学习”学习成绩是“好学生”的法宝。即使取得了相同成绩,由于学习动机和学习历程的不同,学生的学习有着本质区别。有的学生充满内在探究兴趣,全身心地投入学习,解决自己的真实困惑,获得真实的意义和价值,走上了深度学习的路径。而对部分学生来说,“虚假学习”和“浅表学习”往往是常态。学习对他们而言,不是出于发自内心的喜爱,不是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不是与他人对话交流的机会,而是一种获得更好机会、更大平台、更高评价、更高阶人生的手段和工具。我曾经采访过一位“学霸”,他自称“卷王”,所有学科的成绩都名列前茅。但当我问他是否真的喜欢这些学科时,他冷冷一笑,说:“我不但不喜欢,而且很讨厌,但只有卷过所有人,我才能选自己最想选的专业。‘卷’不过是为了获得选择权。”追求表面成绩,而对学习本身缺乏兴趣的“好学生”并非少数。他们非常努力地学习,把很多时间花在他们不感兴趣的学习内容上。在他们看来,“学习”是获得社会资源的敲门砖,好成绩—好大学—好工作—好人生的链条是一环扣一环的,这根链条承载的是他们整个人生的赌注,只能赢、不能输,赢了就可以获得社会分配的红利,输了就是自己所有付出的成本沉没,这对于极为关注自身“利益得失”的“好学生”来说是难以接受的。有着“好学生心态”的人既容易走上人生巅峰,也容易陷入人生绝境。他们早已经放弃了那些所谓“平凡普通”的人生选择,他们给自己定义的成功之路极为狭窄。不登上顶峰绝不罢休的心态更容易让他们获得更高的成就,但也会造成“输不起”的脆弱感,当他们触碰到自己的能力极限时,曾经的自信很可能会瞬间崩塌。很多网友将自己描述为“好学生心态受害者”,通过他们的自述,我们能够看到这些“好学生”在遇到更强劲的对手或者更具挑战性的困难,感到力不从心时,往往很难放下优越感去求助他人,也不能原谅自己的“无能”和“错误”,不能接受自己屈居人下的生活和状态,于是抑郁、焦虑等各种精神问题随之而来。他们所拥有的所有辉煌和荣誉,同时也是自己的桎梏和牢笼。“好学生心态受害者”内心的痛苦无人诉说,也无人能懂。“好学生心态受害者”面临的最大困境在于,他们永不满足,他们希望持续卓越、永远优秀,但要做到这一点几乎是不可能的。孔乙己文学:“好学生”自我信念的紊乱与迷失“好学生”本来是天之骄子,获得了更多的机会和资源,明明在各方面受益良多,为什么会认为自己是“好学生心态受害者”呢?在很多“好学生”看来,他们的优秀是可以持续的,也应该得到持续的优待。到了新的学校,应该仍然是优胜者;进入人才市场,应该是“大厂”争抢的对象;入职以后,应该迅速成为中高层,掌握决策权和话语权。然而,人生并不存在这样美好的惯性,很多“好学生”到了重点高中以后发现自己和其他人的差距很大,一些“小镇做题家”到了“985”等顶尖大学以后发现与很多同学相比,自己不但学术平平,而且缺少兴趣和才艺。在高手如林的环境里,他们忽然失去了引以为傲的资本。而在“北上广深”的人才市场上,手握高学历的求职者比比皆是,自己只是其中“渺小的一粒沙”,要挤进越来越短的录用名单,机会是如此的渺茫。好不容易进入了一个差强人意的职场,还有可能发现自己不过是平平常常的“螺丝钉”,在日复一日烦琐的工作中成为“打工人”和“社畜”。对此,一些“好学生”往往是难以接受的,他们既往荣耀的光芒逐渐熄灭,“好学生”等于“好人生”的人生信条轰然崩溃。他们依然用“认认真真做题,老老实实听话”的方式去工作,却得不到满意的成绩。他们最终发现,原来时代不同、场景不同,评价标准已经悄然改变,那些曾深谙其道的生存法则已然失效。于是,曾经的信念幻灭了,未来的路也变得模糊不清,腿脚变得无力,慢慢在人潮中掉队。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笔下“百无一用”书生形象的典型代表,他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读书人数量较少,与普通劳动者相比,孔乙己作为读书人的身份是非常独特的。当今,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在大中城市,受过高等教育几乎成为劳动力市场的最低门槛,“好学生”曾经引以为傲的学历似乎也越来越“贬值”,但一些“好学生”的身段还是很难放下的,他们的职业期待往往是“白领骨干精英”“大厂的offer”“考编考公”,但往往没有机会获得更好的工作机会。“好学生”曾经设想的顺风顺水的美好人生难以兑现,自然产生了一种“受骗”的感觉,那么多年的克制、忍耐、付出、坚持,最终的结果与自己的预期之间落差巨大,自然会产生一种“受害”的感觉。“好好学习,隐忍克制,放弃休闲娱乐,期待有一天能够出人头地”的价值观在现实中紊乱。未来路在何方,如何继续维持光辉荣耀的“人设”,是选择继续做“穿长衫”的“孔乙己”,还是踏踏实实从“泥腿子”做起,这是摆在所有“好学生”面前的选择,对“好学生”来说这个选择是极为艰难的。教育悖论“:好学生”是否实现了社会期待“好学生”是由教育培养和评选出来的。由于学习成绩的不同,学生被有意无意地进行了区分,少数学习成绩优秀、各方面表现优异的学生被划归为“好学生”,这些学生通过层层选拔成为“精英”,而大多数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平平,甚至出现不同程度的学习困难,他们被划入“普通学生”“困难学生”的行列,并逐渐被分流。在某种程度上,在以“成绩论英雄”的教育评价和筛选制度造就了“好学生”的传奇,也埋下了“好学生心态受害者”的祸根。教育系统为这些“好学生”付出了大量的努力和资源,但许多“好学生”却认为自己是“受害者”。我们需要反思这种培养和选拔制度的问题到底在哪里。教育中的竞争机制、高利害的选拔机制,在实现培养、选拔人才等目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学习困难的学生经常在学业竞争中失败,认为自己智商不高、技不如人,对自己失去信心,一蹶不振,过早地放弃学业、逃避教育。而一些看似在学业竞争中取胜的“好学生”,他们的状态并不如想象中那么美好,他们看到了学业失败所带来的屈辱与绝望,但是在层层选拔、不断竞争的过程中,还是不可避免地遭遇困境。在与更强劲的对手较量的过程中,他们难免会品尝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苦涩。竞争和选拔淘汰了许多“学习的失败者”,而“好学生”也可能在人生的大考中失利。如果对于“学困生”和“好学生”来说,教育带来了同样的人生失败的阴影,那么是不是需要我们进行认真反思呢?未来愿景:独特的、闪亮的人生之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培养人的自信、挖掘人的潜能、启迪人生智慧,为每个人的心灵种上幸福美好的种子,让他们在“人之初”就感受到安全、温暖、平等和幸福。虽然每个人的爱好、特长、性格有所差异,但这种差异不是被区分的理由,而是真正的独特性之体现。在这样的教育理想中,学生不会因为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就被冷遇,也不会因为学习成绩暂时领先而故步自封,更不会因为“好学生”或“学困生”的标签而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平等的学习权、平等的话语权、平等的发展机会,这是教育应该努力保障的。教育公平的道路还任重道远。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优化教育教学过程与方法、迭代评价和选拔机制,让孩子们不再被“学困生”“好学生”的心态所困扰,让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独特的人生价值,让每个人都有闪亮人生的可能性。这是育人价值的体现。同时,教育中的利益相关者都需要保持一份淡然和清醒。如果过度追求功利目的,失去了对教育的本心,失去了人生真正意义的判断,那么无论过程中多么辉煌和荣耀,都不过是表面繁华,最终仍然会归于失败。真正的“好学生”不是只想着自己个人得失和排名,而是要开阔视野,放开眼光,眼中看得见他人,心中装得下世界。不过分攀比、不过度内耗、不拘泥于自己的生活,不计较每天的优劣得失,世界才会变得开阔。真正的“好人生”并非财富地位的加持,而是丰富的人生经历和体验——去追求学习真正的快乐,去体会生活真正的美好,去珍视世界的多元,去发现人生的真正价值。人与人原本就是命运共同体,血脉相连、荣辱与共。走出“小我”的荣耀与困境,融入“大我”的探索与发现,才能真正体会生命的美好。—
2023年5月26日
其他

“女孩手碰到老师被老师踢拽”,教育局通报

近日,福建泉州,网传一小学女生在教学楼走廊甩手无意碰到老师,被老师用脚踢并揪住衣领拖进教室。2023年5月25日,网传福建泉州“一教师脚踢拉扯学生”视频。5月26日,德化县教育局针对此事发布情况通报。通报内容如下:2023年5月25日,网传我县“一教师脚踢拉扯学生”视频。我局高度重视,迅速组织开展调查处置。目前,根据《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2018
2023年5月26日
其他

杨东平:教育内卷化的症结究竟在哪里?

当前,中国教育系统的内卷化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整体性、全民性的,各个阶层都在焦虑。二是内卷从孩子的低龄阶段就开始了,从小学阶段下沉到幼儿园,其实对应的就是“幼升小”和“小升初”的择校竞争。这种择校竞争由来已久,而且越来越普遍,竞争性越来越强。为此,我们就要考虑,为什么出现了这么严重的教育内卷、择校竞争,或者说“学历军备竞赛”。对于这个问题,教育界内外也有很多人做过解释,笔者认为都不是特别完满。1对教育内卷化成因的误解高考制度由于存在着高考制度,因此,竞争就不可避免,而且越来越激烈。这一说法有没有道理呢?笔者认为不是很有道理。20世纪90年代初,高考录取率非常低,但是经历过那个年代的“70后”“80后”的学生都很清楚,那个时候的学生没有这么多补课,没有那么大压力,寒暑假、节假日,学生都是可以游戏和休息的。而现在的高考录取率,很多省份已经超过了90%,为什么教育机会增加了,竞争反而更激烈了呢?因此,“高考引发”的说法不是很说得通。优质教育资源短缺另外一种很流行的说法是“优质教育资源短缺论”。因为优质教育资源总是短缺的,所以大家要竞争,以享受最好的资源。这种说法也似是而非。近二三十年以来,尤其近十年以来,优质教育资源究竟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毫无疑问是增加了。生源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从总体而言是大幅度减少了。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和发展,以及高等教育的发展,优质教育资源在不断增加,学生在不断减少,但是入学竞争更为激烈了,这是单纯的资源问题吗?传统价值观的影响有人说,这是因为中国一千多年科举教育传统的核心价值就是读书做官,做人上人。在当前的教育竞争中,我们把这种“传统价值”格外合理化了,觉得这是天经地义的。其实,五四运动之后,出人头地、做人上人的价值观就得到了很严厉的校正,像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平民教育理念,都在校正这种“精英主义”的教育价值观。每个人都应该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一个能够自食其力、健康、快乐的人,这种观念在20世纪60年代还是比较普及的。当时的说法是“一颗红心,两种准备”,以及人们经常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并没有把所有身家性命都集中在一件事情上,没有说就是要上大学。所以,归因于传统,也不太说得过去。独生子女政策还有一种解释,就是独生子女政策。因为只有一个子女,所以每个家长都把自己的孩子当作天才来培养,必须要上大学,而且要上名牌大学。这个因素是否存在呢?无疑是存在的,而且可以说对家长的教育选择的确影响很大。大家都知道,过去在多子女的时代,很多城镇家庭有三四个孩子,在农村则更多一些。那时候先经过了一轮自然选择,也就是说,每个家长对自己的几个子女适合做什么,心里很有数——调皮捣蛋的、喜欢打架的,送他去当兵;忠厚老实的,留在家里种地养老;爱算账的,去做生意。一个家庭四五个孩子里面,可能有一、两个是喜欢看书学习的,家长就让这样的孩子去上学。在独生子女的情况下,这种选择就消失了。家长千方百计让孩子接受所谓最好的教育。但是,独生子女这个因素,笔者认为也不应被夸大,因为独生子女政策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实行,至今几十年了,教育生态的恶化、教育的“内卷化”都是最近十年才突然加剧的,尤其是近几年更加严重。显然,还有一些其他因素在起作用。中产焦虑也有人说,这是中产焦虑导致的。因为近十年中产阶层的出现,中产阶层的“地位恐慌”特别严重,所以把很多精力投入到升学竞争当中,加入“学历军备竞赛”。中产焦虑或者说中产家庭、白领家庭对教育更为重视,这也是一个基本事实,但是回过头来,我们看看其他亚洲国家,它们的中产不焦虑吗?日本、韩国风平浪静——主要是指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和初中还算平静。例如,韩国的义务教育,每个学生都是就近入学,无需家长接送。笔者调研过,很多韩国家长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标准有两个:第一,离家近;第二,伙食好,中午管一顿饭。这等于没择校。韩国小学生下午也有课外补习班,但主要是音、体、美方面的,就是艺术的学习,还有一小部分是学习英语。在韩国义务教育阶段,竞争性的学习和培训是被严格禁止的,不存在考级。综上所述,教育内卷虽存在高考制度、中产焦虑、独生子女政策等因素,但这些都是背景性、整体性的,或者说是较长时期内都会存在的背景,并不是最近十年来教育生态急剧恶化的直接原因。笔者认为,究其原因是没有真正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2教育内卷化症结在哪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到今天为止,中国的家长和舆论,包括很多管理者、校长、教师,都没有真正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理念。很多人认为,学习就是要有竞争、有淘汰,就是人生起跑线上的竞争。其实完全不是这样,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确定的基本人权,是保障性的教育。因为是保障性、基础性的教育,所以是非选择、非淘汰、非竞争性的,实行免费、免试,就近入学的政策,就是为了体现这一价值,保障每个学生的教育权利。义务教育不是竞争性的,强烈的竞争性和淘汰性则违背了义务教育的基本价值。这些问题需要被拨乱反正,需要经常说。倘若所有学校都是差不多的,当然选择离家最近的学校最合理,这也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义务教育段的基本现实。小学生的天职就是游戏、健康成长、锻炼、郊游,而不是把学业竞争作为主要使命。1986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提出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前几年,全国各地都在进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验收,几乎所有地方都通过验收。也就是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从管理部门的角度已经实现了,但是现实中,哪个地方只要有择校竞争,只要有学区房,只要有重点学校,就说明那里的均衡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中国各个大城市,择校竞争都很严重,根本原因就是学校差距比较大。需要讨论的是,按照国家的政策法令,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提出了那么多年,为什么还是达不到均衡?管理惯性的影响这里有一个历史原因:20世纪50年代初,国家建立了中小学“重点学校制度”(那时还没有建立义务教育制度),重点学校制度有利于快速地为工业化培养专业人才。当时,各地的中小学都确定很小的百分比作为重点投资、重点建设的学校,任务就是培养拔尖人才,为上一级学校输送人才。这种教育和义务教育的价值是完全不一样的,具有很强的精英教育属性。1986年,国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以后,重点学校制度被废止,但已经实行了那么长时间,大家有一种惯性,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甚至地方政府总是觉得应该有几所优秀的学校作为示范,以带动其他大多数学校——这是一种惯常的管理思维,但是违背义务教育实施的意义。事实上,至今各地仍然存在变相的重点学校,它们的资源和办学条件要比其他学校好很多,其中最突出的是特级教师、高级教师的师资力量强。生源、财源、师源的平衡怎样才能做到学校之间的均衡发展,很清楚,就是三个“源”的均衡:生源、财源、师源。归根结底,这是一个能不能真正做到依法行政、依法治教的问题。首先,为什么强调义务教育就近入学?就是为了平衡学生的生源。如果把所谓高分的学生用“掐尖”的方式聚集到一所学校,学校之间不可能是均衡的。生源的均衡就是靠就近入学来保障的。其次,财源方面,教育经费的配置应该是均衡的,不能够厚此薄彼。财源的均衡,现在大致能够做到,因为生均拨款、按人头拨款,每个学校大致是一样的。但事实上,重点学校有很多另外的渠道,即专项经费,所以资源还是要比普通学校好得多。经过这么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总体而言,义务教育学校在硬件上的差距已经比较小了,但家长择校所看重的也不是硬件上的差距,看重的主要是教师资源。也就是说,教师的均衡化在今天还没有完全做到,甚至没有起步。教育部也发布过关于教师流动的文件,要求义务教育学校都要进行教师流动。最早是20世纪90年代就推进过这件事,但落实情况却不令人满意。建议明确相关规定,教师四年、校长五年,必须流动。教师流动,不固定在一所学校,大家可以想象,它的教育品质、教育质量也就比较均衡了。学校制度和学校体系的设计在教育公平的维度上,是掐尖、拔优、培优?还是均优,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政策选择。非常可惜的是,中国大多数城市,基本都走向了“精英主义”的掐尖、拔尖、培优,打造重点学校、打造拔尖人才的道路。也有人说,高考是指挥棒,因为有高考,所以就均衡不了。不是这个道理。高考是指挥棒,但是学校制度是教育系统的底盘。也就是说,这个底盘设计得是平衡的?还是有很明显的倾斜或者倾向性?两种设计导致的区域教育生态是很不一样的。笔者建议,今后一段时期内,教育改革一个重要的方向还是要改革公办学校体系,使它真正按照义务教育法的要求实现均衡发展。家校关系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应该各有分工,各有场所和边界。在整体改善教育生态的过程中,家长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当前的问题是家校关系过于亲密,逾越了各自的界限:家长一定程度上可以干预学校的教学行为,教师则转移责任让家长当助教。现在学校和家庭的关系异常“亲密”,学校利用微信群等,时刻与家长联系着。很多微信群成为家长的马屁群。这种家校关系是非常扭曲的。一些教师利用“家校通”等通信工具制造焦虑,对学生进行评价比较:今天某某同学又得了一个什么“优”,得了一朵“小红花”等。言下之意,没有得“小红花”的家长自己掂量。所以,在互联网时代、在信息时代,如何构建和保持恰当的家校关系,是很大的命题。笔者认为,我们现在没有多少人对这个问题有发言权:家校关系到什么程度是恰当的、合适的。笔者就此问过一位台湾地区的教师,他说:“我们没有‘家校通’这些东西。教师是专业的工作,不是每个家长都能插话的;我们的教育活动也不需要征求他们的意见,我们按照我们的准则来做。”也就是说,学校和家庭是有距离的,不应该时时刻刻地紧密联系。这位教师还说道:“我们有事情会给家长发通知,什么时候开家长会发一个通知,仅此而已。不需要时时刻刻跟家长打交道,否则会给学校带来很大干扰——因为家长的心态大家都可以理解,如果每个家长都把自己的意见释放到学校,学校就难以承受,学校的教育行为也要变形。学校把教师的责任转移给家长,让家长给当助教,学校方面也是有很大问题的。”在教育理论当中,三种不同的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各有各的功能,各有各的场所或者边界。家庭教育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并不是帮助学校提分或者帮助教师改作业,那么,它的功能是什么呢?就是发现孩子与众不同的禀赋、特长、兴趣、爱好,然后鼓励孩子自我发现、自我实现。为什么美国学校下午下课时间很早,一点半左右就下课?美国的一位教师就这个问题说道:“我们必须给家庭教育让出必要的时间,不能让学校教育把学生的时间都占了,因为学校面对的是几十个孩子,教师不可能对他们进行个性化的特殊关注——这是家庭的责任;家长面对自己的孩子,就应该完成家庭教育的使命,发现孩子独特的自我,并且鼓励、培养他们的特长、兴趣,让他们走上一条自我发展的道路。”这是美国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分工。3防止教育内卷化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今天,全社会弥漫着一种极度功利主义的观念:上学就是为了考一个好大学。无论家长是什么文化程度,都好像变成了一件天经地义的事情。近段时间,关于高中阶段的“普职比”备受关注。保持5∶5的普职比不是新的政策,在20世纪80年代就提出了,多年来一直是要这么做的,这里就涉及对职业教育功能和重要性的认识。尽管在中国传统观念当中,会有“唯有读书高”“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但是一个国家的教育必须与它的经济、市场和产业结构相适应。也就是说,这个社会总是需要有足够多的人进入经济领域、职业领域,成为技工或者职业人才。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布的2018年教育概览(Education
2023年5月26日
其他

警方紧急预警:家长注意,赶紧删除!

5月16日南京警方发布紧急预警:各位家长快检查下孩子使用的设备有没有安装“纸飞机”“蝙蝠”“事密达”等非主流社交软件。孩子在用这类APP的,赶紧删除!密聊软件,因其加密通讯的私密性强,尤其是“阅后即焚”的功能,为犯罪分子销毁犯罪证据提供了便利,使密聊软件成为“灰色地带”。如今,犯罪分子将服务器从境内转移至境外,将通讯工具从大众软件改为境外密聊软件或境内小众聊天软件,将作案设备从传统“伪基站”改为使用“猫池”(Modem
2023年5月25日
其他

小学生校内被老师驾车碾压致死,官方:涉事教师已被刑拘,校长等予以免职

5月23日13时50分,我区弘桥小学月湖校区教师刘某在校内驾车将该校一年级学生谭某撞伤,后谭某送医抢救无效不幸离世。我们对谭某同学的不幸离世深感悲痛、深感自责。事故发生在校园内,暴露出校园安全管理存在漏洞,我们向家长、社会表示诚恳的道歉。事故发生后,区教育局会同公安等部门成立工作专班,开展事故调查工作。目前,涉事教师刘某已被公安机关刑事拘留,将根据调查结果依法追究责任。对涉事学校校长和分管副校长予以免职,纪检监察部门对相关责任人员立案调查,将依纪依规作出严肃处理。我们将深刻汲取教训,举一反三,全面加强校园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切实筑牢校园安全防线。汉阳区教育局2023年5月25日—
2023年5月25日
其他

最全的课堂奖励机制来啦!(教师必备)

很多老师都因为如何奖罚学生而苦恼。在常规的教育过程中,鼓励多一些,惩罚少一些。而老师们在一拨又一拨的奖励后,似乎学生们已经疲惫了。怎样才能更好地奖励学生呢?看看这篇文章,相信你一定有收获。1奖励方法第一波1.
2023年5月25日
其他

一个没有围墙的课堂应该是什么样?

当代文学作品中有这样一类人物形象:手捧可乐,双眼无神地盯着电视机里的动漫,习惯用物质代言欢乐的“塑料儿童”。他们对室外的一切毫无兴趣,灿烂春光、夏夜星空、斜阳映照下的秋水与月光笼罩的山峦,对这群失去大自然赋予的灵性的孩子而言,远没有电视机里人造的画面迷人。这样的生活看似充实,实则虚无。文学源于生活。看着眼前一个个与农田丛林保持着距离、一旦离开屏幕就百无聊赖的孩子,郝冰感到异常的失落。如何让孩子在短暂的童年时光里感知大自然,感受生命的律动,弥补他们被现代生活吞噬的那部分快乐?郝冰仿佛一位“自然使者”,不停地追寻问题的答案。让双脚几乎没有机会踩在泥土里的孩子走进自然成为一名教师,是郝冰儿时的梦想。20世纪80年代,她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如愿成为一名大学教师。在学校环境教育中心工作的她,做环境教育相关项目时,接触到由民间环保先驱梁从诫先生创办的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并邂逅了许多良师益友,他们聚在一起,致力于重建人与自然的联结。“跟随‘自然之友’脚步的那些年,我深受梁从诫先生的影响。他会骑自行车到高校为学生做讲座,哪怕有时一场只有三五个听众,也会用心准备;他会二次利用别人用过的打印纸,连名片都是用这种纸张的背面打印出来的;每次在外吃饭,他都自备餐具,在保护环境这件事情上真正做到了身体力行。”郝冰回忆道。“已到耳顺之年的梁先生没有选择安稳度日,而是四处奔波,尽全力发声。从他的身上,我看见了一个知识分子对家国命运的担当。”她感慨道。那段日子,对郝冰而言意义非凡——从感受大自然的波澜壮阔,到感悟人类在发展的同时对环境带来的破坏,郝冰最初的心动渐渐转为心痛。她决定用己之长,开凿一条保护环境的通道。从教育入手,郝冰创办了公益组织“天下溪”,编写了《草海》《其其格的故事》等乡土教材,想以乡土教材推动乡土文化,让家乡文化滋养孩子们的生命。“天下溪”还成立了乡村图书馆,用心选择满足孩子们成长需要的书籍,承担起培训图书管理员的责任。同时,开展自然体验项目,试图找到可持续发展自然教育的可行性方案。当郝冰的自然教育事业如火如荼地进行时,她的儿子出生了。“我们生活在大城市,认为这里的教育资源是最好的。但我成为一个孩子的妈妈后,却发现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双脚几乎没有机会踩在泥土里,该怎样在城市里养育孩子?”郝冰无法回答内心深处的问题。她发现以往自己的关注点都放在乡村儿童身上,却忽略了城市里的孩子。郝冰想起曾在鄱阳湖见到的一个小男孩,“他看一眼就能知道湖里有多少只鸭子”。在她看来,这是乡村孩子与大自然朝夕相处后获得的馈赠,是城里的孩子所匮乏的“能力”。“现代科技把孩子的注意力都放在了眼睛和手指上,忽视了孩子是需要更广泛运动和深度思考的。长期缺少与自然的直接接触,已经让越来越多的孩子患上了‘自然缺失症’,给他们带来了不少生理和心理上的问题。”从那一刻起,她将目光从乡村转向了城市。出于母亲的本能,也出于职业敏感度,郝冰开始研究幼儿成长与发展的规律,研究早期教育与自然教育结合所产生的影响。“城里的孩子拥有相对丰富的物质条件,但户外空间极为狭小,他们需要与自然产生联结。”为了让城市里的孩子们有机会走进自然,郝冰于2010年创办了天下溪自然学园,并于2019年更名为天下溪青蓝森林幼儿园(以下简称“天下溪幼儿园”)。“‘天下溪’三个字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我想在孩子们幼年时期给予他们温暖的、坚定的、绵延不断似水般的力量,不想以严厉、刚强的态度出现在他们的童年。”郝冰以“濡沐天真,滋养童年,温馨共育”为办园宗旨,以期在成人与孩子之间建立起良性的互动关系。“那一定是有温暖、有信任且流动的关心,是可以帮助双方共同成长的关系。”观察一盆植物的四季变化,也是一场自然教育天下溪幼儿园所推行的教育理念,是郝冰将自然教育与东西方教育理念和文化相融合的尝试。“我们的课程集中在自然、生活和艺术三个部分。自然部分,是帮助孩子建立与世界的最初联系,观赏花草鱼虫、感受四季变化,告诉孩子世界欢迎他的到来;生活教育,帮助孩子习得基础的生活技能和人际交往需要注意的基本礼仪;艺术教育,是给孩子精神食粮,用水彩画、手工编织、童谣等帮助孩子成为善于表达自我的人。”郝冰强调,课程使用“呼吸原则”,教师主导的活动是“吸入”部分,而活动中怎么玩、和谁玩等需要孩子自己决定的环节,则是“呼出”部分。在她看来,如果完全让孩子“呼出”会很辛苦,可要是完全“吸入”,孩子就会很压抑。此外,天下溪的课程安排也注重旋律感,一改往日周一至周五线性矩阵的模式,交叉重复开展不同类型的课程,以便孩子真正实现“学而时习之”。为保证课程有效落地,让孩子们感受到如家般的温暖,郝冰一直将爱笑、有合作精神、追求进步作为招聘教师的三大条件。“笑脸是走进孩子内心的入场券;合作精神不仅有助于教师之间的合作,还是让教师与孩子一同游戏的法宝;必须追求进步,是因为孩子一直在变,用一成不变的眼光是做不好幼儿教育工作的。”郝冰说道。办在森林边上的天下溪幼儿园,为孩子们创造了在天气允许的情况下去森林感受四季的机会。在郝冰看来,0-6岁是孩子最容易与自然建立联结的年龄,此阶段开展自然教育,不仅有助于孩子自信、自如地运用身体,还有助于让孩子在探索感知中获得经验,从而促进心智的发展。郝冰曾在一场直播活动中提到园所里不少孩子都是爬树高手,甚至教师也会爬树,其中就包括她自己。“爬树是否会伤害树?”“孩子在爬树期间会不会受伤?”面对观众的提问,郝冰从自然教育角度给出答案:“孩子爬树,不是一天就能顺利完成的,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训练技能的过程,也是他们与大自然产生联结的过程。保护自然,不是说不能触碰树木,而是在平衡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下,让孩子融入自然、感知花草树木,让他们在体验中意识到哪些行为会伤害自然。若一开始就将孩子与自然隔绝开来,那么教育便无从发生。”郝冰认为,真实的体验需要孩子自主思考、独立行动,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困难,但她坚信在真实体验中习得本领,是自然教育的意义所在。2019年8月,天下溪幼儿园发布了一则“森林小孩儿”招募信息,在北京招募参与公园自然教育活动的儿童,消息发出旋即满额。郝冰特地安排多才多艺的教师负责此次活动,“有的会唱歌,有的弹得一手好吉他”。在她看来,带孩子去户外的教师不仅要有个人魅力,还要有特别的技能,才能将艺术教育与自然教育更好地结合起来。“森林小孩儿”也为一些无法进入天下溪幼儿园的孩子提供了接受专业指引、感受自然教育魅力的机会。“家长们渐渐意识到城市里长大的孩子与自然相处的机会较少,同时,他们信任天下溪幼儿园,认可我们的理念与做法,才愿意送孩子参加我们组织的活动。”郝冰说道。疫情防控期间,看到孩子们无法在美好的春天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郝冰提出家长可以带孩子在家中做自然观察。“如果有条件,我们可以带孩子参加‘森林小孩儿’这样的活动;如果条件不允许,可以在室内做自然观察,从时间维度理解自然。观察一盆植物的四季变化,也是一场自然教育。”她非常重视对家长的引导,也感谢他们对天下溪的支持。“幼儿园就像由三个圈组成的大圆,第一圈是孩子,第二圈是教师,第三圈是家长社群。我们能走过这么多年,也得益于家长社群强有力的支持,其中也包括经济上的资助,有的甚至将家搬到幼儿园附近。”郝冰感慨道。先回归自然,再走向职业身份多年来,郝冰就像一个“
2023年5月24日
其他

教育呼唤有精气神的教师

下午第一节课向来是老师们最不爱上的,因为这时候是学生打瞌睡的“黄金时间”。上课之前,我在办公室闭目养神了5分钟,调整好自己的状态,让讲台上的我精神先振奋起来,力争能够充满激情,高效率达成45分钟教学目标。上课时间到了,走到教室门口,我仰起头,耸耸肩膀,昂首挺胸地走进了教室,看到同学们个个睡眼惺忪,没精打采。这样的状态怎么能行?我必须唤起孩子们的“精气神”:“春困秋乏,这话真是太有哲理了。所以,上课之前李老师特地调整了状态。请同学们帮忙监督,看看我这节课有没有笑容?精气神好不好?你们也一样,我希望看到大家的笑脸,看到你们的精气神。你们如果精神饱满,李老师会觉得自己的课讲得真好,然后讲课更加愉悦,更加卖力,课堂效果会更好!”也或许我的声音比平时高八度,同学们听了真的一下子精神愉悦起来,看得出眼睛里有光,整堂课都腰板挺直。“李老师,你是给学生灌了什么迷药,你们班的学生跟打了鸡血一样的,下午第一节课读书声音都那么大!”下课后回到办公室,老师们把注意力全集中到了我的身上。“哈哈,你们不知道吗,我上课带了秘密武器啊,谁不大声读书就要挨打的!”我一边说着一边自我打趣。回想起三年前的我,面对这样的状况,也习惯于抱怨学生懒、厌学、不积极、学校安排不合理。幸运的是,我遇到了我的恩师覃邵宇老师。她对我说:“课堂教学,师生共长,相互成就,无论何时都要切记:昂首挺胸进课堂,充满激情上好课。”一个有精气神的教师,才能上出一堂有精气神的课。每当我疲于写教案、准备公开课、应对班级琐事时,我会不自觉地看看对面的覃老师,她总是一如既往地活力四射,满脸微笑地辅导学生,而后又踏着上课铃声,昂首挺胸地走进课堂。每当我为学生上课时眼中无神的样子而抱怨时,覃老师又会对我说,“学生不认真听课,不喜欢听课,很可能是因为我们自己的精神状态不够好,要从自身反思,从自身找原因。”于是,我有样学样不断修炼,最终也拥有了自己的秘密武器——昂首挺胸进课堂,充满激情上好课。作为教师,不管你文凭有多高、知识有多少,就算你有一片汪洋大海,关键还在于你能否合理地给学生一碗水,过程就在课堂上。教师的一举手一投足,每一次亮相,每一个细微的神态,每一句话语,都是那么重要。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有激情,激情是创造的土壤,激情迸发之时也是灵感光顾之时,没有激情的教学只会禁锢学生的思维,干枯学生的灵气和活力。教与学的精气神,关键在教学设计。素养课堂教学设计要求有吸引力的教学情境,探究环节和主题活动,让学生主动融入课堂,带着兴趣在知识情境中遨游。这就需要教师在业务上不断成长,坚持专家引领、同伴互助、个人反思。《教师的第一本书》中这样写道:如果将教书作为终身职业,那么我建议大家在平凡的日子里学一学武侠小说中的人物:练习教学本领,要像郭靖那样持之以恒;学习知识,要像黄药师那样兼收并蓄;对待突发事件,要像黄蓉那样随机应变;对待教学艺术,要像杨过那样痴心不改。教师的精气神,关键在教育情怀。教师的职业繁琐、细腻,只要肯做就会无休无止,有做不完的事,讲不完的课,教不完的学生,容易产生职业倦怠。一旦我们情绪失控,没了精气神,就会垂头丧气,怨天尤人,看不惯领导,见不得学生,也无法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只会整日牢骚满腹,喋喋不休,最终,心态差了,身体垮了,这归根结底都是失了“精气神”惹的祸。一个有精气神的老师一定是“大气”的,为人处世豁达开朗、胸襟宽阔、举止大方;一个有精气神的老师一定是有“正气”的,高风亮节、清正廉洁、有师者风范;一个有精气神的老师也一定是求“和气”的,待同事谦逊真诚、以礼相待,对学生和蔼可亲、循循善诱。新时代需要有精气神的教育,教育呼唤有精气神的教师。做个有精气神的教师不难,就让我们从昂首挺胸进课堂,充满激情上好课开始吧。—
2023年5月24日